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古文字学角度来说,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研究甲骨文。
字形的方面,传统金石学和小学的方法是借助《说文》这部宝典。目前更多利用商周金文、战国文字作为依据,但《说文》所载小篆仍是重要的钥匙和桥梁。
字音的方面,甲骨文在商代的发音实际上很难复原,学者只是利用上古音韵知识做一些较合理的推测,但甲骨文中通假字不如战国文字中那么多,故在音的相通、相转方面,还要谨慎。字义的方面,最常见的办法是利用辞例,熟悉了一个字经常出现的场合,就大致可以推断其意思,再结合先秦古书和字典,就可以较准确弄明白其字义。
2、从历史学角度来说,是从分期断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角度研究甲骨文。历史学讲究时空框架,故甲骨文的断代是基础和必要的工作。
甲骨文的断代,经典学说是董作宾提出的五期说,目前流行的是李学勤等建构的两系说。五期说主要利用贞人和字体的标准,两系说主要是据字体分类,再判断每一类的时代。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的研究,是在时空框架内,利用古文字学者考释文字的成果,系统的研究一个个专题,如殷人的上帝崇拜、殷王室的官制、军制、战争等等。研究的范围很广。
历史学者研究甲骨文,虽然不重在考释文字,但往往能判断古文字学者考释成果的正误。3、从甲骨学角度来说。
甲骨学是交叉学科,和古文字、历史、考古等学科都有重合之处,但也有其特色。甲骨学注重甲骨形态的研究。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牛骨上,只有搞清楚龟甲、牛骨的形态,才能更好地完成断代、考释等工作。甲骨学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缀合,因为出土的甲骨大多破碎,不拼得完整一些,无法充分研究。
甲骨学还重视“甲骨文例”的研究,是考察文字在甲骨上分布排列的规律和特点。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
图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介绍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
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
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
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
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
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以上,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早期的有刘鹗的《铁云藏龟》、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后编》、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对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编为十三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
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
简介 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识别,盛行于殷商时期,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 中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 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 汉字的鼻祖——甲骨文(40张)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编辑本段历史 尘封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
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当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重现 学术界基本认同清末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而关于具体发现过程则有两说。
第一说源于刘鹗的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出土龟版之后,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运至北京售卖。
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素来喜好收集古物,通晓金石文字,从古董商手中高价收购了这批甲骨。 另一说流传甚广,与中药“龙骨”密不可分。
龙骨一般是指远古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认为其可以入药,有治疗咳逆、泻痢、便血的作用。后来,甲骨代替龙骨,用。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 的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他们分别是郭沫 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 (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郭沫若是四川乐县人,1928年开始 研究甲骨文。他在日本的书库中花了一段 时间读完了所有的有关甲骨文的著作,并 且还通过走访寻找了实物资料。
他先后写 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卜辞通纂》 等著作。他使甲骨文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
董作宾是河南南阳人,他参加了前 7次和第9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并且培 养了一大批考古专家。他创立了甲骨断代 学,这是他对甲骨学的最大贡献。
罗振玉是浙江上虞人,从小喜欢文物 古董,他是最早发现甲骨文出土地的人。 他对甲骨文研究的成果有《殷墟书契前 编》、《殷墟书契考释》等著作。
王国维有《观堂集林》、《考释》等著 作,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他 不光研究甲骨文本身,而且还根据甲骨材 料对照历史进行研究。
简介 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识别,盛行于殷商时期,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 中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 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 汉字的鼻祖——甲骨文(40张)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编辑本段历史 尘封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
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当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重现 学术界基本认同清末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而关于具体发现过程则有两说。
第一说源于刘鹗的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出土龟版之后,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运至北京售卖。
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素来喜好收集古物,通晓金石文字,从古董商手中高价收购了这批甲骨。 另一说流传甚广,与中药“龙骨”密不可分。
龙骨一般是指远古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认为其可以入药,有治疗咳逆、泻痢、便血的作用。后来,甲骨代替龙骨,用。
甲骨文由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
指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以及一般兽骨和骨角器上的文字。写而不刻的字在甲骨上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在已发现的甲骨文里,最重要的是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发现于商代后期王都的遗址——殷墟(河南安阳市西北),绝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商王室的占卜记录,即研究者所说的甲骨卜辞。从清末开始发现以来,在殷墟已经出土了十多万片刻有卜辞的甲骨(绝大多数是碎片)。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最重要的资料。(图一)在殷墟也发现了刻有跟占卜无关的文字的兽骨和骨器,但数量不多。
50年代以来,在山西省、北京市和陕西省的一些地方陆续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其中以周原的发现最为重要。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周原遗址西周前期宫室废墟的窖穴里发现了大量卜甲碎片,其中有近三百片刻有卜辞。据研究有一小部分卜辞的时代早到周灭商之前。1979年在同属周原范围的扶风县齐家村一带也发现了一些刻有卜辞的西周时代甲骨。
人类,文字的历史比语言的历史晚得多,正如我们每人说大量的话却很少写几个字一样。以文记载事件的功用比用于传递信息的功用要早。晚期记载意念的文符受语言影响,颇多一致。到了用若干符号组成序列,跨时空传递信息时,就分化出了字。
甲骨文映显的文字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为与“汉字”(指 traditional,被称繁体)或现代中文大陆(简化)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秦字(篆字)才好理解字本义。直视历史真实可以正本清源文化与传统。甲骨文是商时期王室活动记载。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
这里有些文章
人类文字历史的开端,民族文化的象征4、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甲骨文的发现,极为有力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还比较远,有很多象形、会意文字,令近代诸多学者眼界大开。《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的错误得以纠正,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字的真正的起源。
5、是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自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在中国以及海外众多学者的努力和追求之下,不仅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甲骨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而且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全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