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医里最精华的东西,简单点说吧,风分内风和外风,
内风主要是指肝风内动,所以会有抽搐,脑中风的半身不遂等等,
外风主要指自眼界的贼风,因为机体正气不足不能够抵御外邪,虚邪贼风窜入人体,正邪交争,所以有恶寒发热,头痛等感冒的症状。
至于风湿,那是两方面共同引起的,外界环境和本身的机体状况共同起着作用!
因为肝肾不足,所以不能够驱邪外出,外界寒湿侵袭,身体不能阻挡,寒湿之邪进入机体阻滞经络正常的通路,所以有风湿痹痛。
所以对待不同的风有不同的原因,根据不同的本,来确定不一样的治疗方案,这就是治病求本!
每类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每种病又有不同的分型所以,要辩证论治!
至于生活中如何防止风,要看你自己的体制。
如果是老年人,要注意避风,但是要增加锻炼,特别是四肢的,手部的,更重要的是脑部的,多读书,多聊天,多思考,比如下象棋!
如果是年轻人,不用多说了,增强体质锻炼!多运动,但是不能过量,并且锻炼出汗后最好不要吹风,
因为汗孔都开着,风邪容易侵入!
中医的风指风邪,风为春季主气。
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邪为病有内、外风之别。
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凡寒、湿、燥、热等邪多可依附于风而犯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风邪实为外感疾病的先导。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故风邪常伤人上部和肌表,而见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
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以及"中风"的卒然昏仆等症。《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致病多动摇不定。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
内风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生,如肝风内动的头目眩晕,四肢抽搐,甚则卒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
"之理。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