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桩法 凡是内家功夫,都是极重视站桩的。
形意当然也不例外,一些关于三体式的要求,相信大家早就知道了,我谈谈自己的心得吧。站桩重要的是姿势一定要准确,注意腹部的感觉,也就是气沉丹田。
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个身体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体向前冲的意念,但形是向后坐。前后手都要有撑劲,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说要用犟劲,这种力我也解释不好,大家好好自己体会吧。
站完桩,可以站浑圆桩放松,然后拍打全身,练练惊抖劲。下面是孙纯周老先生论三体式,大家好好体味一下: 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
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
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折纯刚是也(要义详《形意拳学》)。
注意: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
怎样站形意的桩才能长内劲? 形意的桩主要是三体式,姿势一定要正确,正所谓行正方能气顺,气顺方能以意行气。三体的姿势大家都看过,我就说说要点,前手要塌腕,要前撑。
后手要内旋,要下按,头要直,目要正。内在的要求是要谷道上提,沉肩坠肘,意守丹田。
谷道上提就是肛门要有上提之劲,把下肢的劲以丹田为轴心提起来,上提之劲一提丹田就充盈了。并且上提后,双足即有提起来的感觉而脚心自然含空,有向上之力。
沉肩坠肘是为了把头顶的挺拔之力有下拉之力,避免气血惯头,这样顶心就有了缩力,同时肩下沉带动手心有上拎内缩之力,这与下肢,顶心同归丹田,这就是所谓的“谷道上提”,“三心要并”,此乃拳学之密,增进内劲之要啊!!!!另外,形意三体式还要注意三尖相照,就是说眉心,手尖,脚尖要相对。否则,则气难归一。
另外,我说的这些东西,大家一定要在站三体式一个月后或更长的时间后在练,效果比较好,最初就是什么也不管,就是摆好姿势放松的站。三体式是锻炼内劲,筋骨之力的绝好的桩法,大家好好体会一下,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形意步法形意拳的速度很快,但那不是靠什么速度球或者其他的训练手段练出来的,而是用最简洁的动作解决战斗。
用身体去打人,靠步子去赢人!形意拳的步法主要有鸡形步和蛇形步,在进步时,前脚千万不要有缩的意思,大家可以试试,可能大多数的兄弟都有这个毛病,这就使你的速度减慢了零点几秒,可就是这一刹那,胜负已经分清了。步法的驱动力主要是靠后脚蹬踩,前脚的扯拽。
在练习的时候,要练到一进步,腹股沟就有微微的撕裂般的疼痛感,这才会长功夫!另外,进步要注意小腹的感觉,感觉是小腹在推进,而且小腹是一种很沉实的感觉,用手摸,在进步的一刹那应该是瞬间鼓荡的感觉,就是这一鼓荡,就可以让你在动的瞬间有抗打的能力,让你动的迅猛!!后脚向前运动时,双脚间要有挟劲,要有提劲,要把下肢和上肢的劲都归到丹田,你的内劲才能充实,形体才能有力量。形意拳主要用鸡形步,大家观察一下鸡,它在抬脚时,是提缩力,落步时候是趟踩劲,其运动中腿和身体总是含着一种收缩伸展的的牵扯力,同时,在行步时,双臂双手是要随身体之动而动,所谓手耍身体,这样的运动才能一动而无有不动!! 形意打法(初级) 形意的打法很微妙,不过可以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打",这最重要啊!当对手不动时,我不要表现出要动的欲望,但当对手微动的时候,我便发动狂风暴雨般的击打.因为在实战中,如果你看到对手的拳到眼前了,才想着躲或者阻挡,那就晚了,必须在他要出还没有出的时候击打,这就是后发先至.为了安全 ,大家可以采用走蛇型步(歪步),打其偏门.如果要直进,记住,一定要用步子抢位,这样就可以步到人翻.另外,手上要打顾结合,其实形意有很多的打法和永春\JKD的沟漏手很象的,不过比那个要高级.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别忽视腰跨的作用,以腰带手和步,一击不中则已,中则不只一下,正所谓出手如钩挫,回手如鹰捉,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这才是形意!!! 形意是一门优秀的实战武术,非常的狠毒,但今人多练不得法。
其实真传的形意主要就是单操,至于什么套路根本不用练,重点是五行拳,它是所有拳法的母拳,但不能自学的,因为那里有很多小动作,如果师傅不亲身示范,你自己是琢磨不出来的!都知道形意有三层功夫,其实五行拳每一个拳法都有三种练法,这三种练法就是三个发劲方法,共有十五练法,这个秘密恐怕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因为这是形意的秘密,并不是练明劲练的一定时候就自然会暗劲和化劲了。形意的步伐主要是鸡形步,也就是要时刻分虚实,而在技击中则多用鸡形和蛇形步。
所以说形意并不是无遮拦的硬打,它的很多理论和太极雷同,但训练方法比太极更科学,也就是先练刚,再练柔,最后练化。形意技击关键在于钩挫与束展,它主要也。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在李洛能的拳经中,第一句话便是:“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他明确指出:“炼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这充分说明了形意拳的根本是养气炼神,内外兼修。初级阶段的练法,如“力重劲刚”是属于炼形炼精的一个方面。即使在这个阶段,还有非力重劲刚的操练内容。拳经还说:“纵横者,脉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明确规定了形意拳要顺乎自然,以炼神炼气为主。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这即是内外相合。其拳式动静合一,气势雄厚,既庄重又轻灵,其劲路阴阳相济,刚柔兼备,既沉实又圆活。此乃形意拳之内劲。
孙禄堂说:“形意拳之演习操练,万法皆出于三体式,此式乃入道之门,形意拳中之总机关也。”又云:“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和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内劲之源。“这就十分清楚地指明,站三体式的目的是修炼内劲。如果说形意拳术无非是对内劲的体用,那么三体式则是求得内劲的道理,既然是万法出自三体式,就充分说明修炼三体式桩功是形意拳的基础功法。
根据本人对形意拳的理论探讨和修炼实践,认为形意拳的修炼目的是“后天返先天”,炼的是先天真一之气,此气是人的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亦是形意拳的基础。而后天返先天的物质基础是先天真一之气,亦只有坚持日日功,从三体式、五行拳苦练几年达到丹田聚集充足的先天真一之气,才能显示出形意拳的内劲。
为了能循规蹈矩,打好基础。逐步走上真传形意之道,并能从形意拳走上黄老之路,最终能得到内丹术之核心功法,从2009年春季班开始,在教学上从三体式开始,严格按照标准逐步习练,本次特别推荐孙禄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学》之上篇,形意混沌阔开天地五形学中之总纲无极学,为主导教材。切望学员由此修炼走上余之“四段练功法”,达到内丹术入门条件。
形意拳入门 形意拳是一种传播年久,习者较多的优秀拳种之一。
它具有体用兼优、老幼咸宜、内外兼修、刚柔兼长的优点.并有形简意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动作简朴无华,故深为人们所喜爱。只要持之以恒,就可达到怯病、强身的目的。
一、拳法渊源 此拳的创始人以及前几代的传人虽有过争议,但就谱、史和今人考证,此拳系明末清初姬际可所创;姬际可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等及山西宋世荣、车般斋等的说法,是得到多数人承认的。唐山工人医院腺体外科潘荟丞 就拳技的历史情况看,姬际可所传的拳技与现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
从少林寺秘不外传的“心意把十二大势”,和河南马学礼所传的“心意擎十大形”等来看,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步型和步法上,他们所传的都是用侧身弓箭步。在拳法上虽都着重单势的磨砺,精于技击,利于实战,但在动作、名称、内容和技法上,不仅实质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样。
戴龙邦在山西祁县一带所传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用的是侧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现代形意拳所用的鸡腿和槐虫步。但在技法上却强调了内外合一,开始着重内在的意识和呼吸,以及劲力和动作的内外相合。
以丹田为本,以意领气,手脚相合,攻防一体。从这些技法要领来看,戴龙邦先生开始从动作、招法的传统中,突出对内意、内劲以及神、气的运用。
这一转变是技法上的升华,无疑是一个贡献。为六合拳衍变成形意拳创建了技法前提。
李洛能学自戴龙邦,传入向北,曾叫意拳,后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进一步发扬光大。他用似斧、似闪(似电)、似箭、似炮、似弹之形来提炼,形成劈、钻、崩、炮、横这五行擎的形和意,利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定顺序,治病、强身、增进功力。
又把戴龙邦的十大形、七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为十二形(这就是改名为形意擎的来由),丰富了拳法的内涵。他对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炼和充实,改掉了侧身弓箭步,而代之以两腿弯屈、前三后七、具有夹剪劲的鸡腿和进身跟后脚的槐虫步,使形意拳打破武术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独具一格的“行如槐?quot;的独特步型和步法。
成为继戴龙邦之后一大创新。正因为李先生深入精微、穷其奥秘,才在技法上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诣,被称为“神拳”。
李门一源的形意拳,由车毅斋、宋世荣为主在山西广泛传播开来,时人称为“山西派”。而以郭云深、刘奇兰先生为首,又成为河北一支。
此拳从李至今已见八、九代传人,可见浑朴的拳法风格,普遍受到人们的热爱。 形意拳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以至意拳(意拳是形意拳前身叫过的名称,不是王芗斋先生为大成拳前身命名才有的)到形意拳,由于传播年久,不断衍变,所以不仅名称、内容以及技法都发生了变化,特别在一些拳经、拳谱的理论上,也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在识别上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一些衍变前的老拳谱可不象古玩、秘箴,是越老越可贵。
因为拳法本身的动作、技法变了,理论自然也要变。因之我们现在练形意拳,如果参照《心意拳谱》就对不上号。
如果参照雍正十一年起,其后又经过许多次修订的《心意六合拳谱》也会感到该谱所说与形意拳的现实动作和技法要求,也不相等。例如谱中“六合十大要序”(后来被人们改为所谓曹继武的“十法摘要”)真中有不少说法是与形意拳的技法要求起相反作用,如讲“三节”时,提出“盖梢节起,中节随、则根节要追,三节相应,不至有长短曲直之病,亦无参差俯仰之虞,所以三节贵乎明也”。
所说三节“起、随、追”的作用是指其技法要领主动在梢节,而中、根两节只是随、追而已,这样则梢节一空,中、根则无能为力矣。形意所要求的“三节要催”,主动在根节,如“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这样才能使腰起到主宰的作用,丹田内劲才能得发,才能发挥“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威力。
从以上两种不同技法和劲路来看,其作用正是相反的。该文也讲:“四梢”,只是着眼于外形的发动。
实际上人的血梢、骨梢、肉梢、筋梢没有内意的发动是起不到作用的;而形意却讲“惊起四梢”。只有发挥这个“惊”的作用,才能焕发内在的精神。
这两者技法的涵意,又是大有差别的。再如该文讲“起落”,虽分别讲到手法、肘法、足法,但实质是表现在使用招法上,如双手“起如举鼎,落如分瓶也”;“肘护心肋,手撩阴起,而其起如虎之扑人,其落如鹰之抓物也”“盖足起、膝往怀,膝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阴是也。
至于落即如以石钻物也”等等,与形意所讲的涵义相差极为悬殊。如形意讲“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是顾中有打,打中有顾,非得明师指教难明其窍,足见其涵义之深。
又如“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这正是人们只听传言,难见实际的技法窍要。所谓“摩挲劲”,有人叫它“划劲”,实际是“翻浪劲”,这与该文所讲的“以石钻物”和如“鹰之抓物”,其技法内涵相差何远?诸如此类,毋庸一一枚举。
这足以说明,现时技艺已高度发展了的并几经衍变了的形意拳,再去参照旧拳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堕入迷雾不知所向。
首先,应该掌握形意拳的肢体动作(包括躯干部分),做到比较正确。
当然了在这一步,身体并不多余用力,尽量放松,保持动作运动就可以了,动作要匀要慢。在定势的时候停一哈 。
第二,在第一步功夫差不多之后,动作还是按照前述要领运动,就是在快成定势的时候,比如劈拳,前手距离定势位置还有10厘米的时候,开始猛然全身用力(把最大的力量猛地用出来),把动作做到位,然后全身放松不多余用力,继续下面的动作。这里有很多细节要讲。
1,在全身用力的时候,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不可能一下达到,随着练习熟练程度的提高,会越做越好。2,开始练习,从开始用力到定势,需要距离时间都比较长,随着练习的深入,会逐步缩短距离与时间。
给外在观者就是,很脆的一下而已。3,用力时,开始可以配合口部短促呼气,逐步过渡到,鼻息鼻呼。
4,练习5分钟,大概可以发力30到50次,然后休息散步5分钟。这样交替进行。
一定要在室内,夏天室外无风也可以在室外。 我的明劲练习,重点就是松紧的交替练习,松的时候很多,紧的时候很少,要求松紧转换越快越好。
紧要紧到极点。这个很重要。
开始练的时候,梢节部分相对好掌握,肩部躯干部分的松紧比较难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为什么要肩部躯干部分的骨骼肌要练松紧转换呢?这里面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仅仅是梢节紧了固定住了,如果肩部是松软的,在碰撞的瞬间,能量(动能),就在松软的环节卸掉了。
要保持在碰撞的瞬间传力顺达,必须身体成为一个刚体(近似),这样就是质量最大化。 较24法,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可惜的是,现在大部分练拳的较24法,是长时间保持24法的要领,把人变成整体没错,错在保持的时间过长了,练出的是死劲。
只要稍稍有过对搏的经验,就知道放松有多重要了。不放松,没有速度,没有灵敏。
比如把拳攥紧,这时候,你的肱二头三头肌肉都有一定得收缩,如果把拳攥紧之后做出拳直击的动作,肱二头肌的紧张会影响到肱三头肌收缩做功,减慢出拳的速度。所以,武术中要求,着人成拳,在运动中途一直是放松的,只有在拳头碰到物体瞬间才攥紧。
当然了,这个要求很高,很难达到。随着练功的深入,会逐步提高,逐渐接近。
浑身松紧转换的难点在于躯干部分,躯干部分的肌肉,不如手部灵敏,所以要真正掌握整劲,需要一个艰苦长期的训练过程。只有躯干部分的肌肉灵敏性练得接近于手臂的肌肉灵敏性,才有可能在实际技击中运用出整劲。
前面谈了整劲,下面谈谈‘局部劲’。 形意前辈,宋世荣有一句‘卷帘悟珠绣’,这句话,很好的道出了内家武术技击之道的一些要点。
帘子是珍珠帘,在宋前辈挑帘进屋的一瞬间,悟出了道理。帘子其实就是一种散劲,每一个珠子之间靠绳子链接,每条绳子之间也是完全分离的,但是帘子很容易就阻挡住宋前辈进入屋内。
这就是用柔之道。武术中,用柔的道理就是这个。
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
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风格是顾中带打,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之训,明家交手几如电闪雷鸣,所以形意以善打闻名,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谚语。
形意拳基本功压腿.正踢腿,平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头转,胯旋,腰扭,甩背,下蹲,弓箭步,扑步,二起腿,旋风腿,三体式等. 关于每个基本功的练法,网上都有的。
想打基础先站桩,三体式。
三体式分步讲解: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
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并拢,脚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
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三、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如右图)。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贴在两肋外侧, 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四、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 要点: 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
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颊略向内收。 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
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 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
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以上各部的要点,练习时务要处处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
这个姿势对培养练习者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体会到锻炼的要点,打好基本功,给以后的练习铺平道路。
就是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经常做这种“桩步”的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拳法要领,巩固桩步根基。
形意一门,博大精深,古往今来,无数名家巨擘,终其一生刻苦磨炼,为形意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辈后学,有幸习得此艺,虽未窥其门径,但愿尽已微薄之力,将师承技艺以及自己的点滴心得奉献于众,所述不当之处,还望同道予以斧正。 形意拳的“整劲”上身,可以说是入门阶段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今后技艺的提高尤为重要。
没有这一过程,迅猛刚实的爆发劲就练不出来,形意拳诸多技法的发力和技巧则更加难以领悟。 如果用详尽的语言来给“整劲”定义,读者可能难于理解,但如果我们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就容易得多了。
当我们蹲在地上,用火点燃一只爆竹后,爆竹突然爆炸,在心中一惊的同时,手会下意识地快速缩回,全身激灵一下,不由自主地一紧,甚至会猛跳起来躲开危险。其实,这时在我们身上体现的就是“整劲”。
当然,这种“整劲''还只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本能反应,是在外部刺激作用下,神经系统支配全身肌肉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我们说,这种反应是被动的,是无主动意识的。
一、“整劲”修炼的基本要求 形意拳中的“整劲”,则是通过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动作和意念,使意念对动作的支配达到一种“自动化”程度,达到“意动劲发”,进而在轻松、自然、合谐的意境中去修炼拳艺,最终达到“不意而发”的境界。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可以说贯穿了习练形意各种技法的全过程。
而达到这一高度的方法,自始至终离不开四个字:苦、正、勤、准。 “整劲”上身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磨炼中,首先要突出一个“苦”字。
因为这一阶段是习练者从入门到提高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方面我们在追求准确之“形''的过程中,由于肌肉剧烈运动,乳酸蓄积而产生酸胀之感,因肌腱、肌纤维经常拉而产生疼痛,因大运动量锻炼而劳累困顿……这其中经历的艰辛,没有一种甘于吃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绝对忍受不了的。
另一方面,在求得精纯之“意”的过程里,由于“内意”的修炼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更是容易产生各种困惑,甚至让人望而却步,灰心丧气。因此说,“整劲”上身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苦”字。
其次,要在“形”上追求一个“正”字,动作上要精益求精,使每个动作都做到姿势正确,劲力到位。力求逐渐把动作中的“拙力”去掉,把劲用顺,从一开始的“费力”,通过训练,达到“轻松自然”的“省力”。
因为只有保持周身轻松、自然,不努气,不用拙力,才能保证身手不滞,舒展灵活。而四肢舒展后,周身顺遂,才能保证动作姿势正确。
这实际上是一个动力定型逐步形成的过程。 我们知道,形成正确动力定型的有效途径就是在保证动作姿势正确的前提下,增加练习次数,这就要求真正做到一个“勤”宇。
只有通过大量反复练习,让大脑皮层受到充分的刺激,使参与运动的神经系统与对这一动作产生一个相对稳定酌反应。这个过程就如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会促成“质”的飞跃。
有了“势正劲顺”的基础,还不能说对动作的要领已经掌握,因为这只是一个“学拳”的过程。要在此基础上达到“整劲上身”,还必须要经过一个“懂拳”的过程。
“懂拳”就是要求我们把动作的要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连续的脉络,用这个脉络来指导我们练拳时的具体动作。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但要在习练时注意把动作做到位,更重要的是把形意拳的修炼带人到日常生活中。
体会在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中,由力的发出、大小、着力点、方向和角度不同所感受到的不同的反作用力和引起的不同效果,进而对形意拳每个动作的要领进行深人、细致的琢磨,逐渐领会形意拳“举手投足,动必有由”的道理。对每个动作不但要知道怎么做,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形”与“意”的关系的理解达到一个”准”字,这样才能够大大促进自己对这些要领的掌握与运用。 二、“整劲”修炼的根本途径 。
有了“苦”,、“正”、“勤”、“准”这四项原则的保障,还要有一个正确的修炼途径:精练形意五行拳。 初习形意者易犯的通病就是不重视基本功,急功近利,力求速成,着重多学几趟套路,多会几个招法。
孰不知此举实为舍本求末,得不偿失,后患无穷。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初习形意都应从五行拳开始,因为形意拳各种技法的基础都是五行拳,多种劲力也是从五行拳中求得的,它以培养技法、加深功力为目的。
形意拳前辈们更是形象地把五行拳称为“形意母拳”,一语道破了五行拳的重要作用。 五行拳的动作朴实无华,虽看似简单,但要真正从中练出上下相随、内外一气、自然合谐的整劲来,却着实不易,所以古拳谱中有“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的说法。
五行拳每一路拳都有独特的劲力,并且是“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一种劲力中还蕴含着一种甚至几种劲力,接手触敌时,可以相互转化,因敌施变,如同中医“辨证施治”一样,不拘成法,因势变化。初学者很难理解到这一点。
比如说形意拳最基本的起式右钻拳,要求右拳从胸前经口鼻向上、向前划弧钻出,拳头和手臂要一边前钻一边向右拧转,由拳心向左变为拳心斜向右上方并微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