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相关参考书:《中国古代史》(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建中《中国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世界上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中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段炳麟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考研历史学作为统考科目,其专业基础综合为: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
首先你是跨考专业考研,我们跨考为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推荐的复习辅导书为: 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 何沁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世界史方面有: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六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朱寰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孔祥明主编的《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几本书是必须要看的,但是复习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所报考学校的情况进行有序复习。
我想参考教材你应该知道吧 不过我还是贴一下
中国史:
1、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钱穆 《国史大纲》;
7、张传玺《中国史纲》;
8、周谷城《中国通史》;
9、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历史文选:
1、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2、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历史地理:
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蓝勇《历史地理》;
3、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首先要明白历史是全国统考 试卷是一样的
除了英语、政治,专业课是历史基础 300分 考的是: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个人觉得初试的课本可以选如下几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后再结合山东人民版的辅导书或者北师大的辅导书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所有列及的书目 关键是在复试的时候穿插着考 算是你的历史基本功了 平时复习之余也尽量多看看上面罗列的书目 当然不用全买 每种有一到两本就可以了
历史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相近专业:历史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 文物保护技术
包括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相关参考书: 《中国古代史》(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晁福林 《中国古代史》(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建中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 《中国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 《中国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 《世界上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 《世界中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世界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世界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 《世界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段炳麟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1欲建立史学评论学科,亦必先从本体论的角度确定史学评论定义的内涵。而要确定史学评论的定义,必先确定史学(亦称“历史学”)的定义。
史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史学史、史学理论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史学评论理论研究亦不例外。因为,它虽然归属于史学本体论范畴,而非史学评论本体论要回答的问题,但是,不先确定史学的定义,史学评论实践的对象和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就都无法说清楚 。
“史”有二义 因取义的广狭不同,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 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不包括前者,而专指后者。 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诞生之前,人们一般从广义上来界定史学,即对史学的定义与对历史的定义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严格的概念上的区分。
英语中“历史学”和“历史”是同一个词:History。根据第四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istory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对过去事件的研究;第二义项才是“历史”——过去的事件,尤指从整体意义上来认识的过去事件;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
可见,“历史学”和“历史”是其本义。在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的定义或解说中,History具体所指为何,一般应视具体的文本语境而定。
中西方对史学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亦从对“史”的认识发展而来,或者说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
据瞿林东先生的研究,大体说来,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史学概念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公元319年(东晋太兴二年)。
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人们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2]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史学概念的解说所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是:史学是一门关于如何认识、叙述或编纂过去的事件的专门性、技艺性的学问。
这种认识与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历史学是艺术”的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正因“史学”从“史”的硬壳中脱胎而来,所以,尽管在当代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与“史学”是两个内涵和本质均不相同的概念,对于它们各自是什么的回答分属于不同的本体论范畴,但是当人们定义它们时,它们就像是一个双面怪——两者交互使用、互相纠结在一起。正如“易”因背出分训、并行分训和同时合训而“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3],——“史”因一字多意同时合用亦总有二义,这种情况在近代依然顽固地维持着。
因此,近人对史学的定义,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亦往往不能彻底分割克丽欧女神的双面性。当他们在定义“史者何”或“历史何谓”的时候,实际上不是在确定“历史”的定义,而是在确定“史学”的定义;有时则同时合训而兼具两义。
如果从历史本体论角度来分析,人们难免会把他们的定义当做是从观念形态上来界说“历史”概念,从而得出他们的历史观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结论。如果我们从他们解说的实际内容和文本的整体语境来分析,则不难看出,他们正是从狭义上确定了史学的内涵。
例如,近代国学大师、“新史学”革命首倡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4]这里的“史”,很明显是指“史学”;而且,《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所阐述的内容,亦是如何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而不是论述历史是什么的问题。
当然,多数史家则采用传统的同时合训的方法。例如,杜维运说:“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史学究竟是什么 以上关于史学的定义或解说,虽然在文献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确定的,但是从逻。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技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