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需要在信息化社会这片沃土中孕育成长,而信息化社会需要思维导图实现内涵式发展。
但如果您只研究思维导图的绘制,在信息技术中的作用就太窄了,应该深入到更高层面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因为思维导图只是思维可视化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法。摘一段华东师范大学思维可视化研究中心的刘濯源主任于2014年12月第24期的现代阅读《教育与出版》杂志的文章,供您研读:从“时空突破”到“脑内革命”——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式发展助您理解思维可视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及二者的联系。
一、教育信息化需要思维可视化实现内涵式发展宏观上讲,当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是迅猛的:电子书包、智慧校园、教育云平台、翻转课堂、慕课等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教育产品及教学模式一波一波地涌现出来,而且一波更胜一波。而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的“围墙”逐渐被拆掉,教与学都不必再受规定的场所及规定的时间所限制,我把这种突破称之为“时空突破”。
而由“时空突破”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不受空间的限制,一堂课所能供给的“学生”便不再是一间教室里的几十人,而是世界各地的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人!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从“刚性安排”变为“弹性安排”,学习自主性更大!尤其是慕课的发展更是对传统教育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大规模、开放性、教学内容碎片化、学习自主性强、内容可选择及可评价性强等特点,被媒体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然而,教育毕竟是教育,信息技术只是教育发展可以运用的手段而非教育发展的本质!即便是声势浩大的慕课,也有它发展的瓶颈:学生注册规模巨大(课程的平均注册人数一般在3至5万,最高可达16万),但课程完成率却不高(超过90%的注册者并没完成他们所注册的课程)。为什么?影响因素可能很多,但学习体验较差应该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
学习体验较差又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第一,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第二,课程内容主要为陈述性知识,缺乏思维含量。
“思维含量”是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评价课程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就当下的课程而言,无论是“黑板加粉笔式”的传统课程还是被信息化了的传统课程都还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及主要内容,当然也包括MOOC平台上的大多数课程,尽管它们由世界顶尖级名校提供,但仍然属于“知识型课程”而非“思维型课程”,都在灌输知识而非发展思维!因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不能提升课程的思维含量,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它所改变的只是教与学的方式而非本质。
能够改变教学本质的是思维可视化,它将引发的是一场“脑内革命”!如果说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学习资源拆掉的是学校的“围墙”,那么思维可视化突破的则是大脑的藩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大脑之间所传递的不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思维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共振与思想争鸣。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及技术制作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借助知识加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知识背后的思维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及策略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因此,教育信息化要真正走进教与学的本质,必然要融合思维可视化教学的理念及方法,才能完成从“时空突破”到“脑内革命”的巨变,实现内涵式发展。二、思维可视化需要在教育信息化这片沃土中孕育成长思维可视化是一枚“颠覆性的种子”,但要想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甚至是一片森林,就一定要主动投入教育信息化这片沃土的怀抱,在其中孕育。
其原因有二:第一,思维可视化是一个新概念,参与此项研究的人还非常少,社会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与教育信息化相比,连“星星之火”还都算不上。因此只有与教育信息化进行整合,才能获得关注,吸引人参与。
第二,思维可视化的实现必须要借助多项信息技术的支持,如图示绘制软件(XMind、Imindmap、mindmanager、Freemind等),多媒体及智能终端,网络平台等。三、思维可视化与教育信息化融合,将创造教育新图景教育信息化使教育具备了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突破了时空限制,拆掉了学校的“围墙”,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及“知识全球化运动”提供了有力手段。
思维可视化则将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调整到“思维”,教师为思维而教,学生为思维而学,而且将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及思考策略呈现在眼前,让我们看见思考的力量!两者融合,在线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不再只是传播知识的课程,课程思维含量大大增加,课程粘性(吸引力)也会随之提高;而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及方法制作的“思维发展型”课程也将借助云教育平台及慕课,插上隐形的翅膀,飞向千千万万的学习者。
你也用思维导图吗?我也在用。
我的用法是这样的,首先我自己会为重要的知识点画思维导图。
然后上课时候带学生做题,要求他们把做题时候总结的知识点,自己绘制成思维导图(可以参考我的)。在绘制完思维导图后继续做题目,要求题目里考察的知识点,应该涵盖入学生自己的思维导图。如果知识点不在思维导图内,要求学生自己添加进去——必要时候要重构思维导图。关于冠词,我自己就重构了3次。
总之一句话:用思维导图来做题。所有出题的模式,都应该包含如学习者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内。确保题题有依据。
最后,等到导图都建立好以后,还可以让学生当场画一遍思维导图,以强化自己的记忆。(譬如主要句子结构,我就要求学生不但能掌握所有要点,更要能随时重构,因为这个知识点太基础太重要了)
安排学生绘图的时候,尽量要用软件,这样方便。
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够: 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
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
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
用思维导图整理教材框架知识点,是华东师大刘濯源主任提出的学科思维导图三种分型中,最基础的归纳型思维导图,用于知识归纳,一本书变一页纸,将知识结构化,用于理解性记忆。您可以去查“学科思维导图”百科或登录刘濯源主任新浪博客去下载学科思维导图。
这是在其博客中下载的知识归纳学科思维导图供您参考:
一、思维导图的绘制,一般按照以下7个步骤来:
stp1.从一张白纸(一般是A4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
stp2.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
stp3.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
stp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次类推。
stp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
stp6.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stp7.至始至终使用图像。
二、思维导图绘制的技巧
教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就像画画需要技巧一样,绘制思维导图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技巧要求。下面所列出的只是最为基本的几点
1.先把纸张横过来放,这样宽度比较大一些。在纸的中心,画出能够代表你心目中的主体形象的中心图像。再用水彩笔尽任意发挥你的思路。
2.绘画时,应先从图形中心开始,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每一条线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分枝代表关于你的主体的主要思想。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你可以添加无数根线。在每一个分枝上,用大号的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这样,当你想到这个概念时,这些关键词立刻就会从大脑里跳出来。
3.要善于运用你的想象力,改进你的思维导图。
比如,可以利用我们的想象,使用大脑思维的要素——图画和图形来改进这幅思维导图。“一幅图画顶一千个词汇”,它能够让你节省大量时间和经历,从记录数千词汇的笔记中解放出来!同时,它更容易记忆。要记住:大脑的语言构件便是图像!
在每一个关键词旁边,画一个能够代表它、解释它的图形。使用彩色水笔以及一点儿想象。它不一定非要成为一幅杰作——记住:绘制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绘画能力测验过程!
4.用联想来扩展这幅思维导图。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讲,每一个关键词都会让他想到更多的词。例如:假如你写下了“橘子”这个词,你就会想到颜色、果汁、维生素C等等。
根据你联想到的事物,从每一个关键词上发散出更多的连线。连线的数量取决于你所想到的东西的数量——当然,这可能有无数个。
三、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
1、原始信息的重组
记忆之前首先要对原始信息按规律重组,把原始信息按重新归纳的顺序去记忆。也有人把这种记忆方法称作分类或归类记忆法。
从心理学上讲,分类或归类就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内在联系或某些外部特征,把杂乱无序的事物重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类别的过程。
通过分类或归类,使分散的信息趋于集中,零碎的信息组成系统,杂乱的信息构成条理,从而使需记信息更加趋于系统化、条例化、概括化,这便于记忆。
只有系统化(有条理)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系统化的神经联系,识记内容也显得好记一些;
而孤单单的识记材料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则是个别的、独立的、零碎的、分散的,不容易记忆,即便是记住了,也难以保持很久。
2、总结七以内的分类大块
一个成年人往往可以一下子记住大约七种分散的"点滴"信息,记忆的诀窍在于:你在筛选分类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七个或者七以内的分类大块,这样我们大脑可以一下子记住这些分散的信息,然后通过联想再有序的记忆这七个类别里面的所属信息。诸如以思维导图原理制作的精英特大脑训练法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事半功倍。其要点是善于分析与综合,通过表面现象找出简化后的内部关系。
3、转录为图表
专家认为,如果没有脑中图像的话,人类的记忆力是没什么价值的。因此转录为图表对记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思维导图的优点众多,最为凸显的就是集辐射(发散)思维和集中(聚敛)思维于一体,使人节时省目地在一页(最多时两页)中就把握住了内容的整体和各分体事物以及其间的有机联系,十分便于记忆,还能将印象深烙于脑中,通过有序的联想,转变为图像,让记忆更加深刻,不易遗忘。
目前,把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进行系统整合的只有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因为他们是研究思维里最懂学科教学,也是研究学科教学里最懂思维的。
如刘濯源教授提出的三种不同类型学科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用于梳理知识结构,如文体特征、文言文字词、描写手法梳理等等;2、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用于分析文章或语段。如分析文章结构、作者写作意图等等;3、创作型学科思维导图,用于快速构思作文。
如考场写作,运用创作型思维导图进行结构化发散思考,打开写作思路等等。你可以再参考下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的相关学术论文或刘濯源教授的新浪博客,下载相关资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5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