藏(音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极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但其发展主要基“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超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
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藏象”二字首先见于《素闻。
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 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 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意义。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 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心、肝、脾、肾、肺合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是受盛和传 化水谷。 奇恒之腑,就是说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 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 藏精气的作用,因而称为奇恒之腑。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
如《灵枢。经 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 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小大,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脏腑学说的形成,在形态学方面奠定了基础。
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 象的观察。例如,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 识了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 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例如,许多眼疾,从肝着手治 疗而获愈,久之,便得出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再如,在使用某些补肾药 物后,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从而产生“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并与自然界保持 着统一,体现了中医学所具有的整体观的特点。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中心,每脏都配以相应的腑:心配小肠,肝配胆,脾配胃, 肺配大肠,肾配膀胱,脏对相配之腑的功能起主导与决定作用。
其他形体官 窍、四肢百骸均与五脏相关:心与血脉、舌、面,肝与筋、目、爪,脾与肉、口、唇,肺与皮毛、鼻,肾与骨、髓、耳、发等均具有特殊的联系。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的产物, 它们与五脏关系密切:肾藏精,肝藏血,脾藏营,肺主气,心主血。
津液的生 成,输布与排泄,则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协调完成的。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称 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或“五志”(喜、怒、思、悲、恐), “五志”归属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或 悲),肾在志为恐,但这不是机械的划分。
作为人体机能活动表现的情志,是 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脏气失调会引起异常的情志,而异常的情志同样 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将五志分属五脏,也是脏腑学说中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在统 一性的体现。
人与自然界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心气通于夏,肝气通于春, 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 而昼夜阴阳的变化亦与四时特点相 类似,如《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 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体的阴阳消长亦与之相适应,保持着与外界环 境的统一。
阴阳五行学说对脏腑的功能、特性、相互关系作了深刻的揭示。 就阴阳而 言,脏属阴主里,腑属阳主表,肾与膀胱、肺与大肠等都具有阴阳表里的配合 关系。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素问。五脏别论》),即贮藏精气, 勿使外泄;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
五脏别论》),即受 盛和传化水谷,排出糟粕。 就五行而言,金、木、水、火、土归属五脏,如根 据木性能曲能直,喜升发,而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郁滞,类比推理出 肝属木。
同样的道理,推演出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根据五行相 生相克的规律,五脏的相生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 脏的相克为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
生克正常为生理现 象,反常则为病理现象。藏象的阴阳五行模式,绝不是玄虚臆测的理论,而是 为历代医家反复实践所证实了的,因此具有科学的内涵。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 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藏象学说 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 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胜、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2002年7月
第一编 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医学内涵的研究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多学科研究
第二编 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藏象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第二章 中医藏象心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三章 中医藏象肺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四章 中医藏象脾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五章 中医藏象肝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六章 中医藏象肾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七章 中医藏象脑系统的现代研究
第八章 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编 气血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气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血的现代研究
第四编 病因病机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内涵与特色
第二章 中医六淫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章 中医七情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四章 中医痰饮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五编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十二经脉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奇经八脉的现代研究
第六编 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和特色
第二章 中医治则法的现代研究
第七编 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形成与特色
第二节 中医人格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八编 新理论、新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中医药研究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中医学在遗传方面的研究
第五章 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编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探讨
第一章 传统中医现代的科技发展探讨
第二章 理性继承,务实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科研选题探讨
第三章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
第四章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艰难的探索
附 特约专家论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