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被称之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以英国斯宾塞、德国赫尔巴特、美国布鲁纳为代表,这一理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自“二战”后,这一课程理论主要来源于“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以巴格来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组织。
也就是说,要素注意重视传统学科课和系统知识的传授。永恒主义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认为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也就是说,永恒主义强调具有理智训练的传统永恒的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理应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可称之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为代表。
他认为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和存在主义课程理论。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以杜威为代表。
他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可取的,应代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应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存在主义课程论以奈勒为代表。
他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应当把教材看作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真正的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并且,存在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
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1.教育学概论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起源、发展、本质和基本规律,教育劳动的特点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2.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理论构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教育与社会发展包括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国和国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内容包括我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
6.教育途径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八方面内容。
7.学校包括学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心理品质、威信、基本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学生和班主任。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1.心理学概论包括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概论、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内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五方面内容。
4.教学心理包括课堂教学概述、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5.差异心理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
教育法规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新课程理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
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学生评价: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火,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师评价: 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参考题 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案要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瑕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
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答案要点: 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3.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教师职业道德: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意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道德现象: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
3.职业: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社会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教育法规基础知识: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教育法律基本知识。
中公助力,愿您成公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1)斯宾塞的实科课程理论
(2)赫尔巴特“满足人们兴趣”的课程
(3)要素主义以“人类文化共同要素”为中心的课程
(4)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斯宾塞认为为人类的种种活动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自然科学知识应占最重要的位置。
主张依据人类生活的五种主要活动组织课程,即:
依据人类维护个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活动,设置生理学和解剖学课程;
依据生产活动,设置读、写、算以及逻辑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课程;
依据教养子女的活动,设置心理学、教育学课程;
依据调节自己行为的活动,设置历史、社会学等课程;
依据闲暇、娱乐的活动,设置了解和欣赏自然、文化、艺术知识的课程。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微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这些理论着重探讨了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非侧重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机械掌握。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主要包括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映射真实情境的结构不良问题之中,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和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思想活跃、大胆质疑,积极提出问题,然后开始进行查询,一直持续到发现正确的方法为止,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PBL”的优点在于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直观的体验,同时也能较好的落实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不足在于耗时太多,所学知识难以系统。
2. 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必要知识的前提下,教师给学生呈现良构领域的问题或者是某种情景,学生从探究现象开始进行生成性学习,通过特殊了解一般,从而加强学习的迁移效应。案例教学模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学生的知识面窄、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基础设施薄弱等等[5],因此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规避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
3. 基于情景学习的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情境认知”强调将知识视作为工具,并试图通过真实实践中的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景和制造悬念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其他几个程序都可以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情景教学是一种课堂交流活动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从创设情景开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教学过程和问题情景设计应该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问题情景教学中的引导技巧[6]。
4. 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是指处于相互作用这一环境中的人或集体,其中一方一旦达到目标,同时也会助长他方达到目标,这种相互依存的助长关系,一般被称为“协作”(cooperation),在学习中采用这一理念构建学习活动的形式,就是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微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这些理论着重探讨了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非侧重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机械掌握。
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主要包括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映射真实情境的结构不良问题之中,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和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思想活跃、大胆质疑,积极提出问题,然后开始进行查询,一直持续到发现正确的方法为止,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PBL”的优点在于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直观的体验,同时也能较好的落实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不足在于耗时太多,所学知识难以系统。2. 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必要知识的前提下,教师给学生呈现良构领域的问题或者是某种情景,学生从探究现象开始进行生成性学习,通过特殊了解一般,从而加强学习的迁移效应。案例教学模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学生的知识面窄、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基础设施薄弱等等[5],因此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规避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
3. 基于情景学习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情境认知”强调将知识视作为工具,并试图通过真实实践中的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景和制造悬念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其他几个程序都可以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情景教学是一种课堂交流活动型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从创设情景开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教学过程和问题情景设计应该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问题情景教学中的引导技巧[6]。4. 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是指处于相互作用这一环境中的人或集体,其中一方一旦达到目标,同时也会助长他方达到目标,这种相互依存的助长关系,一般被称为“协作”(cooperation),在学习中采用这一理念构建学习活动的形式,就是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