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大数的认识:(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十万:10个一万;一百万:10个十万;一千万:10个一百万;一亿:10个一千万;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
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3.数级分类(1)四位分级法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
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 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
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
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
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
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
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
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 。
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 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7.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计算机。8.射线:在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
如下图所示:8.射线特点(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 (2)射线不可测量。
9.直线:直线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10.线段: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端点的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
其中AB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11.线段特点(1)有限长度,可以测量 (2)两个端点12.线段性质: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3)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直线没有距离。射线也没有距离。
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13.角(1)角的静态定义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14.角的符号:角的符号:∠15.角的种类: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
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16.乘法:乘法是指一个数或量,增加了多少倍。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说成5个4连加。
17.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18.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如图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平行线永不相交。
19.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20.平行四边形: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1.梯形: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其中长边叫下底,短边叫上底;也可以单纯的认为上面的一条叫上底,下面一条叫下底。
不平行的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22.除法: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
(一)识字与写字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识字写字的要求。
⑴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⑶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⑷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⑸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关于中年级段识字、写字教学的温情提示。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
在这里,我们要说,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远比让学生僵化地、机械地去记住一个生字更重要。 (1)有些字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借助注音、生字表、工具书,或是请教别人,能够学会,那您就让他们充分地自学好了。
您要做的也许就是在课堂上去检验他们自学生字的效果,然后想办法去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去矫正那些容易写错的、经常写错的字。我们反对让学生反复地抄写生字,但是,对那些难写的字,在教给“学生怎样去写”以后,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加以落实。
⑵不知您想过没有,那些在生字表中列出来的字并不是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生”字。也就是说,识字应该是个性化的过程。
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您就可以让那些“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让“学生”当“先生”,这样做可谓“一举而多得”,不信您算算帐! ⑶识字有方法,写字有讲究,您不妨多和学生一起给生字“相相面”。比如,一课有十个生字,我们原来的习惯做法是按照顺序一个个地处理。
现在,您不妨先把它们分分类,看看哪些是形声字,可以借助“行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去记忆;也可以看看哪些字是结构相同的,哪些字需要写得“左宽右窄”,哪些字需要写得“左右等宽”;还可以将一组字对比着来区分清楚…… ⑷“提笔忘字”是常有的事,而经常“见面”就会避免遗忘。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那您就不妨“对症下药”,让您的学生们与生字、生词来个“当天见个面,三五天碰次头,每周照回面”,一回生,二回熟,巩固识字效果也就不再是老大难。
其实不仅仅是识字,其他的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同理。 ⑸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汉字就没有了生命力。
现在,仍然有不少的老师在让学生孤立地去识字。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学以致用。
您一定清楚,汉字是由音、形、义构成的,但是并不一定这三者一齐处理。结合读课文解决字音,借助理解课文把握字意、词意,设置专门的书写环节掌握字形。
这是一条不错的思路。您认可吗? ⑹软笔字的书写练习有被逐渐淡化的危险,这要有个对策才行。
当老师如果用“墨香”去熏陶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上它。即使没有专门的书法课也没有关系,反正光靠那么几节课也练不出像样的毛笔字来。
因此,教师应该多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帮助学生选择字帖,督促学生养成习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书法家,所以对多数孩子来讲是普及;我们也有以往培养小书法家,因此对少数孩子来讲要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兴趣小组”、“书友会”之类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写字的时候,把字用对;需要写字的时候,把字写好。
写一手漂亮的字,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如何去做,您是否已经心里有了底?也许,继续选择与课本配套的《写字》,将会给您和您的学生带来便利。
(二)阅读 1.《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段阅读的基本要求。 ⑴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⑷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⑸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⑹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⑼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⑽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关于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温情提示。 ⑴当您明确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您的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
但是,怎样去教好一篇课文呢?当您面对一篇老课文的时候,您也许首先想到的是原来是怎样教的,哪位名师是怎样教的;当您面对的是一篇新课文时,您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看看参考书中是怎样设计的。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静下心来把课文读几遍,弄明白关于文本的这样几个问题: 事理:文章写了什么? 情理(或道理):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文理:文章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是需要学生学习借鉴的? 学理: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 ⑵除了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您还应该再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是因为编者把它选入了教材?。
小学一年级 九九乘法口诀表。
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 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 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 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 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 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南京家教网整理) 1、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3、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5、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