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导入,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1、谈话导入:
2、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3、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过程。
(1)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非常想知道。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
(2)老师总结:昼夜的变化是地球、太阳的位置相互变化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通过好多天文学家的努力,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的中心,实际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运动。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1、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但是昼夜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来共同研究几个问题。
(1)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它什么时候从哪方升起,何时又落向何方?分析这个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地球仪研究一下。(地球是自转的,自西向东转)
(2)我们看到太阳的变化,两次变化一般间隔多长时间?讨论研究一下,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3)白天与黑夜交替的变化是伴随什么现象发生的?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地球自西向东运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昼夜现象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
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
师: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相伴发生的,太阳升起后,进入白天,太阳西落后,进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昼夜现象的成因,我们根据这个事实来做一模拟实验。
老师介绍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太阳光)
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
交流活动成果。
老师总结:地球是一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作为地球上的一点,当它面对太阳时,就是白天,当它背对太阳时,就是黑夜,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能区别矿物、岩石和矿产的概念;熟悉常见的矿物和岩石。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以及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不断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岩石与矿物、矿物与矿产的关系;2.岩石的分类及其成因;3.三大类岩石的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理清矿物、岩石、矿产(矿石)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利用矿物、岩石标本让学生来熟悉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运用图示法、综合分析法来讲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运用“三板”教学法来讲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教具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投影胶片、板图。●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第一单元开始,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分别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但是,人类毕竟是生活在地球表面,所以说,陆地和海洋是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而陆地则是人类的家园。
〔讲授新课〕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板书)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板书) 一、矿物和岩石(板书)(导学)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理解矿物、岩石、矿产、矿石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师生共同讨论)略(教师小结) 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化学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矿物,矿物又有规律地聚集形成岩石。
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矿物“有用”与“没用”只是相对而言。“有用矿物”是指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富集起来达到能够被工业上开采利用,就是矿产;富含矿产的岩石就是矿石。
(板书归纳) (学生活动) 教师准备矿物、岩石标本,让学生分组来观察,熟悉常见的几种矿物、岩石,并提出以下要求:1.熟悉哪些是造岩矿物;2.分清三大类岩石;3.花岗岩、大理岩分别是由哪些矿物组成的?(补充讲解)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八种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用谐音“养闺女贴给哪家美”来记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但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不过二三十种,如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通过展示几种矿物的标本解释)。
图3.6显示的是沉积岩的岩层分布状况。在不受外力因素的影响下,沉积岩是一层一层地呈水平分布,最先形成的在最下面,时间最早,依次愈往上,时间愈晚。
“品位”是指矿石中金属或有用成分的单位含量,它是工业上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例如,工业上炼钢铁,首先要找到铁矿石。
若100吨铁矿石最后能炼出60多吨钢,说明这种铁矿石的有用成分含量高,即品位高,为富矿;否则,有用成分含量低,即品位低,就称为贫矿。让学生思考、讨论图3.4、图3.7下面小字中的问题。
解释图3.4下的问题:1.花岗岩和玄武岩虽都属于岩浆岩,但是生成条件是不相同的。花岗岩生成于地壳内部,经受的温度高、压力大,比较坚硬;而玄武岩是火山活动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而成。
2.花岗岩属侵入岩,玄武岩属火山岩,后者的物质组成是来自于地球内部,其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故气孔较多。图3.7下的小字问题为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答的有道理,均算正确。
(引导、分析)刚才通过对图3.4的分析,知道了岩浆岩的形成原理。那么,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对图3.5的分析可看出,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外力因素(风吹、日晒、雨打、水冲等)的长期作用下,逐渐使大块岩石变成碎石、沙子和泥土,又经流水、风的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
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由于沉积岩是一层一层沉积的,所以有较好的分层结构。
因此,含有化石和具有分层结构是沉积岩的明显特征。(承转)岩浆岩不仅可以变成沉积岩,还有可能变成变质岩。
请同学们读图3.8。(提问)岩浆岩或沉积岩形成变质岩,需要什么条件或什么作用?(学生)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
(教师)对!如石灰岩在热力作用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质变成板岩。(承转、过渡)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地壳物质循环(板书)(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图3.9边板图边讲解)分布在地壳下层与地幔交界处的岩浆,当发生强大的火山活动会把它喷出地表,经过冷却凝固而形成喷出岩(火山岩);而当火山活动力量较小时,岩浆只能侵入到地壳上部,而不能露出地表,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但要发生地壳上升运动时,侵入岩也可以出露地表。
同样,喷出岩、侵入岩也可能遇到地壳下沉生成变质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经河流、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后沉积起来,又经压紧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积岩。
如果这时候发生地壳隆起、抬升,又会出露地表。但沉积岩要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就形成了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
这是我们地理老师的教案,是人教版的,你有用就看看吧4.4 陆地资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2.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3.理解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于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陆地自然资源的特征。(2)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难点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3.解决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在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 新知识,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表;陆地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中国耕地分布和人口分布复合投影片;欧洲工业带和人口分布复合投影片;资料景观图:热带雨林景观;温带草原景观。
五、学生活动设计1.通过读示意图,讨论、认识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2.通过读自然资源基本情况表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基本情况。
3.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归纳、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引导学生运用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的原理分析陆地自然资源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与综的合能力。3.通过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理解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于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观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入新课]陆地是人类的栖息地和主要活动场所。人类自起源以来,就在陆地上生息、繁衍、劳动,从陆地环境中获取人类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并且不断地改变着陆地的自然环境。
1.关于陆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提问]什么是陆地自然资源?举出几种陆地自然资源的实例。学生集体讨论、归纳。
[教师强调]陆地自然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自然属性是指陆地自然资源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它不同于工农业产品。
经济属性是指这些资源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的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强调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
[投影片]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读图讨论]陆地自然资源在人类活动与陆地环境系统的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派代表简述,最后归纳出结论: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2.关于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提问]根据同学们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说出陆地自然都包括哪些种类?学生回答[投影片]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表。学生观察,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
[提问]结合实例说明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学生集体讨论,最后归纳。
[过渡]各种陆地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就必须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投影片]展示资料:(1)地球表面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千米,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耕地约1.3亿公顷。
我国水能蕴藏量约6.8亿千瓦,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7万亿立方米,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法1万亿立方米。(2)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68.7%为冰川水,而且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目前人类还不能加以利用。
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它们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讨论]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陆地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发言。
[归纳]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全球,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但是数量的有限性又是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及一定的技术条件为前提的。
对可再生资源来说,从长远看和从总体上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其数量则是可计量的,有限的。因此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投影片]展示资料。(3)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莫过于可采集到的野果,可猎获的动物以用木棒、石块等易加工成工具的物质,当然还包括稀有的天火。
而对今天的人类而言,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土地以及生物资源等种种。(4)现在,一些发达国有正在实验利用核聚变能发电。
核聚变的燃料之一是氘,现已探明天然存于海水中的氖可供1万座百万千瓦的核聚变电站消耗约150亿年。[讨论]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陆地自然资源在利用上有何特点?学生就近分组讨论,发言。
[归纳]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我们在充分合理利用陆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还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它的生产潜力,以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投影片]展示资料:(5)我国南北方某些陆地自。
地球运动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系统总结该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进行了系统总结,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提高了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对于地球运动规律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人们习惯上以地球示意图和数据的方式进行描述,在各类考试、考查中,大多数采用上述两种方式。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人们往往在上述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变化为其它的形式,如示意图与数据形式的互换,数据的多种表现形式等等。对地球运动及地理意义的描述主要包括地球示意图和数据两种方式。
一、视点图的分类及判读
在地球运动部分,人们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此,大部分是利用地球示意图的方式进行描述。在各种地球示意图中,主要是地球俯视图。因为在太空中无上下,地球又是球形的,我们所见的地球示意图都是在地球外某一点的俯视图;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地球上人们利用经纬线进行定位、描述,因此,采用不同位置的俯视图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屏障。为了便于说明,在本文中,把地球示意图统称为视点图,以图形的中心点为依据,分为三类:赤道视图、极点视图、任意视图。
1.赤道视图:是指以赤道上某一点上空俯视的地球示意图。在该种地图上,首先要找到关键的隐藏的已知条件,在本部分隐藏的已知条件主要有:赤道上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日出、日落地方时分别是6时和18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图上表现为是自左向右。春、秋分日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圈)与赤道垂直且与某一经线(圈)重合通过南北极点;其它时间,晨昏线与赤道斜交,南、北极点一个在昼半球,一个在夜半球。解题步骤是:先借助昼夜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确定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再根据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确定地方时为6点或18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排列经线度数,从而完成题目要求。
【例题解析】(2004·江苏)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1)~(2)题。
(1)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A.东经70° B.东经90°
C.西经70° D.西经110°
(2)此日在(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本题考查学生判读光照图的能力及推理能力。解题思路:根据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可判断出该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同时西半球为夜半球,即图中最右侧的经线为晨线,地方时为6点,度数为20°W,由此向东90°的经线即70°E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在进行第2问判断时,要充分利用图中所给的地球公转方向信息,可以判断该日为秋分日。
具体的知识内容你可以参考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能够反映日、地、月三者关系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等。
教材选了人们最经常见到的月相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不大,便于学生们联系实际理解。
由于大纲中没有规定讲述月相的内容,因此教材将本部分内容处理为选学。 虽然学生们对月亮的圆缺的各种形状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
如:农历每月某一天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时间可见,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面(即半圆面)朝哪一个方向?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几乎没有文字说,只有一幅月相成因示意图。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月相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月相成因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
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图。
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找到了月球仪,可以很好的演示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和日、地、月三者的关系。
但是,在预演时我发现月球仪也有缺陷,就是仪器太小了,而且整个演示过程中只能靠近仪器时才可以看清楚。这样一来,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无法看见。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近距离观看。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我把篮球当月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图。
在上月相课之前,我从隔壁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并且将篮球的一半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你收的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
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是用来当地球仪的。
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
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
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找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四个班级中的反应是不同的。
有的班级活泼的学生比较多,积极要求演示的学生也比较多;有的班级本身比较安静,学生不够积极。但是,最后,我还是在各班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
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月球”。在我的指挥下,地球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
我把整个教室八个方位作为月球移动的位置。首先,我让“月球”站在观测者的右侧,(观测者要随着月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
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和月面的朝向。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我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月相与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图总是一致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
月相这部分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月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
这一问题,是我的指导老师给我指出的,并且在后面的两个班时我也及时做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月相,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
学习地理,一定要将课本的只是与地图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地理就是只是与地图相结合的。
首先先要把基础打好,也就是先把一些基础的,需要记背的只是全部背下来,所有的题目必须运用基础的原理来思考解释,所以该背的该记的必须记住。接下来就是地图,地图很重要,特别是脑子里必须要有整个地球的模型,看到一个题目,首先就是不用翻地图,而是转动脑袋里的地球,这个需要想象,比如解决地球昼夜现象,极昼极夜现象,这些在头脑中想象是最好的。
以上这些是自然地理最重要难度最大的部分,整个高中地理就这一块最重要也最难,这些搞掂了剩下那些人文地理就简单了,把该记住的记住,套用就可以了。总之,平时没事就看看地图。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 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 “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