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如何学针灸?
第一步,要学习中医的相关基础课程。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针灸学》等这些最基本的课程都需要全面学习和掌握。这些你对基本的理论掌握了,才能够明白中医的一些基础架构和思维方式,接下来做其他的事情就比较容易一些了。
第二步,针灸一定要记住穴位。记穴位,就跟我们平日学习外语背单词一样,可能会令人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又容易忘记。但是穴位是必须要记牢的,所以大伙在这方面一定要加把功夫,认真记住各个穴位,千万勿要搞混淆了。针灸的歌诀和中医的方歌一样,属于基础必背的知识。当然,歌诀只是辅助记忆,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必须加以理解才真正有用。针灸的歌诀主要是穴位的定位歌,特定穴的歌诀。知道穴位的位置和哪些是特定穴及其作用,是步入临床的基础,否则永远只会是外行看热闹。
第三步,练习进针。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开始练习进针了,此时可以先在棉球或者纸球上好好练习一番,待有感觉了、熟练了后,才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练习。此时若是害怕的话,不妨求助专业老师,这样你就不用担心针灸不到位,或者针灸会疼了。
第五步,学习用针灸解决病痛的问题。做到这一步是比较难的,因为如果你的中医理论基础不扎实,做不到辩证诊断病情的话,是很难到达治疗这一步的。所以,刚开始入门的朋友,请注意多跟自己的师傅旁观学习,注意做好笔记,这样才到某天自己单独实现针灸治病的理想。
学习中医针灸,还应当多阅读一些专门的著作和书籍。如果不尽量拓宽你的知识面,以及深入学习你在中医方面的知识,你是很难体会到针灸的精髓的。学无止境,除了实践外,学习前人留下来的宝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使针灸进针时不疼痛
医者应刻苦锻炼指力和技巧,多在自己身上练习,仔细体会针感。以便更好地练好针刺手法,减轻因此而引起的针刺疼痛。针尖有钩时刺入肌体后易产生疼痛,在针刺前必须选好针具。取穴要避开瘢痕或溃疡组织,下针前要指切穴区皮肤,避开痛点,为了避免误伤血管壁和刺中肌腱或骨膜,应熟悉穴区的解剖情况,送针时要仔细体会针尖是否触及较坚韧的组织等,及了解病人的反应。在感觉灵敏处的穴位(手、足、鼻、唇等部位)进针时,手法应熟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轻巧,快速进针并转移其注意力和调动其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减轻针刺时出现的疼痛。
对精神紧张的病人,恐惧时,不易进针,并且产生疼痛。应在针刺前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赢得信任,取得合作。
认识针灸
中国医学是一种经验的传承的哲学,因此,针灸并不是某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内所发明出来的,而古早时代的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靠着经验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成果。
什么是“针”?
早在石器时代时,有手部酸痛的人,可能因为工作关系接近石头,当酸痛的部位碰触到石头时,就会比较舒服。因此,以后就渐渐改良,把石头磨得尖锐,然后再用磨好的锥状石头去按摩,以促进气血循环,经络通畅,进而达到治疗疾病与挥复健康的目的。
随着时代转变,使用的器具发展成今日的金针、银针和铜针。
什么是“灸”?
从字面上来看,灸是与火有关系的一种治疗方式。这就要追溯到钻木取火时代,可能是主妇在煮饭时,发现疼痛的部位在火边烤,疼痛就状况就改善许多,于是就逐渐发展成今日利用药草来熏,药草特殊的气味,加上温热的刺激,以调整个部位生理机能,增进身体健康,达到治疗疾病的功能。
针灸的意义
针灸是一项传统的治疗方式,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种,也是最迅速却实时可达到效果且非常简便的一种医术。研究用针或施灸之手术与方法,称为针法与灸法,对于一般疾病,在临床时,通常使针与灸两者并用,因此,通常称为针灸。
针灸的原理
针灸是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不但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
针灸可以治疗的病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医师临床经验,所公布四十七种疾病之针灸适应症状如下:
1.上呼吸道疾患
2.急性副鼻窦炎
3.急性鼻炎
4.普通伤风感冒
5.急性扁桃腺炎
6.呼吸器疾病
7.急性气管炎
8.急性支气管炎
9.眼睛疾患
10.急性结膜炎
11.中心视网膜炎
12.近视(小孩)
《中医针灸学入门》,谢国材、李捍东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02月出版,定价:10.50元。
该书为初学者跨进门槛之书,深入浅出,眉目清楚,易学易懂,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也具有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以下是该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经络的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临床应用 第三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简介 第二节 特定穴 第三节 腧穴的作用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四章 经络腧穴各论 一、十二经脉 第一节 十二经脉简介 第二节 手太阴肺经 第三节 手阳明大肠经 第四节 足阳明胃经 第五节 足太阴脾经 第六节 手太阴脾经 第七节 手太阳小肠经 第八节 足太阳膀胱经 第九节 足少阴肾经 第十节 手劂阴心包经 第十一节 手少阳三焦经 第十二节 足少阳胆经 第十三节 足厥阴肝经 二、奇经八脉 第一节 督脉 第二节 任脉 第三节 冲脉 第四节 带脉 第五节 阴维脉 第六节 阳维脉 第七节 阴跃脉 第八节 阳跃脉 第五章 针灸疗法 第一节 针刺法 第二节 灸法 第六章 常见病针灸治疗 第一节 针刺治疗 第二节 艾灸治疗。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