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常见传染病流行特点: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高。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
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
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
病后可获终身免疫。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
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 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4、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麻疹患者。
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 麻疹的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
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5、手足口病是一种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病毒寄生在患儿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可通过唾液、喷嚏、咳嗽,说话时的飞沫传染,还可通过手、生活用品及餐具等间接传染。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其主要临床表现: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内溃疡,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
病情较轻的患儿不出现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严重并发症:持续高烧,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死亡原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二、常见传染病防控重点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
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保暖。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7、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8.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9、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关键要做到 “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说起传染病大家都最先想到的是流感吧,其实传染病的类别种类也有很多,人民医学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传染病的资料:
传染病是由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某些途径侵入易感动物体内,与机体发生拮抗作用,引起一系列的免疫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变化。同时,能把病原体排到外界环境中,使其他易感动物被感染或发病,这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传染病。
我国法定传染病共三类39种:
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伤寒、蛔虫病和蛲虫病等。
3、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或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
4、体表传染病:体表传染病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接触传染病,包括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内容来自互联网)
总论:感染过程表现 流行过程基本条件 传播途径 传染病基本特征 流行分类 管理传染源
病毒感染:肝炎临床分类 急性黄疸型肝炎 重症肝炎 慢性肝炎治疗
肾综合征出血热五期及少尿期治疗
流脑和化脑鉴别
狂犬病预防 伤口处理及预防接种
艾滋病临床分期及抗病毒治疗
伤寒(全都是重点)
霍乱病程分期和治疗(补液是重点)
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 (赫氏反应)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
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 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5-10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 3、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随着医学相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对影响人类健康重大疾病机理的揭示层层深入,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但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糖尿病及肿瘤,在近30年间发病率持续上升,而治愈率和远期疗效并没有明显改善。
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研究转化的平台。以医院为核心的转化医学平台建设将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架起强梁,从而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使得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疗新技术、新药品及新方法。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知识 一 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点: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高。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
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
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
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
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4、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麻疹患者。
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麻疹的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
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二、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8、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关键要做到 “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建立学校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对早期发现传染病很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传染病流行季节。
因此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或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并落实建立学校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告知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
(2)学校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作好相应的防控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报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与控制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人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带菌者),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流脑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
病菌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以10-20岁的青少年为主。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在冬春季(11月~次年5月,3月-4月为高峰)。流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少数病例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救治不当易导致死亡。 防控“流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