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入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临床应用】1.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及血虚体弱等症。
当归功能补血,常与黄耆、党参等配伍,用治血虚体弱;因它又能活血,故可用于调经,为妇科常用时药品。治月经不调、经行愆期或过少,常与熟地、白芍、川弯等配伍;治经行腹痛,常与香附、延胡索等同用;治经闭不通,可与桃仁、红花等配伍;治崩漏,可与阿胶、地黄、艾叶等同用。
2.用于跌打损伤瘀痛,痈肿血滞疼痛,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痹痛及经络不利等症。本品具有良好的活血作用,故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可适用于各种瘀滞作痛之症。
在具体使用方面,治损伤瘀痛,可与红花、桃仁、落得打等品配伍。用治痈肿瘀滞疼痛,在肿疡期,可与银花、连翘、丹皮、赤芍、甘草等配伍;在溃疡期,如气血两虚者,可与黄耆、熟地、党参等配伍;如气血不和而有僵块未消、排脓未尽者,可合黄耆、银花、甘草、乳香等同用。
治产后瘀滞腹痛,可与益母草、川芎、桃仁等配伍。治风湿痹痛,可与羌活、独活、防风、秦艽等配伍。
用于经络不利、筋骨酸痛,可与桂枝、鸡血藤、白芍等同用。此外,本品又能润肠通便,可用于血虚肠燥便秘,常与肉从蓉、生首乌等配伍。
【处方用名】当归、全当归、西当归(洗净,晒干,切片用)。酒当归(酒炒用,加强活血之功)。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现在有用本品研粉做成片剂或丸剂,每片(丸)含原药一分,服用时,每次5片(丸),日服二至三次。
【按语】1.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故有和血的功效,为治血病的要药。因它长于调经,尤为妇科所重视,凡妇女月经不调、血虚经闭、胎产诸症,为常用的药品。
而外科亦多应用,对肿疡期的散痪消肿,溃疡期的养血生肌,都有着良好的疗效。2.当归甘温而润,辛香善于行走,因此可与理气药配合,用治气滞血瘀的症候;与祛风湿药配伍,用治风湿痹痛。
本品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如属崩漏经多,使用时必须谨慎。3.过去临床应用当归,一般认为当归身功能补血,当归尾功能破血祛瘀,全当归活血和血,现上海地区只用全当归一种,不再区分。
又有将当归放置日久而走油的,过去称之为“油当归”。认为功能养血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便秘,现在也很少应用。
【方剂举例】生化汤《傅氏女科》: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草。治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
【文献摘录】《本经》:「主妇人漏下,诸恶疮疡,。.金疮。
」《药性本草》:「治下痢腹痛。」《大明本草》:「破恶血,养新血,及症癖、肠胃冷。
」《本草纲目》:「治头病,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本草备要》:「润燥滑肠。
」【禁忌】 湿阻中满、火旺者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临床应用】 1. 补血:本品配黄耆(黄耆一两、当归二至三钱)名当归补血汤, 常用於失血后而血虚、气血不足、产后流血过多等症。
配熟地、白芍、川芎,名四物汤,是最常用的补血药方。运用此方随证加减,可用於各种血虚证。
近些年来,也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各种贫血。 2. 活血:当归还有活血通络、散瘀消肿的作用。
与红花、赤芍、三七、桃仁、乳香、没药等配伍,可用於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配连翘、银花、赤芍、红花、皂刺、炙山甲等,可用於痈疮初起、肿胀疼痛。
与桂枝、羌活、独活、威灵仙、片姜黄、红花、苡米、川断、附子等配合,可用於风寒湿痹、臂腿腰足疼痛。与川芎、红花、半夏、防风、黄耆、桂枝、白芍、熟地、炙山甲等配用,可用於肌肤麻木不仁等症。
3. 润肠通便:年老、久病、产后失血、或津液不足者, 因血虚肠燥而大便秘结,可用当归养血润肠而通便。常与麻仁、生地、熟地、桃仁、肉苁蓉、郁李仁、瓜蒌仁、大黄等同用。
4. 调月经:当归与熟地、赤芍、川芎、红花、桃仁、茜草、香附等同用,可用於气血凝滞而致的经闭。与白芍、香附、元胡、炒川楝子等同用,可用於行经腹痛。
与生地、白芍、白术、艾炭、阿胶珠、棕炭等同用,可用於月经过多、崩漏等症。总之,当归能调理冲、任、带三脉,善能补血、和血,故为妇科调理经血最常用之药。
前人把它称之为“妇科专药”,无论胎前、产后各病,都常随证加减采用。 【比较】 白芍补血偏於养阴,其性静而主守。
当归补血偏於温阳,其性动而主走。 血虚生热者宜用白芍,血虚有寒者宜用当归。
当归配黄耆、党参,可生气补血; 配大黄、牛膝,可破下部瘀血; 配川芎、苏木、红花、桔梗,可活上部瘀血; 配桂枝、桑枝、路路通、丝瓜络,可通 达四肢、活血通络。 当归头和当归尾偏於活血、破血; 当归身偏於补血、养血; 全当归既可补血又可活血。
当归须偏於活血通络。 酒当归(酒洗或酒炒)偏於行血活血。
土炒当归可用於血虚而又兼大便溏软者。 当归炭用於止血。
【用量】 内服入煎剂,一钱至三钱。急重病有时用到五钱。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一)藏医药
藏医药历史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
(二)蒙医药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蒙医药家们创造了适合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独特的配制法和用药法等。同时还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区和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
(三)维吾尔医药
维吾尔医药历史维吾尔医药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理论体系维吾尔医药学主要是由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组成,它认为,人体的病灶主要是由气质失调,异常黑胆质所致。要治病,首先要清除病体内的异常黑胆质。维医维药对预防肿瘤、心血管病、皮肤病、糖尿病有独特效果。
(四)傣医药
傣医药历史傣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傣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一年分为冷、热、雨三季,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同季节的疾病。傣医治疗疾病,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治法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熏药、研磨药、刺药等。现存傣医药文献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级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特点是创新性、综合性、实用性相结合,主要登载中西医学术探讨、临床分析与研究、药物研究、医学方法和技术、护理学和民族医药、民间疗法等医药学卫生类文章。中国民族民间医药设有:论著、综述、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中医中药、中西结合、经验方法、药学研究、影像检验、病例报告、护理探讨、调研分析、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学论坛等栏目。
第一节 中药的含义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天然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由于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但以植物性药物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且记述这些药物的书籍往往冠以“本草”之名,所以自古以来把我国的传统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这些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把这些药物称之为“中药”,同时也把它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然而,对于我国传统药物的称谓,曾经有多个名词和说法,如称之为 “国药”、“中草药”、“天然药物”、“民族药”,或谓之“中医所用的药”、“中国所产的药”等。这些名词和说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地概括其含义。
如所谓“国药”,是指本国所产的药物,还是指只为本国所用的药物?中药中也有不少药物产自外国,同时不少中药也为其他国家所用,“国药”一词,显然不确切。所谓“中草药”,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因为在民间常有中药、草药的说法,所谓草药,系指流传于民间,药材市场不流通或流通量不大,正规医院应用不大普遍,多为民间或地方医生所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这些药物不少品种在历代本草中就有记载,同时不少新发现的民间药物,由于功效显著而得到广泛应用,也就成了中药。
所以中药、草药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区分,仍应统一于中药一词之中。所谓“天然药物”,就来源而言中药大多数取材于天然资源,似乎无可非议;但现代所指的天然药物,有其特定的含义,多指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天然药物中提取而得的有效成分,用它来概括中药,显然是不恰当的。
再所谓“民族药”一说,在我国一般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它们的来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多数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的基础上,同时又吸收了许多中医药学理论和经验,有着较强的地域性的药物,如藏药、蒙药、苗药、壮药等,因此,民族药物也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中医所用的药”或“中国所产的药”的说法,更难以说明中药的概念,现代的中医不仅用中药,也用西药;自古以来中药就不断地吸收外来药物。
故而这些说法也是不确切的。 准确地说,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而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性状、炮制、性能、配伍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即称为“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中药的品种 中药的品种,一般指药品的种数而言。品和种可以单独作为中药数目的计量单位,但多合称作为中药数目的计算单位。
不过“品”还可以作为中药分类的名词,如《本经》中的上品、中品等。品种繁多也是中药的一大特点,同时它在诸多的传统药物中,也是一大优势。
对于中药品种的计数方法,各本草书籍不尽一致。有以条目为单位的,有以药品(处方名)为单位的。
多数本草书籍,尤其是各历史时期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本草,多是以所载条目(往往一条中记有多[sa1]物种)为计数单位的;而少数本草书籍,如一些辞书,则多以药品(如入药部位)作为品种计数单位,有的地方把后者称为“味”。可见,品、种、味,都可作中药数目的计量单位,但通常以种或品种为主,其次是味,而单独以品作计数单位者甚少。
中药品种繁多,是由于中药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中药品种的发展,往往与祖国医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一般来说,越是古代,发展越缓慢;而越是接近现代,其发展也就越快。在古代经典之中,散记的药物甚少,如《诗经》、《山海经》所载药名,多为百余种而已。
到了汉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则载药已达365种;其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收载药物就增加到了730种;唐代《新修本草》发展为844种(或作850种);而后,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增至1744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集16世纪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收载药物达1892种(实为1897种);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又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大量的民间药物,使本草典籍所载药物达到2600余种。然而应当指出,以上所举各个时期的本草著作,其所记药物数目,并非当时药物的全部,但也基本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药物的发展概貌。
药物品种增加最快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以来,在50年代至80年代中,先后进行过三次全国性的中药大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全国(除台湾省外)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于品种,总计达12807种。 中药品种的不断发展,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是中药品种从《神农本草经》的365种,发展到《本。
这是我从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专用教材上摘录下来的,不知是你想要的不?
第一部分 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医学基础知识概述
第一节 医学概述与模式
第二节 医学的分类
第二章 生物学与生理学概述
第一节 生物学概述
第二节 生理学概述
第三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节 病理学的任务与地位
第二节 病理学的研究与观察方法
第四章 药理学基础
第一节 药理学概述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节 合理用药原则
第五章 人体解剖学
第一节 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
第二节 人体结构概况
第六章 诊断学基础
第一节 临床常见症状
第二节 问诊
第三节 体格检查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