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的泡法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来调整水的温度、浸润的时间和茶叶的用量,这样茶的香味、色泽、滋味才会得以充分的发挥。
例如滇红用85度水,约1-3秒就可出汤。滇红茶汤金黄色,用普通的盖碗泡。
泡普洱熟茶则要用100度的水,约4秒就可出汤,要闷。普洱茶汤色酒红色,用紫砂壶泡。
2、茶水比例茶水用量与茶叶有关茶叶用量要根据不同的茶具、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细茶粗吃,精茶细吃”,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
例如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泡1克茶需冲50~60毫升水。如果茶壶200毫升,可泡约3克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即可。
如果是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而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故要汤少味浓,茶叶量大约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
茶水用量与饮者有关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 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
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茶量可以适当加大;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茶叶可以适量少放一点。 尽管中老年人和男人饮茶相对会浓一点,单是亦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妨碍胃吸收,容易引起便秘和牙黄。
另外,茶汤太浓,人不会容易品尝到茶香嫩的味道。3、冲泡水温泡茶的茶水以落开的沸水刚刚好,水温约85℃ 。
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会很快浸出,茶味会变苦涩。 4、茶具的选择同样的茶,用不同材质的杯子,喝起来味道会不一样的。
所以最好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杯子。比如,绿茶用玻璃被,普洱茶用瓷杯。
5、辨别不同的茶作为一位茶艺师,要对茶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什么茶好,什么茶是不能喝的。这个可以根据茶的外形,香气,叶底,杯底等不同的方面去观察、了解茶。
以上是初级茶艺师的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好歹是入门了。根据具体问题类型,进行步骤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内容拓展等。
具体步骤如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1年3月《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师》教程也已出现。茶艺师培训己列入国家商业部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之一。
本职业共分五个等级
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初级茶艺师的要求:
1、法律常识,职业道德。2、中国用茶的源流。3、茶文化基本知识。4、茶叶基本知识。5、茶艺基本知识。6、茶具基本知识。7、茶叶营养卫生知识。8、科学饮茶知识。以及1、仪容、仪表、仪态常识及服务用语。2、茶艺人员准备的基本要求。3、茶艺器具及泡茶用水知识。4、绿茶茶艺。5、花茶茶艺。6、乌龙茶茶艺。
中级茶艺师的要求:
1、茶叶的分类。2、六大茶类及花茶加工工艺。3、茶叶品质鉴别知识。4、茶具知识5、品茗用水知识。6、科学饮茶与保健。7、茶叶生物化学。8、茶道知识以及1、服务礼仪中的语言表达及接待艺术。2、茶艺用茶具配备基本知识。3、潮汕功夫茶茶艺。4、武夷岩茶茶艺。5、调饮红茶制作。6、西湖龙井茶礼。7、少数民族茶艺――白族三道茶。
中级茶艺师考试划分:
1、理论题 分选择和填空,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完毕。
2、实操题 四套基本茶艺表演,其中乌龙是必考项目,剩余的三项中,任意选择一套进行表演。
【茶艺和茶艺背景的基本含义】
1.茶艺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又 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
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
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 、杂记 、茶谱 、茶录 、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 、茶史 、茶记 、茶集 、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茶的分类 自古以来茶叶即因其不同之色泽,外形及产期、制法而有不同之 分类,晋郭璞所著之尔雅注中『早取为荼,晚取为茗』可算是对茶最早之分类记载了,其后之唐、宋、元、明、清等则因各朝代 饮茶风气之不同及茶产地的增加而在分类法上有所改变,也更趋细分。 唐: 唐朝时全国的茶约莫有四、五十种之多,在陆羽所著之茶经 中依茶之外形概分为□茶、散茶、末茶及饼茶四类,□茶是将茶叶压制成固定形状之茶砖,散茶是经烘焙后立即收藏之 茶乾,末茶是将散茶碾磨成之茶末,饼茶则是鲜叶杀菁后□ 为泥末再烘焙而得之茶饼。
宋: 宋朝时期饮茶之风更为普遍,茶之种类亦多至百馀种,其制 法主要延续唐朝之蒸菁团茶,并发展出蒸菁散茶,由文献通考的记载可知依当时茶之外形可分片茶、散茶、腊茶等三类 ,而这三种又可依其品质之不同再细分为数个等级。 元: 在元朝团茶渐被淘汰,散茶则为发展主流,并依茶菁之鲜嫩 程度分为芽茶与叶茶两大类。
明清: 至明清时,各茶的制作技术均已甚为发达,建立了许多不 同的分类系统,其分类依据包括了产地、季节、茶树品种、形状、色香味、外观色泽、制法、销路等各有特色。 近代分类法: 近代茶类品系极多,但除前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先生曾 将各国生产之茶类以科学化之分类法将其分为 5纲、12目、31群 、66型外,一般人多依其发酵程度、茶形、季节及烘焙程度来分类。
发酵: 根据发酵程度之不同可分为不发酵茶、部份发酵茶与全发 酵茶,绿茶类属于不发酵茶。包括有碧罗春、龙井、珠茶、眉茶、煎茶、珠芽等。
青茶类属部份发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