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中考能力积累 一、修辞 常见的修辞手法,中考中常见的有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 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 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另外,夸张还包括超前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 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 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 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文章为了达到写作目的而采取的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文章的写作目的决定着表达方式. 1、了解表达方式的特点 记叙的对象通常是人和事,叙一个人经历的变化、述一件事的发展过程.在记叙过程中又有顺叙、倒叙、插叙之分.它常和其他的方式综合运用,共同为表达文章主旨服务. 描写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景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和刻画.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它多与记叙合用,让文章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说明则是用来来说事物、阐明事理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议论是直接阐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主张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抒情则是作者倾吐、抒发自己的感情.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它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常和其他的方式综合运用. 2、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清文体 一篇文章虽然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但往往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以记叙为主的就是记叙文,以说明为主的就是说明文,以议论为主的就是议论文.是记叙文就要抓住记叙六要素,理清文章层次,分清记叙方法,探求写作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学习运用生动语言的表达技法;是说明文就要了解事物特征或本质,思考说明技巧,口味语言的准确性;是议论文就要找准论点,筛选论据,思考论证方法,在把握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揣摩语言的严密性. 3、记叙的方法 顺叙,就是指按时间先后的次序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倒叙,所谓倒叙就是把事件的高潮或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放在前面先写,然后再按顺叙法写. 插叙,指在顺叙过程中,由于需要插入一段文字,或追叙与此有关的以前的事,或叙述一个片段.插叙不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与上下文都有恰当的衔接. 4、描写方法 描写的分类: ①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是直接描绘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或景物的状貘、性质的方法。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来对描写的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更加鲜明突出的方法. ②从描写的风格与方法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用在写作上,是一种不尚修饰,精练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人物、景物本质特征的写法,省墨而传神,淡泊而意深. 细描,又称工笔,是指用极细腻的笔触,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能具体形象地再现事物形象. ③按描写的对象分,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人、事、景、物的细微之处的描写,它可以更加具体鲜明地反映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能使作品产生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1、定义 在动词谓语句中,以动作发出者为主语的句子叫主动句;以动作接受者为主语的句子叫被动句. 2、被动句式的使用情况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常选用被动句式: ① 为了表示某种特定的感情,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意或无从 说出. ② 为了使句式整齐或语意连贯. 一般说来,用主动句的时候比较多.被动句式中的“被”,在口语里常用“叫”“让”等来代替.如果句子的被动关系很明显,也可以不用“被”或“叫”“让”等. 3、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和选择 强调什么就选用什么句式.强调主动者发出什么动作行为,就用主动句.强调被动者遭受什么,就用被动句.一般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只需要在主语前加一个“被”字,把这个“被”字结构放在原句谓语前面充当状语,用原句的宾语作句子的主语.被动。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 “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智力之核心)的基础”,可见掌握“双基“的重要。
“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都包括在内。 为学习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记忆型、应用型。
从高考考纲考点考题上看,记忆型的知识,起码有字词的音形义(历年第1第2等试题),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填空(如1996年第9题、30题),名言佳句的填空(第Ⅱ卷),文言文实词的比较(1996年12、13、14题)等。应用型的基础知识,如标点符号、近义词和成语的选择、病句的诊断、古今诗文的理解和赏析,几乎覆盖所有考题。
二、学习掌握“双基”的有效方法 1、强化记忆的“秘诀” 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里根据心理科学,总结强化记忆的五条诀窍。
①首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这是说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
心理学表明:10分钟能记住的东西,要再有5分钟,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
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实在得不偿失。 ②复记:“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
反复记忆才能相对克服遗忘。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
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三小时后遗忘10%,三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
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事实证明,各轮复记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绝对可行。
③化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对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化简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记得牢、多、快。
这里介绍三种化简法。第一,抓共性化简。
如很多形声字、会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构字部件是“人”和“手”的变形。如“ 亻”、“方”、“元”、“攵”、等是“人”的变形;“扌”、“寸”、“又”、“彐”、“廾”等是“手”的变形。
抽出变形“人”和“手”,能帮我们区分很多汉字的形和义。如“陷”左上为人凡īan 韵者皆从“xiàn”(“陷”之古字),“舀”上为手,凡ao韵者皆从“舀”。
“舁”下为手,当“举”讲,不是“鼻”的下部。“祭”上以“又(手)”取“月(肉)”,表示恭敬,不是“登”的上部(张开的两只脚)。
“牧”以“牛”、“人”会意。“秉”乃以“手(彐)”撮禾,所以有“秉烛夜读”之用,“兼”乃以手撮双禾,所以解为同时取得、同时、再加上、还有等。
第二,举“例句”化简,如通过“狼吞虎咽”掌握“使动”;通过“歌喉甜润”掌握“形容式”通感;通过“我有个姐姐在北京读书”和“我有理由反驳你”,掌握“有”字带起的“兼语式”和“连动式”等等。第三,编“歌诀”化简。
如学习了逗号的多种用法,可自编自己能领悟的歌诀:句子当中常停顿,要用逗号来分清:复句中,分句间;单句中,很关键--主谓长,或倒装,动词后,宾语长;状语在句前,句中又较长;称呼应对序次后,插入成分在两旁;复杂并有停顿,用逗用顿细思量。 ④强联:“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要善于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杂乱与条理之间,进行识记内容的联系与转换,这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如果发现不了上述联系,宁可根据个人体验或外部的、偶然的联系,“强行自制”一种联系,不怕“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岂不《南腔北调》?《论雷锋塔的倒掉》,乃一《坟》堆;“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正是〈战国策〉;“莫(摸)里哀”作茧自缚〈吝啬鬼〉。又如记忆古代的人名与字,如没有“互补”、“互反”关系,都可用以上方法。
⑤札记:“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闲云”飘来荡去,“一片”不能成雨。
一定要准备一两个袖珍札记本,按基础知识的纲目分类,随时摘记或剪贴各种基础知识。这里参考考纲考点和考题,提供一个分类纲要:容易读错的字(如形、义也易出错,不妨就地记录,下列各项也可照此处理):容易写错讲错的字词、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不易掌握的关联词语;语法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辞;标点符号;古今文化常识;古今文学常识;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实词;写作常识;写作素材。
关于以上内容,有不少现成的汇编书刊,还用自己作札记吗?用,因为一般汇编是针对普遍情况而录辑的,使用起来不切合每个人的情况,浪费时间。应将其中自己模糊不清的重新摘录出来,以免复习时作无用功。
很多同学因为时间紧,没空作札记,或者集中突击抄录、背诵,结果还是“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仍是一笔糊涂账。 2、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可靠途径 高考《语文科说明》强调:“语言知识着重于应用,不考名词术语。”
这和《大纲》中“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的原。
1、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a、阅读本册所有的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b、古诗文默写:应该认真地背诵,正确规范地书写。 c、综合性学习活动:把本学期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整理一下,梳理出老师平时强调的知识点。
d、文学常识:找出本册书的重要作者,掌握他们的“名、时、地、评、作”等内容。 e、名著阅读:在阅读了原著的基础上梳理出知识短文中的知识点,并牢记。
2、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课内,选取课文的重点段,温习学习时的课文批注。 3、文言文阅读: 注意文言词、句的解释及重点语段的理解并能概括出全文和每段的大意。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述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等.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分类别,做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引用.
说明方法就是在说明文中用的一些方法(自己写的)
怎么说呢~
举个例子吧
中国有13亿人口。(这里因为有“13”,所以用了列数字)
说明方法有很多中,比如说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等
打比方其实就是比喻,但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
作比较就是拿一个事物与令一个事物相比较
例如 太阳比月亮大。(这里拿太阳和月亮相比,是作比较)
摹状貌就是描写一个事物的样子
……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分类
●人物描写
⒈ 概括描写
⒉ 肖像描写
⒊ 语言描写
⒋ 行动描写
⒌ 心理描写
⒍ 细节描写
7.神态描写
●景物描写
⒈ 静态与动态
⒉ 客观与主观
⒊ 反衬与对比
(最主要的还是“人物描写”那一栏。你可能现在很难理解,不过这是很正常的,考试不会考那么难,而且你渐渐的,自然而然就会了)
至于表达作用,需要结合文章来谈。
(这个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等等
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没有什么分类
至于类比,我也不太清楚(我现在已经糊涂了~)
作诠释,就是对事物或事理某些方面的特点作概括的解释,或者用词语释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特点。
你说的应该是引用,打比方不在说明文里叫比喻,你知道了吧。
先理解,再刻苦背,最主要的是用功(我的经验)
我们老师也说先自己做一遍,再看答案
抄答案就没有了思考的过程
就算你说你思考了,但若直接抄了答案,你思考的过程其实也很少了。
不要怕麻烦,如果想要好成绩,就要用功。
原发布者:y1w2j3s4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知识大全[整理四套] 知识归纳 一、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 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如: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 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如: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如: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如: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 如: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