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
要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可想而之,人们及当时的知识分子无不时刻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所以谈学说易成为在当时社会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以此来暂时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回避如此残酷的现实。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玄学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晋风骨。
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藉心灵的作用。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
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这些玄学体系的思想借鉴于先秦的阴阳学说,而这些思想并不是直接借鉴而来的,主要是由于汉时道教的兴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引《道德经》为经典的同时,也把阴阳学说五行演德学说一起丰富起来,所以玄学同道教的渊源极为深厚,可以说都是国学思想组成和传承的一部分。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其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
玄典带有最为深厚的哲学色彩,主要把兵家法家的思想同道家的理念融合为一,形成后世的黄老之学,利用此来参悟宇宙奥秘,人体机能。而养生即为气功和道家的炼丹法。
而修密则包括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学、道法、幻术、御灵、兵阵五种方法。
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仙学部分原道协秘书长陈樱宁先生作了完整的注释,学习仙道,同禅宗、密宗、净土宗之类佛教法门有很大的不同,仙道与其它方法不同之处的关键在于仙道多喜欢从“有”入手,而禅、密、华严宗之类首先喜欢强调的是“空”。
释家喜欢批评仙道法门,说其“着象”,而一切有象都是虚幻的,都不究竟,其实一般佛教徒又那能知道仙道中所言的“妙有”的真实含义。当然,这种误解学道的人有,就连佛教的一些大德也有〔比如当今的元音老人、南怀谨及其老师袁焕仙〕。
学仙必须先明“玄关”〔或曰“玄关一窍”〕,此窍可从心上说,也可从命上说,不同门派强调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讲,内丹多注重由心性上说玄关,外丹则相反。
内丹中“玄关一窍”在人两眼之中,此为仙家所说的“天罡”之所在,下手之法,先把两眼之光由外收入天罡所在,待有一丝感觉之后,再摄心入泥丸宫〔泥丸宫在天罡入内的脑中,相当于人体松果腺、垂体所在之处〕。心入泥丸宫之后,用心要轻、要虚,约百日,体内气海会自然显现,心气自然相依,性命自然双修。
道法,其实是运用时空的能力,作用如同魔术。但是它不是在道具上做时间和空间的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左右时间和空间。
此法须明守一之道,守一既守真意。“真意”有二种作用:一对外可控制万物,此为我们常说的特异功能;二对内可使丹田气海显现——于此再炼精化气。
世传的天元、与人元几乎不可能在有生之。
达到混元大罗金仙就永远不死不灭了!世人成为“圣人”,你的第二个问题是不会发生的。
不管是仙,人,还是妖,死了后都会有魂魄。死后魂魄有3个去出:1.被天庭接纳,就成为神了。
2.进入轮回转世,重新做人。3.没有被天庭接纳,也不愿意进入轮回,变成孤魂野鬼。
神和鬼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天庭编制,由于魂魄必须要有香火供奉,否则时间长了会消失。神被人间香火供奉,相对的神会庇护人,任何一位神明都有管理人间的公职,所以不会消失。
但是如果没有香火供奉的鬼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归宿的话就完蛋了。
民国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为了使道教的教理教义对新的时代思潮作 出敏锐的反应,开始出现一些道教期刊,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就是陈撄宁。
他本 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政法学堂,无意仕途,转而学道,遍游名山,求师访 贤,习修炼养身之术,后居上海,任仙学院教授,主编《仙学月刊》等道学杂志,对 中医理论也有研究和著述,在道教和医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陈撄宁提出了独树一帜的“仙学”理论,主张在道教传 统炼丹术“内丹”学的基础上,对旧的丹道观念进行革新,称其“仙学”不同于儒、释,与道家和道教虽有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倡导仙学独立。
陈撄宁的仙学带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其着眼点是以积极的方式,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以期 达到拯救中华民族的目的,他采集各家各派之说,结合时代精神来充实仙学内 容,是在当时即将沦为亡国奴的形势下,追求不染污浊,独善其身,自救救他思 想的一种曲折表现。
是由唐代高道吴筠所著的《神仙可学论》。
该书集中论述了通过自身不断的修炼就可以成为道教神仙的理论,书中还论述了七种近于仙道的表现:第一种是少思寡欲、性弱玄虚,以无为为事,可近于仙道;第二种是隐于深山老林之中,而崇尚清修,即可近于仙道;第三种是身居高官贵族,以忠义仁慈,弘施博爱,内心清静,好生恶死而潜心修炼,可近于仙道;第四种是富家子弟,不念升官发财,而专以方外隐居养生为务,可近于仙道;第五种是禀性聪明之人,损去后天所养成的恶习,净心保神去修炼,可近于仙道;第六种是曾经做过坏事之人,只要洗心革面,以积功累德,将功补过,去虔诚修炼定能近于仙道;第七种是讲究忠孝,崇尚贞廉,即可直接近于仙道之行列。这七种即是道教修仙道的方法,说明了道教神仙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的潜心修炼与广积功德而达到的。
此书对道教的仙学理论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怎样修道?先必须深通造化、把握阴阳。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吕祖《指玄篇》说:“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紫阳翁说:“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
”把握阴阳,是道家修持总诀,阴阳合一而成太极,即是还虚,由太极再返于无极,即是合道。日还月返,皆是逆行,所以后人评述三丰翁曰:“顺则凡,逆则仙。
一句话儿超了千千万。”这就是道家对于人体生命工程的理论和观点。
我过去把道家具体修持分为本身阴阳、同类阴阳、虚空阴阳等三种,但这三种是又分又合,互相影响,总而言之,不出修性修命之两途。 大抵南派以修命为先,特重同类阴阳;然岂能脱离本身而取验。
北派以修性为先,首重本身之阴阳,以上接虚空中之同类阴阳与虚空阴阳。 要知道家之所谓阴阳,乃是真阴真阳。
就本身阴阳而言,神为阴,气为阳,此中有先后之别;就同类阴阳而言,则坎中之阳为真阳,离中之阴为真阴,皆是身外灵父圣母之作用;就虚空阴阳而言,则是太极中之元阴元阳也。 修证的把握阴阳,即是修性修命或性命双修。
然此中层次高低,大不相同。所以一则曰“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
一则曰“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盖神气属本身之修为,而水乡铅则赖灵父圣母之运用也。
“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不识真种是还丹,水火空铛虚煮沸。”
此乃先哲推尊人元功法而言。然“性由自悟,命假师传。”
则是千真万确的。人元金丹,确是修命最简易、最迅速之法,犹如乘飞机以赴北京,自己毫不费力;但制造飞机,岂是易事!平整机场,必赖多人。
三丰翁言:“必须福德胜三倍天子,智慧过七辈状元,方可为之。 ”正指此事。
凡命功由低至高,一步接一步,非依程序进行不可;性功亦有多级,由后至先,全凭心意做功夫,则以当机为高耳。 人元金丹,实际是以术延命之最高的简易迅速法门,终是修道之功法内容。
陈撄宁先生为了突出延命术,称之为“仙学”,以与修道相区分,未免欠妥!从人元金丹而论,它是身外阴阳,除此一切修为连两家阴阳在内,皆不离本身阴阳之运用。 并且在修持过程中,道家首先都是以强调色身为主,以后层次渐高,才逐渐向修性过渡。
因性之与命,始终互为影响,故曰“性之与命足二是一。” 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元金丹有它特殊的功验,远非其他功法之所能及;但需知人元之学,不离三家,绝不是俗传的两家之学。
两家之学只是变相的房中术,我过去己再语及。其次,若因人元金丹之奇妙,遂以为是唯一之法,除了斯法,皆不足学,则是孤陋寡闻,自以为是,“敢将蛙井渺苍冥”,此乃不识大道之本体,可笑亦可悯,乃是莫大之错误矣,须要特别注意!因为人体生命内涵,不外性命,修命固能移性,而修性亦能立命,所以佛法密宗指出“心气不二”,实质就是心物不二,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亦能变物质。
目前已有指出,八识中的第六识(意识)是有能量的。笔者过去接触道佛两家诸大善知识,也无不强调转识成智要在六识上狠下功夫,所以张紫阳作《悟真篇》虽全书皆论说阴阳,后来亦不得不另写外篇专阐禅法。
道以形神俱妙为贵,犹佛教密宗以即生即身成就为最高。 道家化形之学,有炼天元神丹者,有得玄珠者,有依金光化形者,总之是神妙以后之事,过去丹书记述简略,诸师亦鲜详及。
为了广求借鉴,我曾请教于西藏红白两教的大德贡噶上师曰:“弟子欲即生即身化虹光,手发爪甲亦不留,当修何法?”师曰:“当修气脉、明点。”我又问:“专修大手印,亦能化虹光身否?”师曰:“也能,但较迂缓。
”按密宗之气脉明点修法,即等同道家之命功,但密宗多修刚气,其效较速,此因密宗之修习气脉明点为主者之年龄限于35岁甚至25岁以前,而道家则多为救助衰残入手,修习柔气,以求返老还童之效。又藏密红教之最高法门“大圆满”,入手先修“且伽”(大手印定),然后于且伽定上修习白黑二瑜伽,借看光以调整本身之气脉明点,名曰:“妥噶”,乃是红教之特别不共最高功法,系专为彻证虹光身而设,对于道家之以修本身阴阳为主者,大可借鉴,不可忽视! 道家讲性命双修,对修习柔气功的入门功法有较详指示,但对于最后之修证,则很少系统论述,只能下《黄帝内经》、《易经》、《老子》、《庄子》等求之。
余前已略为道及。兹再摘录司马子微《坐忘论》以证之。
其《得道篇》曰:“神与道合,谓之得道。经云: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又曰:“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又曰:“虚心谷神,唯道来集,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生神经》曰: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又《西升经》云:形神合同,故能长久。
然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被形。
《抱朴子》分为内外两篇,后来被作为道教经典。
其中外篇主要是对 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而内篇是葛洪对道家思想和丹 道修炼方法的阐述。葛洪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认为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和审美主体的认识有关,提出了美的多样性问题, 强调美的人为加工但又反对离开内容而徒事外在的装饰之美;在审美方 面,他论述了审美主体因爱憎、偏好、认识、生活习俗等不同而会产生不 同的审美评价等。
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 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 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 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抱朴子》将玄 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 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 善为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