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秦 论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
(难点) 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文言基础知识。
4背诵课文三四五段(重点)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文言基础知识。(重点)2背诵课文三四五段(重点)3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
(难点)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章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 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的具体赏析该文的写作的独到之处。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光盘。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二、教学过程1、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详见《非常学案》及注释)2、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崤函:xiáo 雍州:yōng逡巡:qūn镞:zú蒙恬:tián鞭笞:chī隳:huī 锋镝:dí瓮牖:yǒu墨翟:dí氓隶:méng锄耰:yōu棘矜:jíqín 钩戟:jǐ长铩:shā度长些大:duó2cháng3、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第一段写了什么? 答: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肴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第二段写了什么?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答: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90年的历史 问:是怎样叙述这九十年的历史的?(详见教案选) 地利--据、拥 固:险要地方。
条件 人和--君臣固守 窥:伺机夺取。 1、始强 内政--务、修 斗:使相斗。
政策 既没:已死。 外交--外、斗 弱:使动用法。
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与:结交。 武功:六国--合纵缔交 一:数词用为名词。
2、日强 秦国--九国不进 之属:这一类人。 结果:纵散约败 伦:类(不伦不类)。
割地赂秦 延:迎。厚:宽厚而爱人(厚道);赏厚而信(深,重。
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浓) 通:通其意(沟通);道路不通(通过、顺畅)不肯为通(通报、传达) 通今博古(通晓);通夜不寝(整、全)4、布置课后作业 (1)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2)预习课文余下的三段。(找出课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识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 《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镝;牖。2、讲析三、四、五段。
(方法:读、讲、背) 多义词: 制:制其兵 (控制,统率) 金:金人十二 (铜) 制其弊 (制服) 金城千里 (牢固) 制六合 (控制) 闻金声而止(锣) 增其旧制(规模) 势:攻守之势 (形势) 制礼作乐(制定) 兵势强盛 (势头,力量) 周制,…(制度) 万乘之势 (权力,势力) 家:以六合为家 (家庭)。 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
析讲: 三段: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外交上,执长策而御宇内。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
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第二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
更有甚者,他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和依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自以为这样就奠定了“子孙万世之业”。 以上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秦国从开始强大一步步发展到统一中国以后赫赫威势。
作者这样写,都是为下文写秦国的迅速灭亡做衬托文章。 四段:强大的秦国是怎样灭亡的? 这一段的第一句,对秦国的势力的强大再扬一笔,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词,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
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天下响。
初三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
文言文教学是培养青年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主要途 径。
各级各类学校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应该有所 差异。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在这一点上 它和外语教学有相似之处。
因此,必须把它教成语言文字课, 字、词、句、篇都要落实。 不然,就没有实效。
如:高中毕业生 都读了《赤壁之战》,其中有“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带领军队跟 刘备一起合力迎击曹操)、“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将军您捉拿 曹操,就该利用今天这个时机)这样的句子;可是在1979年高考 中,有不少考生却把“如我能将几何”译为“我有多少能将”, 有的考生把“何为为我禽”译为“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 这便 反映出字词不能落实的毛病。
字、词、句、篇要做到落实,必须要使教学步骤科学化。当 然,首先教材要做到这一点,虚词、实词、句式都应该统筹安 排,一个单项一个单项地过关。
如:实词要结合课文有计划地逐 步积累,还要逐步讲些单复音词、多义词、词义演变以及通假字 等方面的规律;语法要着重讲清关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省略 等方面的知识。 加强了计划性,便可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老式教学 要用“十年寒窗”才能取得的效果。
具体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学生自学、老师串讲、背诵、回讲、翻译和断句练习等,各有不同的作用。
反对读死书,因而 不敢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或精彩的段落,那 是学不好古文的。 古人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 知。”
说明熟读背诵、反复巩固,对积累感性知识、加深理解是 有帮助的。自学在任何时候都应强调,要指导学生看注解、查工 具书、找资料,要引导他们自己讲解、自己比较、自己分析、自 己归纳。
但是,因提倡自学而放任自流是不对的。 有的甚至连 老师串讲这种形式也丢弃了,实在可惜。
串讲是一种好的口头疏 通形式。它从难的字词,到整个句式,再到层次段落,最后总结 全文,环环扣紧,边讲边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阅读能 力很有帮助。
当然,不一定篇篇文章都串讲,串讲时也不应面面 倶到,不应进行踉理解文章无关的旁征博引,不应琐碎重复。 讲解文言文,要注意做到文道结合、沟通古今。
语言文字是 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否完美而精密地表达思想感情是衡量作品语 言文字技巧的根本依据。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分 析,充分发挥学习文言文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
我们要沟通古今,就是说,要把文言文与白话文沟通起来。 通过比较,指出文言文的特殊含义或用法,以防止混淆;同时又 指出古今相通之处。
例如:教“何不试之以足”(《韩非子•郑 人置履》)这句话,一方面要指出“以足”这个介词结构的位置与 白话文不同,另一方面则可指出白话文中的成语“掉以轻心”、“嗤之以鼻”、“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便是同 一种语法现象,还可指出数学中的“乘以某”、“除以某”等也 与此同类。 这样做,便可使学生把文言文学活:既加深巩固了文 言文知识,又能把文言文知识应用于白话文的阅读,收到“一石 双鸟”的效果。
最后强调一点,就是要指导应用,培养兴趣。文言文中好的 立意、剪裁、结构、修辞等经验,有生命力的语汇,都要指导学 生在写作中运用;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运 用,以提高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指导应 用,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都是培养兴趣的方法。
学生有无兴 趣,是文言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翻译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
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泛(fán)南:古代东泛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
越,越过。鄙,边邑。
这里作动词。 (19)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
以:来。陪,同“倍”,增加。
之(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0)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共(gōng):通“供”,供给。 (21)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尝,曾经。为,给予。
赐,恩惠。为。
赐:施恩。许:答应。
(22)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
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23)厌:通“餍”,满足。 (24)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
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25)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
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26)阙:使。减损。
盟:结盟。戍:守卫。
还:撤军回国。 (27)因:依靠。
敝:损害。 (28)敝:损害 (29)知:通“智”,明智。
(30)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 (31)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2)去之:离开郑国。
比较重要的实词注释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zyz13780230490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本着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
文言文解题技巧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二、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1.词汇量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当然越大越好。
大到多少呢?其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实词和虚词。所以复习中梳理一下你应该掌握的实词和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
这点上,除有意识记取一些生疏、忘却的词语外,最好的方法还是多读读课文,到能熟读成诵的地步,课文内容记住了,词汇也就忘不掉了,解加点词解释、翻译句子等题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强了。2.语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语感强的,就知道“让他活”,古人是讲成“活之”的;“用绳捆住他”,古人是讲成“系之以绳”的。这样即使叫你为“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这段写人如何对牛、马、猱的文字标点,你决不会标成“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因为“以绳络之”,“以羁鞭之”是以现代文语感来标点的,古人是讲“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的,讲穿了,“介词结构后置”这一特点掌握了,给这句标点的能力就强了。
3.上下联系判断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为例,“以绳、以羁”中,“绳、羁”都各是一种用具,那最后的“捶楚”是用具吗?是一种还是两种用具?首先,根据“对文”知识,应判断:句子结构相同,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词,其解释也应类似,即也是用具。第二,从“鞭之以”来分析,“捶楚”是一种拿来“鞭打”的用具。
第三,从下文“无绳而欲服牛,无羁而欲乘马,无捶楚而欲戏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第四,从加点词要求解释“楚”看,可判断为“一种鞭打的用具”了。
考后一查:捶,通棰,鞭子。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读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后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断这个词是否与哪个词相通的能力5.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能力拉开差距的做法1.语法现象已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其中有两个现象:(1)原不作要求的“为动用法”等不仅在语段中出现,而且在考题的选择项中出现要你辨识。(2)课文中从没出现的类型,考题中也出现了。
如2000年齐桓公这一语段,第27题“把‘金玉之贱,人民是宝’释成现代汉语”,这两句都用到“宾语前置”的语法,属“通过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这一类,但课文中只出现过“句读之不知”这一类,而绝无出现“人民是宝”这种通过“是”使宾语前置的例句,学生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失分就较多。2.词汇量超出了课本的词汇量如果说前几年命题老师注重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加点字解释一般都能从课文中找得到答案的话,那么最近两年加点词的解释出现了,H版、S版都没出现过,完全考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判断猜测的能力的现象。
如2000年欧阳修这一语段,考加点词三个“止”、“狱”、“平居”。其中“止”解释只、仅,课文《五人墓碑记》中“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中出现过。
而“狱”解释“罪、案件”,只在初中《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出现过。“平居”解释“平时”,高中课文中从没出现过。
3.开始注重对语段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感悟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故近年来的考题中增加了在读懂基础上,要求进一步从整体上感悟、理解语段的题目。
如2000年齐桓公这段,第28题“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感到困惑。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文本的基本特点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杨氏之子》一文,可通过解题、初读、释义、品读、统整等环节,让学生亲近文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感知文言文的韵味、读通读顺文本、学会语言转换、把握文章主旨、感受文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文言文;设想;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9-0003-03
教学的缘起与设想
前些年,我应邀担任一所学校的语文学科导师,定期去学校为教师们进行教学诊断和指导。在和教师们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对文言文教学困惑比较多,认为“文言教学很枯燥”“小学生不喜欢学”“书面作业质量很差”“教材的文言文数量太少”等。记得有一次讨论,差不多就是小学文言教学的“批斗会”。
教师们的意见让我陷入了深思。我决定上一堂下水课,把我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认识通过课堂来向教师们做一次形象化的表达。我选择了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杨氏之子》一文。这是课本中第一次出现文言文。
我个人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绝不是为了用这种过去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及情感。文言文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