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渗透、对流、超滤是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半透膜 两侧的溶液其溶质按浓度梯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 运,称为弥散;弥散的结果使半透膜两侧溶质浓度达到平衡。 半透膜两侧渗透压梯度差则使水分由低渗透压的一侧向高渗透 压一侧移动,最终使两侧渗透压达到平衡,这称为渗透。
若在 半透膜一侧加负压从而增加跨膜压,则可使水份从压力高的一 侧向压力低的一侧移动,这称为超滤,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溶质 随水一起移动,这称之为对流。上述4种基本现象,构成了透 析时溶质、水份的交换,从而构成血透时清除毒素,清除水份, 补充必要物质的理论基础。
半透膜两侧的溶质梯度可以使溶质 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移动,尿毒症病人血中的小分 子物质如肌酐、尿素氮、钾等向透析液内扩散,透析液内的离 子钠、氯等因和血中浓度相同,所以膜内外仍保持平衡,透析 液内的碱基、钙离子等则向血中扩散,从而达到清除毒素,纠 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目的。 做普通血液透析主要是通过弥 散和超滤来清除小分子物质的,当使用具有高通透性的透析器 行血液滤过或血液透析滤过时,由于这种透析器的膜孔径相对 大一些,有些中分子物质(分于量在350 ~ 5000之间的物质) 随着水的跨膜移动而被清除掉。
这些中分子物质如甲状旁腺激 素往往是引起尿毒症症状的重要毒性物质。
一、透析前护理 1.透析设备的准备:透析器是物质交换的场所,最常用的是中空纤维型透析器。
中空纤维是由人工合成的半透膜,空芯腔内供血液通过,外为透析液。血液透析机可控制透析液的流量及温度、脱水量、血液的流量等,并具有体外循环的各种监护系统。
护士应熟练掌握透析机的操作,且注意在开机后各项指标达到稳定后才能开始进行透析。透析设备还包括透析供水系统、透析管道和穿刺针、透析液的准备。
透析液可分为醋酸盐和碳酸氢盐两类,首先配制成浓缩35倍的透析液,经机器稀释后流入透析器。 2.透析药品的准备:包括透析用药(生理盐水、肝素、5%的碳酸氢钠)、急救用药、高渗葡萄糖注射液、10%的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及透析液等。
3.病人的准备:主要是血管通路的准备,如使用动静脉内瘘,应熟悉内瘘的穿刺和保护方法;如使用动静脉外瘘,应熟悉其使用方法,并注意观察到管有无滑脱、出血、栓塞、感染等情况的发生,保持导管的清洁无菌。另外,透析病人的营养问题也很重要,应注意补充蛋白质(摄入量为1.2~1.4g/(kg•d),此外特别要控制摄入水量,即透析间期病人的体重增长不能超过2.5kg。
4.心理护理:由于尿毒症病人及家属对血透疗法很陌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压力大,因此应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和解释使其了解血透的必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析前应尽量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紧张心理。 二、透析过程中的护理 1.血管通路的护理: (1)临时性血管通路:临时性血管通路是在紧急血透时因永久性血管通路未建立后尚未成熟时所采用的方法。
它包括颈内静脉插管术、锁骨下静脉插管术、股静脉插管术及直接动脉穿刺术等。 1)静脉插管术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天更换敷料,防感染发生;固定要牢,活动适量防脱落;保持管路通畅,每次HD结束后要用肝素盐水(2mL含肝素500~1500IU)封管,以抗凝,防管路堵塞,每次HD开始前,应用注射器抽吸出肝素盐水及可能形成的凝血块,以保证有充分的血流量。
2)动脉穿刺术的护理:力求一次穿刺成功,固定要牢,防针头脱出,HD结束时,压迫时间要长,约20~30min。但此法逐渐淘汰。
(2)永久性血管通路:它是将病人肢体邻近的动静脉通过外科手术吻合,使之成为血流通道,经过这个通道动脉血转流至静脉。其护理要点为: 1)检查是否通畅,静脉侧应能触到震颤,听到杂音。
术后4~6周方可使用。禁止在内瘘侧血管上进行非透析性的采血或注射,及测血压、挂重物等。
2)穿刺应注意距瘘吻合口5cm以上。两针间的距离8~10cm或以上,力求一针见血,并在条件许可下以绳梯式穿刺使血管受力均匀,不产生假性动脉瘤。
3)HD结束拔除穿刺针时,止血方法要正确有效,以免形成血肿,使瘘管堵塞。 4)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严防感染。
每天外涂喜疗妥消炎并软化血管。 同时,穿刺血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应熟练、轻巧,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
2.血透中机器的监护 血透机按其功能可分透析液供给系统、血循环控制系统及超滤控制系统。 (1)透析液供给系统及超滤控制系统:主要的监护内容如下: 1)透析液的电导度13.5~14.5ms/cm。
2)透析液的温度36~37℃。 3)漏血检测器功能,一旦透析破膜,有血液渗入到透析液侧时,机器会自动报警。
4)透析液流量,设定范围为500+50ml/min 。 5)透析液负压的大小根据HD的时间、脱水量及使用的透析器情况由人工或机器自动设定。
(2)血循环系统的监测:其监测内容有动脉压、静脉压及空气报警三个方面 1)动脉压上升:静脉穿刺点阻塞,静脉管受阻及透析器内凝血。 2)动脉压下降:低血压、瘘管不完全堵塞或留置管不畅、动脉血路管扭曲、血泵开得太快或血流量不足、针头滑脱等。
3)静脉压上升:静脉针穿刺到静脉外致肿胀,静脉管路不畅,静脉痉挛,静脉针贴近管壁,近心端静脉有狭窄,静脉端除气腔内有血凝块,透析液侧压力降低,体位改变等。 4)静脉压下降:低血压,动脉针位置不当,动脉血路管扭曲,穿刺针滑脱,血流量不足,透析器破膜等。
5)空气报警:血流量不佳,连接不紧密使血液管路漏气,输液时不慎有空气进入等。 3.透析过程中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观察血流量,血路压力,透析液流量、温度、浓度各项指标;准确记录透析时间、脱水量、肝素用量等,注意机器的报警及排除故障等。
4.急性并发症的观察和防治: (1)低血压 1)原因:○1有效血容量的减少;○2血管收缩力降低;○3心输出量降低;○4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差。 2)临床表现:少数病人为无症状性低血压,大多数病人可表现为面色苍白,胸闷不适,出冷汗,恶心呕吐,甚至一过性意识丧失,有冠心病者可诱发心律失常及心绞痛。
3)处理:迅速采取平卧,头低脚高位,减慢血流量,减慢或暂停超滤。吸氧,必要时输入生理盐水100-200ml。
症状重者加大补液量直至血压上升,症状缓解。还可给予高渗盐水、高渗葡萄糖、白蛋白等,并应结合病因,对症处理。
(2)失衡综合症:是指在透析开始1h或数小时后出现的以神经、精神系统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常持续数小时到24h后逐渐消失。 1)。
透析是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梯度差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移动(弥散 作用),而水分则从渗透度低的一侧向渗透浓度高的一侧移动(渗透作用),最终平衡。
简单地说,一种溶液通过半透膜与另一种溶液进行溶质交换的过程就是透析。半透 膜可看作是一张有许多小孔的薄膜,但它是用特殊技术、特殊材料制造的膜。
它对于膜 两侧溶液中的水分子和小分子溶质(如肌酐、尿素氮等)可以自由通过膜孔进行交换,而对于大分子溶质,如蛋白质则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血液透析不会丢失血细胞及白蛋 白。溶质主要通过弥散和超滤两种不同的机制转运,弥散是溶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的 运动;超滤是液体在压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半透膜的运动。
简单地说,毒素和水分子是利用毒素的浓度差及压力差进行清除的。
血液透析的目的在于替代肾衰竭所丢失的部分功能,如清除 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其基本原理有弥散、渗 透、对流和超滤。透析膜是一种半透膜,通过血液和透析液在透 析膜内外两侧的相对流动,其溶质按浓度梯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 低浓度一侧转运过程,称为弥散;弥散的结果使半透膜两侧溶质 浓度达到平衡。
若在半透膜一侧加负压从而增加跨膜压,则可使 水分从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移动,这称为超滤。与此同 时也有部分溶质随水一起移动,这称之为对流。
上述4种基本现 象,构成了透析时溶质、水分的交换,从而构成血透时清除毒 素,清除水分,补充必要物质的理论基础。 尿毒症病人血中的小 分子物质如肌酐、尿素氮、钾等向透析液内扩散,透析液内的 钠、氯等离子和血中浓度相同,所以,膜内外仍保持平衡,透析 液内的碱基、钙离子等则向血中扩散,从而达到清除毒素,纠正 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目的。
另外,做普通血液透析主要是通过 弥散和超滤来清除小分子物质的,当使用具有高通透性的透析器行血液滤过或血液透析滤过时,由于这种透析器的膜孔径相对大 一些,有些中分子毒性物质随着水的跨膜移动而被清除掉。
透析时机和适应证:卫生部1997年2月颁布的《全国流行性出 血热防治方案》中,对本病少尿期的透析指征规定如下:①少尿超过5天或无尿超过2天以 上,经利尿等治疗无效,或尿量增加缓慢,尿毒症表现日趋严重,血尿素氮>28。
6 ~ 35。 7mmoL/ L。
②高血容量综合征经保守治疗无效,伴肺水肿、脑水肿及肠道大出血者,可与药物治疗同 时进行。③合并高血钾(>6。
5mm0l/L),用一般方法不能缓解者。④进入少尿期后,病情进 展迅速,早期出现严重意识障碍,持续性呕吐、大出血、尿素氮上升迅速,每日超过9mm0I/L (高分解代谢型),可不拘泥于少尿天数及血液生化指标,尽早透析。
上述规定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在临床HFRS急性肾衰的 救治中,对于透析时机的把握及透析频度的掌握上颇有争议。有学者主张透析指征可以放 宽,即尽早透析,甚至可以进行早期预防性透析治疗,以防止或迅速逆转肾功能衰竭,避免各 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还有的学者主张有条件时可以考虑每天血透1次,以尽快将氮质血 症纠正。我们的经验是有条件时早期预防性透析无疑是利大于弊,但透析过于频繁却未必 就好,因为频繁透析不仅花费大,效率低,而且易于引起出血、感染、低蛋白血症及透析过程 中的白细胞激活等不良反应。
正常人尿液生成主要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
血液滤过就是模仿肾单位的这种滤过原理设计的,但没有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治疗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与细胞外液成分相似的液体,来替代肾小管的功能。
血液滤过与血液透析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液滤过是通过对流的方式清除溶质,而血透是通过弥散的作用清除溶质。 前者与正常肾小球清除溶质的原理相仿,清除中、小分子物质的能力相等,而血透对尿素、肌酐等小分子物质有较好的清除率,而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能力则较差。
血液滤过的方法是将患者的动脉血引入到具有良好通透性并与肾小球滤过膜面积相当的半透膜滤器中,由于血液区和膜外间存在着跨膜压梯度,当血液通过滤过器时,血浆除蛋白质及细胞等有形成分外,水分和大部分中小分子物质均被滤出,以达到清除潴留于血中过多的水分和溶质的治疗目的。 血液滤过适用于下列情况 1。
顽固性高血压:药物和血液透析不能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血滤后,血压都恢复正常。可能与血滤时清除了血浆中某些加压物质有关。
也可能与血滤时心血管系统及细胞外液比较稳定,减少了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剌激有关。 2。
水潴留和低血压:对于水潴留伴有低血压的患者,不可能通过血透排除足够的水分,因为透析早期即出现低血压和虚脱。这些患者如果改换血液滤过,循环障碍的表现明显改善。
血滤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能清除大量的液体而不引起低血压。 3。
高血容量性心力衰竭:这类病人在血液透析时往往会加重病情,而血液滤过则可减轻或治疗这类心衰,因为①血液滤过可迅速清除过多的水分,减轻心脏前负荷。 ②虽然脱水效果好,使血容量减少,但它属于等渗脱水,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保持了血压稳定性。
③清除大量水分后,血浆白蛋白浓度相对升高,有利于周围组织水分进入血管内,减轻水肿。④不需使用醋酸盐透析液,避免了由此引起的血管扩张和心脏收缩力抑制。
由于上述种种优点,故对于利尿剂无反应的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液滤过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液滤过虽然有它的有利一面,但使用起来也有它的缺点:①由于需要补充大量的置换液,所以费用高。
②容量平衡失调,如果滤过器没有自动化容量平衡装置,全靠人工操作,不是容量不足产生低血压,就是容量过多而增加心脏负荷。③对小分子物质清除较血液透析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