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科学》是祖国伟大的医药学宝库,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图书信息书名:中医基础理论作者:张安玲,徐胤聪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7-1开本:16开定价:13。80元图书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作者:刘燕池,雷顺群出版社:学苑出版社开本:16开定价:34。
00内容简介本教材在编写方法和体例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编写内容上作了重要的调整与补充。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论体系)主要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以反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框架结构更加合理,理论的阐释更加清晰;下篇(理论研究)除选录古典医学文献之外,重点介绍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手段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新成果、新进展,反映中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水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逐步深化,进一步提高其知识结构的层次。
这是历版教材所没有的,也是本教材最重要的特色。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 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
"之理。 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 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
建议从《圆运动的古中医》一书开始自学,然后学习《医理真传》、《内经》、《伤寒杂病论》,同时结合《周易》来理解中医各概念。
强烈推荐《圆运动的古中医》
学习中需自己多动脑筋,不可一味相信现代的中医解释,搞不懂时,多看《内经》,学习《内经》需
当你明白人体一
买本《中医基础理论》,然后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药药理学》,《方剂学》。学完以上你就选喜欢的学科中医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同时才可以学古籍,古籍请从四大经典学起。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章四诊八纲 第一节四诊 第二节八纲 第四章 病因学说及辨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病因及辨证 一、六淫 二、七情 三、疫疠 四、痰饮 五、瘀血 六、饮食失宜 七、劳逸失常 八、外伤及虫兽伤 第五章 脏象及脏腑证治 第一节 气、血、精、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第二节 心与小肠 一、心的生理病理 二、小肠的生理病理 三、心病的辨证论治 四、小肠病的辨证论治 附:心痹 第三节 肝与胆 一、肝的生理病理 二、胆的生理病理 三、肝病的辨证论治 四、胆病的辨证论治 附:黄疸 第四节 脾与胃 一、脾的生理病理 二、胃的生理病理 三、脾病的辨证论治 四、胃的辨证论治 附1:胃脘痛 附2:中医脾胃实质探讨近况 第五节 肺与大肠 一、肺的生理病理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三、肺病的辨证论治 四、大肠病的辨证论治 附:咳嗽 第六节 肾与膀胱 一、肾的生理病理 附:女子胞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三、肾病的辨证论治 四、膀胱病的辨证论治 五、两脏证治 附:水肿 第六章卫气营血辨证 第一节 卫分证治 第二节 气分证治 第三节 营分证治 第四节 血分证治 第七章治则 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二节 治法 第八章中药和方剂 第一节 方药的概论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二、方剂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常用中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和方剂 (一)解表药 (二)解表方 二、清热药和方剂 (一)清热药 (二)清热方 三、温里药和方剂 (一)温里药 (二)温里方 四、祛风湿药和方剂 (一)祛风湿药 (二)祛风湿方 五、泻下药和方剂 (一)泻下药 (二)泻下方 六、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一)止咳化痰平喘药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七、消导药和方剂 (一)消导药 (二)消导方 八、祛湿药和方剂 (一)祛湿药 (二)祛湿方 九、理气药和方剂 (一)理气药 (二)理气方 十、理血药和方剂 (一)理血药 (二)理血方 十一、补益药和方剂 (一)补益药 (二)补益方 十二、镇潜熄风药和方剂 (一)镇潜熄风药 (二)镇潜熄风方 十三、固涩药和方剂 (一)固涩药 (二)固涩方 十四 开窍药和方剂 (一)开窍药 (二)开窍方 十五、驱虫药和方剂 (一)驱虫药 (二)驱虫方 第九章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 冠心病 第二节慢性肝炎 第三节溃疡病 第四节大叶性肺炎 第五节 肿瘤 第十章经络及针灸 第一节 经络腧穴总论 一、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三、经络的临床应用 四、腧穴的分类 五、腧穴的作用 六、腧穴的定位 第二节 经络腧穴各论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奇穴 第三节 刺灸法 一、毫针刺法 二、灸法 三、穴位注射疗法 四、耳针疗法 五、头针疗法 第四节 其他疗法 一、按摩疗法 二、发泡疗法 三、熏洗疗法 四、敷药法 五、热熨法 六、贴药法 七、吹药法 第五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二、感冒 三、中暑 四、哮喘 五、呕吐(附:呃逆) 六、泻泄 七、痢疾 八、便秘 九、癃闭 十、淋证 十一、遗精 十二、阳痿 十三、不寐 十四、癫狂 十五、痫证 十六、眩晕 十七、头痛 十八、痹证 十九、痿证 二十、面瘫 二十一、坐骨神经痛 二十二、痛经 二十三、胎位不正 二十四、肠痈 二十五、扭伤 二十六、耳鸣、耳聋 二十七、牙痛。
首先要打好基础,切记不可急于求成。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知识要一点一点的学。
基础就是从阴阳五行开始学起,必须要彻底弄懂了,因为这些问题很抽象,如果你搞不清楚以后就没办法学进去的。建议你买一套中医学院的教科书,而且最好是五版教材,精辟易懂好学。
学习的顺序是: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在这中间穿插着学医古文、以及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温病学》《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最后学中医各家学说。在学习期间不要读其他课程以外的书籍,以免把自己搞糊涂了。
在学中医基础的时候可以同时读【内经。素问】。
学诊断学和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的同时可以读【温病】【伤寒】【金匮】。
学针灸学的时候同时读【内经。灵枢】。
待这些都学完后再看一些其他参考书。以便进一步提高。
学习要有毅力,有持久性,祝你早日学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