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基础》是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建群。本书通过从平面到立体形态、从整体到局部 、从表象到精神内涵 、从写实到变形变色、变空间纬度、意象化表现等,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设计中的基本表达语言,将观察方法及思维方式训练贯穿始终。
造型基础的主要课程是素描与色彩。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认为,素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种视觉地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即造型能力;色彩课程是为了培养从色彩方面视觉地把握外部世界的能力。
扩展资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对于传统基础教学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
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前院长罗杰·曼德尔说:“基础教学对于目前出现的各种新媒体、新科技要有所应对。现在的学生通过电脑进行日常学习,用iPad、iPhone进行沟通与娱乐,这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基础教学必须适应这样一个现实。”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凯伦·沃斯说,除了基础课外,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2D、3D等媒体课程,教程如何平衡传统技能和当代艺术,的确是个问题。
我们的经验是,媒体课程其实也包括了许多自我表现的部分,比如,学生在做关于“一个污染的世界”的电影片头时,他们可以跟出版商、电影公司合作,了解主题、意义、问题和表达目的,然后加上视频、声音和相关文本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造型基础
人民网-如何开展造型基础教学?严格训练限制创造力?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
作为造型艺术形式之一的素描,它是通过形体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体现的。由于它使用的工具材料简单,色彩单一,通过严格的素描训练,便于学习者掌握造型艺术基本规律,研究和反握造型艺术诸因素,训练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审美情操,打下牢固的造型基础。
因而学习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的同志,常从学习素描入手,世界各国均把素描作为重要基础课列入造型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对学习者进行基础造型本领的培养和训练。
造型基础是: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造型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写生》、《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长期以来,设计课程的基础课训练都是以普通绘画的基础课程训练为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基础课程教学逐渐显现了它的局限性:教材图例的老化、缺乏实用与特色、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与设计的贴近,已不能满足设计课程的要求。
基于上述情况,近年来,各设计学院都在积极探索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是用艺术与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对象,认识和把握素描、色彩的规律,来再创造新的艺术设计形象,以理性为主导,结合情感表现来发现、探索、想象、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扩展资料:素描基础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造型能力,准确而又概括、生动而以深刻地表现对象。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深刻的表现方法,坚实的造型能力,以及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正确的科学的观察、认识和思维的方法。
素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它要求眼、脑、手同时得到锻炼,认识和技能同时得到提高。为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造型的分析和综合,深入形容和艺术的概括,都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局部与整体等关系,整个作画过程都要在“整体的关系”中去观察,认识和表现对象。
这是掌握形体塑造技巧的前提,健康而以符合审美原则的表现方法的基础要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造型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长期的素描写生训练对培养写实能力,深入准确的描绘能力是有效的,应作为造型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予以重视。但单有这方面的能力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
速写对敏锐的观察和艺术的概括能力的培养;默写对形象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训练;摹写对借鉴优秀技法的作用;以及构图练习对创作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全面锻炼都是十分有益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写生和速写、默写、摹写、构图练习结合起来。
这样穿插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就能使造型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要采取多种表现方法。一般人认为“素描”就是长期的全调子素描,这种理解是不够全面的。
应该说这是素描的一种形式和方法,也是一般人目前常用的方法,并非是唯一的表现方法。素描在平面上塑造形象、表现空间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通过它们的单个运用和综合运用,均会产生不同的素描样式,并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在素描实践过程中,除了必须有正确的科学和观察、认识思维的方法橡皮,还要有解剖结构、透视变形、明暗调子、线条运用和构图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结合技能训练学习解剖、透视、素描、构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在理论指导下实践中提高认识,素描技能就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综合造型基础百度百科——造型基础百度百科——素描。
你是问的什么美术理论,美术分很多种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
“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
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理论研究:主要研究:艺术概论、三大构成、中外艺术学、大众传播等。美术 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
十七世纪 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国“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
例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
随后不久,我国另以“艺术”,一词翻译“爱忒”,“美术”一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了。 造型表现手段 造型艺术中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和手段。
如绘画借助于色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雕塑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这些手法和手段,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这些造型艺术各自独具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并决定了这些艺术各不相同的表现法则,关系到塑艺术形象的成败,以及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艺术家对造型表现手段的规律性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艺术创作能够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爱好的必要条件。 黄金分割 亦称黄金律、黄金比例。
在一条线段上,按照最佳长短比例,将此线段分割为长段与短段,或按此最佳长短线段的比例构成一个矩形的最佳的长边与短边的比例,即构成黄金分割。 二度空间 绘画术语。
指由长度(左右)和高度(上下)两个因素组成的平面空间。在绘画中为了真实的再现物象,往往借助透视、明暗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造成纵深的感觉和物象的立体效果,即以二度空间造成自然对象那种三度空间的幻觉。
有些绘画,如装饰性绘画、图案画等,不要求表现强烈的纵深效果,而是有意在二度空间中追求扁平的意味,来获得艺术表现力。 三度空间 绘画术语。
指由长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纵深)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绘画中,为真实地再现物象,必须在平面上表现出三度空间的立体和纵深效果。
质感 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表现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特质,如丝绸、陶瓷、玻璃器皿、肌肤、水、石等物的轻重、软硬、糙滑等各各不同的质的特征,给予人们以真实感和美感。 量感 借助明暗、色彩、线条等造型因素,表达出物体的轻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觉。
如山石的凝重,风烟的轻逸等。绘画中表现实在的物体都要求传达出对象所特有的分量和实在感。
运用量的对比关系,可产生多样统一的效果。 空间感 在绘画中,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等关系,使之在平面的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的空间感觉。
ms211正确地运用透视知识,可以很好的表现空间感。 体积感 绘画术语。
指在绘画平面上所表现的可视物体能够给人以一种占有三度空间的立体感觉。在绘画上,任何可视物体都是由物体本身的结构所决定和由不同方向、角度的块面所组成的。
因此,在绘画上把握被画物的结构特征和分析其体面关系,是达到体积感的必要步骤。 透视 绘画法理论术语。
“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明暗 绘画术语。
指画中物体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的表现方法。物体在光线照 轮廓 造型艺术术语。
指界定表现对象形体范围的边缘线。在绘画和雕塑中,轮廓的正确与否,被视为对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
构图 造型艺术术语。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
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色彩 绘画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各种物体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光量,作用于人的礼堂所显现出的一种复杂现象。由于物体质地不同,和对各种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间万物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
人眼可以识别的色彩种类是,男人130万种,女人180万种。 色相 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
自然界中各各不同的色相是无限丰富的,如紫红、银灰、橙黄等。 色度 指颜色本身固有的明度。
如七种基本色相中,紫色色度最深暗,黄色色度最明亮。 色调 亦称调子。
在一定的色相和明度的光源色的照射下,物体表面笼罩在一种统一的色彩倾向和色彩氛围之中,这种统一的氛围就是色调。 色性 色彩的属性,色彩的冷暖关系。
色彩基本分为暖色(也称热色)和冷色(也称寒色)两类。红、橙、黄为暖色,给人以热烈、温暖、外张的感觉;绿、青、蓝、紫为冷色,给人以寒冷、沉静、内缩的感觉。
同时,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