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关于天文的基本知识,我在知信圈天文论坛上看过,略有了解,希望能跟您分享一下。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和其他天体都围绕它运动。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60万公里,半径为69.6万公里,为地球半径的109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平均密度为1.4克/厘米3。太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控制太阳系天体运动的主要力量源泉。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约6000℃,愈向内部温度愈高,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K。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着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太阳每秒钟释放出约4*1033尔格的能量,相当于0.5亿亿亿马力;其中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我们的地球,是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位于银道面之北的猎户座旋臂上,距银心约2.3光年,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绕银心转动,公转一周约需2.5亿年。太阳也在自转,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5天;两极区约为35天。通过对太阳光谱的分析,得知太阳的化学成分与地球几乎相同,只是比例有所差异。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还有碳、氮、氧和各种金属。据推算,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目前已度过约50亿年。
还有其他有关月球,行星方面的资料,你可以进去论坛看一下,希望能够帮助你。
《剑桥天文爱好者指南》不错,简史、器材、摄影都讲到了
具体:这本详尽的参考书提供了大量的实用信息。涵盖了业余天文学的方方面面。主题编排清楚易读,包括了观测技巧,望远镜与天文台,互联网资源以及可供研究的天体目标等;刚刚入门的新手可以从中学到大量的技巧和窍门,学会如何开始对星空的探索;那些有经验的观测行可以从小获得有益的建议,使自己的观测更加富有成效。本书包含了最新的精确数据和精美彩色插图,无论初级爱好者还是观测老手们,这都是一部必备的指南。
目录
第一章 背景知识
1.1 宇宙简说
1.2 方位天文学
1.3 时间和历法
1.4 星等系统
第二章 器材
2.1 望远镜
2.2 支架和驱动装置
2.3 目镜
2.4 滤光片
2.5 望远镜附件
2.6 双筒望远镜
第三章 如何观测
3.1 观测绘图
3.2 天体摄影
3.3 数码和视频天文摄影
3.4 CCD
3.5 光度测量
3.6 光谱学
第四章 观测点滴
第五章 参考书目、更多的信息与要点
5.1 书籍和星图
5.2 深空天体目录
5.3 软件
5.4 天文台
5.5 社会天文学家
5.6 光污染
第六章 太阳系天体的观测
6.1 黄昏
6.2 太阳
6.3 极光
6.4 月球(月亮)
6.5 “食”和“凌”
6.6 水星和金星
6.7 火星
6.8 木星
6.9 土星
6.10 外行星
6.11 小行星
6.12 彗星
6.13 流星与流星雨
第七章 深空天体的观测
7.1 双星
7.2 变星
7.3 超新星
7.4 掩星
7.5 星云
7.6 星团
7.7 星系
附录
《新天文观测手册》也很好
纯粹写天文的(不涉及太多物理理论):
《简明天文学教程》
《天文爱好者手册》
《大众天文学》
《基础天文学》
《通俗天文学》
《星座与希腊神话》
《美丽星空》
《星座世界》
《美丽月球》
《观天巨眼》
《通俗天文学》
《无尽星空》
《星之海洋》
《宇宙遗产》
《最新天文观测手册》
《剑桥天文爱好者指南》
《认星识历》
《宇宙掠影》
《天文知识基础》
《果壳中的宇宙》
《时间简史》
《天文爱好者手册》
《婴儿宇宙》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1.星座中星星的命名规则是按照每颗星星的亮度,从明到暗,每颗星各由一个希腊字母代表。当所有二十四个希腊字母用完后,接着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星等”是天文学上对星星明暗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记为m。 天文学上规定,星的明暗一律用星等来表示,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星等数每相差1,星的亮度大约相差2.5倍。
3.“天球”是天文学上为了与人们的直观感觉相适应,把天空假想成一个巨大的球面,这便是天球。天球的中心自然就是我们地球,它的半径无穷大。天球只是人们的一种假设,是一种“理想模型”,引入天球这一概念,只是为了确定天体位置等方面的需要。
4.“天赤道”和“天极”是天文学上用来确定天体位置的方法,它与地球表面非常相似,也是通过经纬坐标系来实现。最常用而且最重要的天球坐标系,就是赤道坐标系。
5、天顶是观察者所在位置垂直上方在天球上的点 。
6.“赤经”、“赤纬”。在天球的赤道坐标系中,天体的位置根据规定通常用经纬度来表示,称作赤经(α)、赤纬(δ)。
7.“黄道”与黄道星座。天文学把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称为“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太阳在天球上沿着黄道一年转一圈,为了确定位置的方便,人们把黄道划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当于30°),每份用邻近的一个星座命名,这些星座就称为黄道星座或黄道十二宫。
8.“恒显圈”与“恒隐圈”。 假设一个地点的纬度是φ,那么赤纬小于-(90°-φ)的天体在这里就永远看不到。反之,凡是赤纬大于(90°-φ)的天体,在这里就总能看到。 因此,在天文学上,赤纬(90°-φ)称为这一地区的“恒显圈”,而赤纬-(90°-φ)叫做该地区的“恒隐圈”。
9.“岁差”地球的自转轴在天空中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并不总是指向某一固定点,这在天文学上叫做岁差。
10、天体的“自行”。 恒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也在运动。天文学上称之为恒星的“自行”。其实,恒星的运动如果与视线平行,我们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自行的真正定义应该是恒星运动垂直于视线的分量。
11.“双星”、“聚星”和“星团”。不但看上去离得近,实际距离也很近的两颗星,通过万有引力互相吸引,彼此围绕着对方不停地旋转。只有这种关系,才能称作现代天文学意义上的双星。天文学上把双星中比较亮的一颗称为主星,比较暗的那颗称为伴星。三颗或三颗以上靠引力聚在一起的星,称作“聚星”。如果聚星的成员超过了10个,一般就称之为“星团”。
12 .“双重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团”。群星璀璨的星系,也和单个的星星类似,常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与双星、聚星和星团类似,我们称他们为“双重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团”。对于双重星系,把较大的叫做主星系,较小的称为伴星系。
13.“星云”与“河外星系”。宇宙空间的很多区域并不是绝对的真空,在恒星际空间内充满着恒星际物质。恒星际物质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其中宇宙尘埃物质密度较大的区域,所观测到的是雾状斑点,称为星云。河外星系(例如室女座和后发座的河外星系),指的是银河系之外的其它星系,通常干脆简称为“星系”,它们都是与银河系属于同一量级的庞大恒星系统。河外星系一般用肉眼看不见,就是通过一般望远镜去观察,也还是一片雾气,跟星云简直一样。所以以前人们一直把它们也当做星云,称为河外星云。后来经过深入的研究,天文学家才发现二者完全是两码事:河外星云实际上是和我们银河系类似的星系,而上面所说的真正的“星云”,都是我们银河系的内部成员,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因此,现代天文学再也不用“河外星云”这个词了,而一律改称“河外星系”。
14.“变星”凡是能够观测到亮度变化的恒星,都称为变星。变星主要分为造父变星和食变星两类。
15.恒星的颜色与其表面温度的关系。其它所有恒星也和太阳一样,是炽热的大火球。不过,它们的表面温度并不相同,天文学家发现,恒星的表面温度越高,它发出的光线的颜色越偏向紫色,温度越低,越偏向红色。因此,通过恒星的颜色,可以较为粗略地判断出该恒星表面温度的相对高低。
16、希腊字母ΑΒΓΔΕΖΗΘΙΚ∧ΜΝΞΟ∏Ρ∑ΤΥΦΧΨΩ αβγδεζηθικλμνξοπρστυφχψω
月球不是普通的星球.这是一个改造过的飞船.远比地球古老得多生命的很多种形式.不要用看待地球生命的眼光来对看整个宇宙.下面是一个关于月球的信息。
--------- 一、未有定论的月球起源: 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第一个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 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个假说是月球系由 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后来形成太平洋;第三个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 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原 本多数科学家相信第一种说法,也有少数相信第二种说法,可是自从太 空人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经化验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 同。
地球是铁多硅少,月球是铁少硅多;地球钛矿很少,月球却很 多, 因此证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了。
同样的原因,也使得第一个假说动摇了,因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 亿年前经过相同过程形成的,那么成分应该一样才对,为何差异会那么 大呢?所以,科学家只好也放弃第一种说法。只剩第三种说法了,可是 如果是其它地方飞来的星体,飞进太阳系后,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 多倍,照理讲月球应该受到太阳的引力而飞向太阳,不是受到球的引力而 留在地球上空的。
这三种「正统科学家」提出的假说,没有一项能 解答所有疑问,也没有一项经得起严格的质问。事实上,时至今日, 「月球来自何处」,仍是天文学未定之论。
也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 自己月球起源的看法,不管多离奇,他人是不能用任何「小科学」的字 眼来批评的。 --------------------------------------------------------------------------------------------------------------- 二、日、月、地球间的奇妙: 现在举出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天文上的奇妙现象,让大家用心想一想。
月球离地球,平 距离约为38万公里。太阳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1亿 5千万公里。
两两相除,我们得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的 395倍远。太阳直径约为138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3400多公里,两两 相除,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395倍大。
395倍,多么巧合的数字,它告 诉我们什么信息 大家想想看,太阳直径是月球的395倍大,但是太阳 离地球有395倍 远,那么,由于距离抵销了大小,使这两个天体在地球上空看起来, 它们的圆面就变得一样大了 !这个现象是自然界产生的,或是人为的? 宇宙中那有如此巧合的天体?从地面上看过去,两个约略同大的天体, 一个管白天,一个管夜 ,太阳系中,还没有第二个同例。着名科学家 埃尔西莫夫曾说过: 「从各种资料和法则来衡量,月球不应该出现在哪里。
」他又说: 「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蚀,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学上找不出理由 解释此种现象,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 难道只是巧合吗?有些科学家并不这么认为。科学家谢顿(Willian R.Shelton) 在《羸得月亮》一书中说:「要使宇宙飞船在轨道上运行,必须以每小时18,000哩 的速度在100哩的太空中飞行才可以达成平衡;同理,月球要 留在现有轨道上,与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确的速度、重量和 高度才行。
」问题是:这样的条件不是自然天体做得到的,那么, 为何如此? --------------------------------------------------------------------------------------------------------------- 三、做为卫星它太大了: 太阳系的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的地球却拥有一个 大得「不自然」的卫星 — 月球,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卫星,月球的体积 和其行星地球相比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来看看下列数据: 地球直径12,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 3,467公里,是地球的27%。
火星直径6,787 公里,有二个卫星,大的直径有23公里 ,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径142,800公里,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 里,是木星的3.5%。
土星直径120,000公里,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 土星的3.75%。看一看,其它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 之五,但是我们 月球却大到百分之二十七,这样比较之后,是不是 发现月球实在「大得不自然」了。
这个资料,又在告诉我们,月球的确不寻常。 --------------------------------------------------------------------------------------------------------------- 四、陨石坑都太浅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月球表面的坑洞是陨石和彗星撞击形成的。
地球 上也有些陨石坑,科学家计算出来,若是一颗直陉10哩的陨石,以 每秒三万哩的速度(等于100万吨黄色炸药的威力)撞到地球或月球, 它所穿透的深度应该是直径的四到五倍。地球上的陨石坑就是如此 ,但是月球上的就奇怪了,所有的陨石坑竟然都「很浅」,以月球 表面最深的加格林坑(Gagrin Crater)只有4哩,但它的直径 有186哩 宽!直径186哩,深度最少应该有700哩,但是事实上加格林坑的 深度只是直径的2%而已,这是科学上的不可能。
为什么如此?大 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也不去解释,因为心里清楚,一解释就会 推翻所有已知的月球知识。因为,只能用月球表面约四哩深处下有 一层,很坚硬的物质结构,无法让陨石穿透,所以,才使所有的 陨石坑都很浅。
那么,那一层很硬的物质结构是什么? --------------------------------------------------------。
LZ最还看看此贴/f?kz=461297633
是讲如何起步的
还是建议先进行目视观测或用双筒辅助,目视观测是为熟悉星空,双筒是为熟悉一些星云星系的位置。
双筒建议10倍的,7倍有点小了,如博冠的旅行家10*50、猛禽10*50。总之先锻炼几个月吧,再上镜子。
初学者最好别用反射,大观折射镜Maxvision ED和Maxvision R,博冠马卡镜Bosma Ω,美德施卡镜Medea LX,等。每种型号有不同的口径,具体多少毫米LZ根据预算决定。赤道仪一定要好
最后建议楼主先把望远镜个参数物理意义和各光学系统的优缺点弄熟,一是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二是不会被骗。下面是推荐的书籍:
观测
《星座与希腊神话》
《美丽星空》
《星座世界》
《最新天文观测手册》
《剑桥天文爱好者指南》
《天文爱好者手册》
《恒星与行星》
基础知识
《简明天文学教程》
《大众天文学》
《基础天文学》
《通俗天文学》
《美丽月球》
《观天巨眼》
《通俗天文学》
《通过哈勃看宇宙——无尽星空》
《通过哈勃看宇宙——星之海洋》
《通过哈勃看宇宙——宇宙遗产》
《认星识历》
《宇宙掠影》
《天文知识基础》
《普通天文学》
专业
《恒星物理》
《星系天文学》
《望远镜的设计与原理》
杂志
《天文爱好者》
《中国国家天文》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和其他天体都围绕它运动。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60万公里,半径为69.6万公里,为地球半径的109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平均密度为1.4克/厘米3。太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控制太阳系天体运动的主要力量源泉。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约6000℃,愈向内部温度愈高,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K。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着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太阳每秒钟释放出约4*1033尔格的能量,相当于0.5亿亿亿马力;其中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我们的地球,是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位于银道面之北的猎户座旋臂上,距银心约2.3光年,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绕银心转动,公转一周约需2.5亿年。太阳也在自转,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5天;两极区约为35天。通过对太阳光谱的分析,得知太阳的化学成分与地球几乎相同,只是比例有所差异。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还有碳、氮、氧和各种金属。据推算,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目前已度过约50亿年。
行星
沿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叫行星。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次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冥王星离太阳最远,其轨道直径约120亿公里;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的疆界可能比这个范围还要大得多。
九大行星按它们距离太阳的远近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两群: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为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为外围行星。若按它们的质量、大小和结构特征,则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两类。体积小而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的行星与地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如水星、金星、火星称为类地行星;体积大而密度小,自转相当快、卫星多的行星称为类木行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类木行星。
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其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星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这种移动都沿着黄道进行。九大行星中,最先被人们知道的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太阳系中的另外三颗行星是在发明天文望远镜后发现的。1781年英国F.W.赫歇耳发现天王星;法国的勒威耶和英国的亚当斯各自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1846年由德国的伽勒所观测到;冥王星则是1930年由美国的汤博发现。
以上资料见:
夜观星空这本书很多人推荐,我也买了一本。如果是想要入门,可以看看。
关键看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了解星座知识,天文知识,看书或者上牧夫之类的论坛就可以了。如果是想要夜观天象,最好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而且不要急于出手去买天文望远镜。看星星看银河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天气和好的观测条件,这些没有就算放个哈勃在家里也没用。
有很多人建议双筒望远镜入门,我个人非常赞同。一个7x50的双筒2-300左右的质量已经说得过去了,如果天气好,一样可以看得很开心,而且轻便。
我也是一名天文爱好者,讲一下我自己的学习心得。刚开始的时候总只是看一些《宇宙未解之迷》,后来接触得多了就开始看《通俗天文学》这本书以通俗的形式去理解较深的天文想象能力,看完这本书后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就去买了一本《基础天文学》,这本书以
大学天文专业的基础写的一本书,里面可以知道各星球的运行公式,运行规律等一些专业知识。等自己能基本掌握了这些知道,就买一台倍数650以上的天文望远镜来实际操作,不到600倍数的天文望远镜就没有买它的必要了。相对论时间研究会很高兴为你回答!谢谢
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天文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在於,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观测,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因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在古代,天文学还与历法的制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天文学已经发展成为观测全电磁波段的科学。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
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仰望天际是人类的基础行为。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 天文图片 十六世纪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
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
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
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
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太阳系(solar system)是由太阳、8颗大行星、66颗卫星以 太阳系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 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
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大于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并且具有固体外壳。 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
宇宙飞船也都对它们进行了探测,但未曾着陆。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
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星。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即从离太阳由近到远计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用a表示)a=0.4+0.3*2n-2(天文单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远第n个行星(详见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自转周期很长,分别为58.65天和243天,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致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