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80年代中后期才亮相国内赛场。
它的比赛场地类似排球场,中间挂网(男子网高1.60米,女子网高1.50米),两项团体赛每方各3人,每局15分,决胜局为每球得分制。比赛时运动员用脚踢球,不得用手、臂触球,在本方场区内最多只能击4次球。
花毽即花样踢毽,是毽球运动中的一种,分规定动作赛和自选动作赛两项。规定动作有盘踢、磕踢、落、上头、交踢6个套路,自选动作则由运动员即兴发挥,花样更繁难度更高。
【毽球的起源】 踢毽子,是在中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
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翔翎。 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何人首创?这早就是我国体育专家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有一种传说认为;毽“创自辕黄帝”。当时叫“毱”,不叫毽,是练习武士的一种器具。
“毱”在中华大字典中解释为“皮毛丸”显然,“皮毛丸”与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又一传说认为:“创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
此种传说没有可靠的佐证,而且,“箭”与“毽”又不相同。也是不足为信的。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
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
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因此,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
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
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手,甚是热闹。 (郭七正《踢毽子》) 【 毽球的发展 】 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涌现了一批全国闻名的踢毽子能手。
如北京的谭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国、陈鸿泰,河北的杨介人,浙江的谢叔安,河南的路锦城等等,数不胜数。踢毽技术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各种踢法丰富多彩,高难翻新的动作层出不穷,不同风格争奇斗胜,使观者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我国传统的踢毽运动,日趋完善。 1928年月12月,在上海市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时,举行了我国第一次踢毽子公开比赛,推动了这顶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
1933年3月26日。在南京市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踢毽比赛,据当时的报纸报道:“报名参加者颇为踊跃,其中有河北的溥子衡、金幼申、(编著者注:溥子衡、金幼申系北京人)、杨介人三人,对于踢毽子极有经验。
,能踢之花式均有百余种之多,观者无不赞美。
此外,有著名体育家及踢毽能手参加。
届时定有一番热闹也。“比赛结果:河北杨介人获普通踢(盘踢)和花样踢第一名;北京运动员溥子衡、金幼申并列普通踢和花样踢第二名,三人所踢花样都有百余种之多,第四名踢的花样有三十种,第五名踢的花样有二十种。”
在发奖会上,杨介人、溥子衡、金幼申三人再次进行了表演,还拍了电影纪录片。 1933年10月举行的全国体育运动会上,踢毽子同拳术、摔跤、弹弓、剑术等民间运动项目一起,又进行了比赛。
上海运动员周柱国、北京运动员溥子衡和金幼申分别获普通踢的前三名,浙江运动员谢叔安获第四名。上海运动员陈鸿泰获特别踢(交踢、北京叫小毽股)第一名,上海运动员周柱国和北京运动员金幼申分别获特别踢的第二、三名,第四名为河南运动员路锦城获得。
比赛后,北京运动员金幼申、溥子衡二人,还在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学、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多场表演,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但是,此后踢毽子运动衰落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民族体育运动才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50年,北京市吸收了在街头靠踢毽子糊口的艺人参加了杂技团,专设了踢毽子节目,并出国进行表演,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1963年,踢毽子同跳绳等,被列入国家提倡开展的体育活动,踢毽子运动还被编入了小学体育教材。
1961年6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飞毽”的电影,介绍了踢毽的运动的历史和踢法,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发展。天津、上。
(一)盘踢(脚内侧踢) 用足内侧互换踢毽子,膝关节向外张,大腿向外转动,稍有上摆, 不要过大,髋和膝关节放松,小腿向上摆,踢毽子时踝关节发力。
踢起的毽子一般不超过下 颏。 (二)拐踢(脚外侧踢)用两足外侧互换踢毽,大腿放松,小腿发力向体后斜上方摆动, 勾足尖,踢毽子时大腿不得摆到体前,小腿向体后斜上方摆动不要过高,毽子和足外侧相碰 的一刹间,踢毽脚的内侧离地面不要太高,踢起的毽子高度随意。
(三)磕踢(膝盖踢)用 两腿膝盖互换将毽子磕起(撞起)的踢法。髋关节、膝关节放松,小腿自然下垂,膝关节发 力,将毽子磕起,大腿不要外张或里扣,踢起的毽子一般不超过下颏。
(四)绷踢(足尖外 三趾踢)有的地方叫做“绷尖”,是用两足尖外三趾部分互换踢毽,单足踢毽也可以。 绷踢 能踢起即将落地的毽子,毽子被踝关节的发力一绷而起,所以叫绷踢。
其动作是,大腿向前 抬起,和身体成为 150?——160?夹角,小腿向前摆动,髋关节、膝关节要放松,踝关节的 发力, 要在踢毽子的一刹间, 足尖外三趾向上猛地用力, 将毽子勾起。 踢起的毽子高低都可, 但应避免忽高忽低,为以后的花样踢法打下基础。
(一)盘踢(脚内侧踢) 用足内侧互换踢毽子,膝关节向外张,大腿向外转动,稍有上摆, 不要过大,髋和膝关节放松,小腿向上摆,踢毽子时踝关节发力。踢起的毽子一般不超过下 颏。
(二)拐踢(脚外侧踢)用两足外侧互换踢毽,大腿放松,小腿发力向体后斜上方摆动, 勾足尖,踢毽子时大腿不得摆到体前,小腿向体后斜上方摆动不要过高,毽子和足外侧相碰 的一刹间,踢毽脚的内侧离地面不要太高,踢起的毽子高度随意.
(三)磕踢(膝盖踢)用 两腿膝盖互换将毽子磕起(撞起)的踢法。髋关节、膝关节放松,小腿自然下垂,膝关节发 力,将毽子磕起,大腿不要外张或里扣,踢起的毽子一般不超过下颏。
(四)绷踢(足尖外 三趾踢)有的地方叫做“绷尖”,是用两足尖外三趾部分互换踢毽,单足踢毽也可以。绷踢 能踢起即将落地的毽子,毽子被踝关节的发力一绷而起,所以叫绷踢。其动作是,大腿向前 抬起,和身体成为 150?——160?夹角,小腿向前摆动,髋关节、膝关节要放松,踝关节的 发力, 要在踢毽子的一刹间, 足尖外三趾向上猛地用力, 将毽子勾起。 踢起的毽子高低都可, 但应避免忽高忽低,为以后的花样踢法打下基础。
毽子基本踢法都一样的,即盘踢(脚内侧踢)、磕踢(膝盖踢)、拐踢(脚外侧踢)、绷踢(脚尖踢)四种。
(一)盘踢
盘踢,即用左右两脚互换踢毽。髋关节和膝关节放松,踝关节发力带动小腿上摆,膝关节向外摆,大腿自内向外翻转,用脚的内侧向上垂直踢起毽子。一般踢起的高度不超过下颌。
初练习时,可以先不用毽子,模仿踢毽子的动作做“空踢”练习。练习时,一腿站立,另一腿膝关节外张,大腿翻转至内侧向上抬起,脚尖向前,脚跟与直立腿保持一脚远的距离,高度约与直立腿膝关节相同。抬好后,坚持几秒钟再放下,换另一条腿练习。两条腿的动作基本准确定型后,就可以用毽子直接练习了。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快地掌握入门技术。
(二)磕踢
磕踢,即用两腿膝盖部分互换踢毽子。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放松,小腿自然下垂,足尖稍指地,膝关节发力,带动大腿上摆,将毽子撞起,一般不超过下颌。
练习时,双肘放于腰间,掌心向下,前臂前伸,同上臂成90°夹角不动。用“空踢”的方法进行练习,膝关节发力,用膝盖部位撞击双手发出声响,很像用手击打膝盖的声音(但绝不是击打),如果声音不像,那么就是动作错误,原因不外是膝关节、髋关节没有放松,小腿没有自然下垂,造成膝关节发力受到限制,此时需要及时调整动作。声音相像后,再使用毽子进行练习,就容易多了。
(三)拐踢
拐踢,即用两脚外侧互换踢毽子。髋关节、膝关节放松自然下垂,勾脚尖,踝关节发力带动小腿,向体侧后上方摆动,当踢毽的瞬间,踢毽脚的脚内侧应平行于地面,高度约为30厘米左右,踢起的毽子一般与肩膀平齐。
练习时,先采用“空踢”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基本准确后,再用“一踢一接”的方法练习,即用手将毽子在体侧抛起,高度约与肩部平齐,用拐踢将毽子踢起,用手将毽子接住,再抛、再踢、再接(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踢法的练习)。动作基本准确后,改为两踢一接、三踢一接……熟练后不再用手接毽子,进行双腿互换的练习,次数越多越好。
(四)绷踢
绷踢,即用脚尖外三趾部分互换踢毽子(其他部位踢出的毽子不稳,并且容易砸脚),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放松,大腿向前抬起,身体成150°~160°夹角。踢毽时,脚尖外三趾部位与脚跟同时发力,使脚尖外三趾向上发力时带动全脚向上勾起。两脚跟发力带动小腿向前摆出,大腿保持原角度,将毽子踢起,高低均可。
练习时,先用“空踢”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准确后再用“一踢一接”的方法练习。
在学习各种踢法的过程中,可以和同伴结合一定的游戏来进行练习,这样可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提高练习者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练习者互相合作、竞争的精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1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