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
生物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主要由C、H、O、N4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P、S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Fe、Cu、Mn、I、Zn等元素。
(2)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表示方法: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3)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化学式表示为—NH—CO—拓展:
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R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视频太多就不一 一截图了)
名师指点胜过自己摸索百倍!
(4)生物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5)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如胃蛋白酶;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6)核酸的元素组成有C、H、O、N和P。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必修1《分子与细胞》学分考试必背知识点 第1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⒈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 ⒉病毒生物的标志是能通过增殖产生后代; ⒊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⒋人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作用的场所:输卵管;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子宫; ⒌父母和子女间遗传物质的桥梁: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完成缩手反射至少需要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参与; ⒎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主要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 ⒏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冠状病毒;冠状病毒主要侵染人体的肺部细胞和呼吸道细胞; ⒐生物和外界环境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细胞代谢;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和分化;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⒑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注意:①心肌,平滑肌属组织;骨骼肌属器官②绿色开花植物有6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③绿色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④单个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 ⒒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⒓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⒈高倍显微镜使用要点: ①找: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目标; ②移:移动装片使观察目标处于视野的中央 ③换: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④调:调节光圈,反光镜和细准焦螺旋使视野明亮 ⒉注意:①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方法: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右眼作记录,画图;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③目镜的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 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物体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⑤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根据放大倍数和视野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⑥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⑦显微镜成像规律: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旋转1800)(b→q,d→p); ⑧往物像所在的位置移动装片才能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物象在右下方就往右下方移动装片); ⒊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类; ①真核细胞构成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酵母菌和霉菌属真核生物) ②原核细胞构成原核生物,如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记忆口诀:蓝色细线织毛衣) 注意:乳酸菌,醋酸菌属细菌,是原核生物; ⒋蓝藻在水体里由于富营养化而群体聚集会产生水华(淡水)和赤潮(咸水);蓝藻在陆地上群体聚集可形成发菜; ⒌蓝藻细胞的细胞膜和真核细胞相似; ⒍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仅含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⒎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是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的异养生物);(注意:蓝藻细胞内不含叶绿体) ⒏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均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⒐真原核细胞的统一性:均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⒑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⒒细胞学说的建立者: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 ⒓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英国的虎克; ⒔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科学家:荷兰的列文虎克; ⒕细胞学说要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丛老细胞中产生;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重点内容)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⒉组成细胞的元素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⒊含量最多的元素:O;⒋最基本的元素:C(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⒌基本元素:C、H、O、N; ⒍主要元素:C、H、O、N、P、S; ⒎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⒏微量元素:Fe、Mn、B、Zn、Mo、Cu(铁猛碰新木桶) 注意: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水;⒑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物:水; ⒑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蛋白质; ⒒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 ⒓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①常见的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②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 斐林试剂乙液:0.05g/ml CuSO4;③斐林试剂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1:1现配现用; ④该过程需要水浴加热; ⑤试管中颜色变化过程:蓝色→棕色→砖红色 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①双缩脲试剂A液:0.1g/mlNaOH;双缩脲试剂B液:0.01g/ml CuSO4 ②显色反应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
高中生物必修1知识汇编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
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 O H H H
NH2—C—C—OH + H—N—C—COOH H2O+NH2—C—C—N—C—COOH
R1 H R2 R1 O H R2
19、
专题一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单位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⑴最基本的元素是 C,基本元素有 C、H、O、N,主要元素有 C、H、O、N、P、S。
⑵P是核酸、磷脂、NADP+、ATP、生物膜等的组成成分,参与许多代谢过程。血液中的 Ca2+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若骨中缺少碳酸钙,会引起骨质疏松。
K+对神经兴奋的传导和肌肉收缩有重要作用,当血钾含量过低时,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K+与光合作用中糖类的合成、运输有关。
2..水⑴自由水和结合水比例会影响新陈代谢,自由水比例上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相反,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时,新陈代谢就缓慢。
⑵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吸水性依次递减,脂肪的亲水力最弱。3.细胞内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蛋白质缩合脱水),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水),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水),高尔基体(合成多糖产生水)。
4.易混淆的几组概念⑴赤道板和细胞板:赤道板是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的一个平面,是一个虚拟的无形结构。而细胞板则是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原赤道板的位置上形成的将来要向四周扩展成新的细胞壁的结构,是有形的,实实在在的,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⑵细胞质与细胞质基质:细胞质是指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例如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就是在此进行的。
5.有丝分裂相关知识小结⑴细胞周期的起点在一次分裂结束之时,而非一次分裂开始之时。⑵低等植物细胞由于有中心体,因此有丝分裂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⑶蛙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因此可直接通过细胞分裂(无丝分裂)进行增殖,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不能直接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是由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⑷着丝点的分开并非由纺锤丝的拉力所致,即使无纺锤体结构,着丝点也能一分为,使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如多倍体的形成)。纺锤丝的作用是牵引着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6.解读对有丝分裂曲线图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各时期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细胞核形态的变化。
分裂间期:包括复制前期(G1期)、复制期(S期)和复制后期(G2期)。G1期从细胞前一次分裂结束到 DNA 合成开始,在此时期,主要进行 RNA 和各类蛋白质的合成。
当细胞开始进行 DNA 的复制,就意味着进入 S期,在此期间,DNA 的复制和组蛋白 (构成染色体的主要蛋白质)的合成基本完成。接着进入 G2期,同样有活跃的 RNA 和蛋白质合成,为纺锤丝形成等做准备。
G2期结束后,细胞便进入分裂期。标志前期开始的第一个特征是染色质不断浓缩,实质上是染色质的螺旋化、折叠和包装过程。
此时出现纺锤体线状纤维。随着前期的发展,染色质进一步缩短、变粗,已经能够看到每条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单体了。
前期末核膜解体、核仁消失。核膜一解体就意味着进入分裂中期。
中期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染色体、纺锤体十分明显。后期的特征是染色体分成两组子染色体,两组子染色体朝两极移动。
后期开始,几乎所有的姐妹染色单体同时分离。末期是染色体到达两极,直至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子细胞。
核膜、核仁重新出现与细胞板的扩散同步,此时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在时间上很短。综上所述,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 的变化可用下图来表示:7.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区别与联系联系:都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命特征。
细胞分裂与分化往往相伴相随,常常出现边分裂边分化的现象。其次,细胞的分化并不是单个或少数细胞的孤立变化,而必须以细胞增殖生成一定数量的细胞做基础。
8.常见的原核生物及与之易混淆的真核生物专题二 新陈代谢1. 对绿色植物新陈代谢全过程的认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包括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矿质元素离子。根吸收的水和叶吸收的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矿质营养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酶、ATP、色素等提供必需的元素,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呼吸作用为植物(除暗反应外)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而四个代谢过程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此外,根吸收必需的矿质元素与光合作用产物可以合成植物体必需的各种化合物,这是植物一切重要生命活动的基础。
2.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和代谢的终产物三大营养物质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是在消化道(主要是小肠)内完成。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主要在细胞内完成,代谢的最终产物都有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还有尿素。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4.各种能源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由图可知:⑴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TP。⑵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蛋白质通常不做能源物质。
⑶糖类等有机物所含的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⑷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除 ATP 外,在动物和人。
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复习纲要1 走进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新的疑问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结合P11 图1-7)、高倍镜的使用方法、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2 生物的物质基础(以无机物和有机物形式存在)1、无机物水:生物体中含量最多、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实例中区分两种形式)、代谢旺盛的器官中含水量较高。水的生理作用(4点 P17)无机盐:含量很少、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有些参与组成生物体内的重要化合物(含铁、钙和镁的作用),有些参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和提阿姐内环境稳定。
2、有机物实验:还原性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用试剂、颜色反应和主要操作步骤。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化学通式;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和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单糖:最简单的糖,葡萄糖(主要能源物质、分子式)、核糖(构成核酸主要物质)双糖:分子式、由2单糖脱水缩合形成,如蔗糖、乳糖和麦芽糖。多糖:淀粉——植物体内糖的储藏形式、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糖原——动物体内糖的贮藏形式(与葡萄糖之间的相互转化——动态平衡)脂质:俗称脂类物质,都溶于有机溶剂。
常见的有脂肪、磷脂和胆固醇。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饱和脂肪酸(都是C—C单键)与不饱和脂肪酸(含有C==C);是很好的储能物质、利于体温恒定和保护内脏。
磷脂: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组成,是构成细胞膜的结构大分子。胆固醇:脑、神经组织中、内脏中等较多,是细胞膜、某些激素、维生素D的成分,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的重要作用。
摄入过多易导致心血管疾病。蛋白质:由氨基酸为单体组成的大分子物质,是构成身体的重要成分和必要原料。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肽键、肽和肽链(含识图区分);蛋白质的多样性以及原因P27*相关计算(肽键数、氨基数、羧基数、N肽)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由脱氧核苷酸(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组成。
RNA (核糖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质,由核苷酸(磷酸+核糖+含氮碱基)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必须的微量有机化合物,需要量虽低,如果缺乏会引起病症。可以分成水溶性和脂溶性的维生素。
3 生命的结构基础1、细胞膜:能保护细胞、完成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膜上受体有关)。结构(含识图):由磷脂分子(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骨架)、蛋白质组成,膜外有多糖。
具有半流动性(与其物质运输功能有关)。物质出入细胞膜方式(含识图分析):被动运输:高浓度—低浓度、无需载体(自由扩散)或需载体(协助扩散)、不耗能。
主动运输:主要方式,耗能、需要载体、低浓度—高浓度胞吞和胞吐:对颗粒性物质的摄取或者排除。如:白细胞吞噬。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含识图分析 P36)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及现象分析2、细胞核和细胞器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与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细胞核:由核膜(双层膜)、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核基质(核内进行各种代谢活动的场所)和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较易染色)组成,是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是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的调控中心。细胞器(细胞结构图中对各细胞器的识别、各细胞器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核糖体和线粒体等。
※ 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原核细胞:较小、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无核膜包被),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3、病毒——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主要成分:核酸(DNA 或RNA,在内,构成核心)和蛋白质(在外,构成衣壳、保护)特征:寄生性(只能几声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原体、传播方式、预防途径。4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1、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同化作用(外界摄取物质—自身物质,贮能)与异化作用(分解自身物质,放能)合成反应(小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与分解反应(大分子—小分子、水解与氧化分解)酶(含实验分析):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绝大多数为蛋白质。
酶的催化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与底物的完全契合)的特点,催化效率易受到温度、酸碱度的影响(含识图分析)。 ※ 生活中的实例分析ATP: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结构(P62图)、结构简式、功能(直接能源物质、“能量货币”)、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换(P62图) 2、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发现史:能依据史实资料和实验过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叶绿体结构(含识图):外膜、内膜、基粒(类囊体组成)、基质。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和b)和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对光谱的选择性吸收(吸收的色光)、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色素排列顺序)。
光合作用:反应式、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P69、70图);单位时间内释放氧或者消耗二氧化碳的量表示光合作用的强度(光合效率);温度、光。
必修1《分子与细胞》学分考试必背知识点 第1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⒈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 ⒉病毒生物的标志是能通过增殖产生后代; ⒊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⒋人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作用的场所:输卵管;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子宫; ⒌父母和子女间遗传物质的桥梁: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完成缩手反射至少需要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参与; ⒎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主要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 ⒏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冠状病毒;冠状病毒主要侵染人体的肺部细胞和呼吸道细胞; ⒐生物和外界环境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细胞代谢;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和分化;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⒑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注意:①心肌,平滑肌属组织;骨骼肌属器官②绿色开花植物有6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③绿色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④单个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 ⒒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⒓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⒈高倍显微镜使用要点: ①找: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目标; ②移:移动装片使观察目标处于视野的中央 ③换: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④调:调节光圈,反光镜和细准焦螺旋使视野明亮 ⒉注意:①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方法: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右眼作记录,画图;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③目镜的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 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物体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⑤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根据放大倍数和视野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⑥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⑦显微镜成像规律: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旋转1800)(b→q,d→p); ⑧往物像所在的位置移动装片才能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物象在右下方就往右下方移动装片); ⒊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类; ①真核细胞构成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酵母菌和霉菌属真核生物) ②原核细胞构成原核生物,如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记忆口诀:蓝色细线织毛衣) 注意:乳酸菌,醋酸菌属细菌,是原核生物; ⒋蓝藻在水体里由于富营养化而群体聚集会产生水华(淡水)和赤潮(咸水);蓝藻在陆地上群体聚集可形成发菜; ⒌蓝藻细胞的细胞膜和真核细胞相似; ⒍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仅含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⒎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是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的异养生物);(注意:蓝藻细胞内不含叶绿体) ⒏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均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⒐真原核细胞的统一性:均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⒑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⒒细胞学说的建立者: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 ⒓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英国的虎克; ⒔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科学家:荷兰的列文虎克; ⒕细胞学说要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丛老细胞中产生;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重点内容)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⒉组成细胞的元素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⒊含量最多的元素:O;⒋最基本的元素:C(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⒌基本元素:C、H、O、N; ⒍主要元素:C、H、O、N、P、S; ⒎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⒏微量元素:Fe、Mn、B、Zn、Mo、Cu(铁猛碰新木桶) 注意: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水;⒑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物:水; ⒑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蛋白质; ⒒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 ⒓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①常见的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②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 斐林试剂乙液:0.05g/ml CuSO4;③斐林试剂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1:1现配现用; ④该过程需要水浴加热; ⑤试管中颜色变化过程:蓝色→棕色→砖红色 ⒔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①双缩脲试剂A液:0.1g/mlNaOH;双缩脲试剂B液:0.01g/ml CuSO4 ②显色反应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4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