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怎样创立的?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什么是缘起论?
什么是四谛?
什么是五蕴?
什么是无常无我?
什么是三法印?
什么是三皈依?
什么是涅槃?
什么是三宝?
什么是八正道?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
什么是四念处?
什么是四禅八定?
什么是居家八法?
什么是发菩提心?
什么是五乘教法?
神通,应如何看待?
佛教徒名称有哪些?
出家的条件、程序和仪式是怎样的?
什么是丛林制度?
什么是和尚?
什么是法师?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中国佛学院招生条件:
1、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至二年的出家生活经历。
2、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3、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4、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5、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中国佛学院招生简章
一、招生条件:
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定时间的出家生活经历,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二、招考办法:
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报考者需把学历证明及体检表(一定要有奥抗检查),脱帽僧装一寸近照四张,随同报名单函寄本院。经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后,发给准考证。【寄来:(1)报考登记表、(2)体检表、(3)推荐介绍信、(4)相片四张】。
三、招生名额:
大学本科四年制。每两年招生一次,招生名额四十名左右。
四、考试与录取:
考试科目:佛学、语文、政治、史地、英语、课诵。
录取考生: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五、生活待遇:
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待遇:学院规定每月发给每人生活费;发给一定数量的僧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寒暑假回原地,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优待票。
六、培养目标:
佛学院以培养较高造诣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学教学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为目标。
七、毕业去向:
毕业后学院不包分配,故原则上仍回原推荐单位安排工作。
根据全国佛教事业的需要,本人自愿,可由中国佛学院与原推荐单位协商,同意后调配安排工作。
毕业后的待遇,按照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遇,由用人的寺庙或单位负责解决。
毕业生可报考本院研究生班。
这是一本有关佛教抄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九个方面简要介绍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传人中国、主要宗派和基本教义、教团组织及其主要制袭度、戒规、、佛、菩萨、鬼神、诸天和中国佛教知的名寺名山、主要节日、佛教文化、佛教典籍、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知识。让你初步了道解有关佛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佛学院招生简章
一、招生条件:
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定时间的出家生活经历,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二、招考办法:
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报考者需把学历证明及体检表(一定要有奥抗检查),脱帽僧装一寸近照四张,随同报名单函寄本院。经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后,发给准考证。【寄来:(1)报考登记表、(2)体检表、(3)推荐介绍信、(4)相片四张】。
三、招生名额:
大学本科四年制。每两年招生一次,招生名额四十名左右。
四、考试与录取:
考试科目:佛学、语文、政治、史地、英语、课诵。
录取考生: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五、生活待遇:
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待遇:学院规定每月发给每人生活费;发给一定数量的僧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寒暑假回原地,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优待票。
六、培养目标:
佛学院以培养较高造诣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学教学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为目标。
七、毕业去向:
毕业后学院不包分配,故原则上仍回原推荐单位安排工作。
根据全国佛教事业的需要,本人自愿,可由中国佛学院与原推荐单位协商,同意后调配安排工作。
毕业后的待遇,按照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遇,由用人的寺庙或单位负责解决。
毕业生可报考本院研究生班。
中国佛学院招生办公室
问:出家的条件、程序和仪式是怎样的?
答:一个人要加入僧团,成为正式的出家修行者,不仅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而且还要履行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和仪式。出家条件主要有“十三难事”和“十六轻遮”。
出家的条件
佛教对于出家是有着严格规定的。一个人要出家,除了信奉佛教、真心愿意皈依佛门之外,一般来说还要符合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一个自由人。为人子女的,要得到父母的同意;身有官职的要辞去官职;已结婚的,要解除婚姻关系等。总之,出家前要摆脱人的所有社会属性。
二、要接受身体检查。一些患有疾病和身体有缺陷的人是不允许出家的。主要有:患有恶疾的人;“黄门”,就是被阉割的人,这样的人是佛教尤其忌讳的;男性或者女性性征不全的人,这样的人被佛教视为身体不净。
三、没有犯过罪。尤其是犯过重罪的人是被禁止出家的。
四、没有债务纠纷。
出家的程序、仪式
出家和受戒密不可分,出家就要受戒,一个人只有正式受过戒了才能获得真正的僧人资格。一般来说,汉传佛教的僧人一般要受三次戒:第一次是沙弥戒;第二次是比丘戒;第三次是菩萨戒。这三戒合称“三坛传戒”。
第二次受比丘戒是成为一名正式僧人的根本戒律。也就是说,受了比丘戒。就有了正式的僧人资格。
受比丘戒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受戒者必须年满20岁,并且曾受过沙弥戒。其次,授戒仪式上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主持和尚和证明人。
汉传佛教一般要求“十师”,或者称“三师七证”。三师包括:授戒的主师、教授师和羯磨师(羯磨,指佛事中的表白、告知等事)。三师缺一不可。七证则是七位受过比丘戒的僧人在旁为证。“三师七证”如果数量不够或者其中有一个人犯过戒律,授戒仪式就不能生效。
最后,授比丘戒的仪式还要在特定的地点举行,这就是“戒坛”。
比丘戒受戒仪式的程序大体如下:
首先,寺院鸣钟,将僧众和受戒者集中到戒台殿,然后十师由戒坛南面下层东阶登坛,在坛顶自东向北绕佛像一周,依次就座。其他的僧人都在戒坛的中下两层依次坐下,而受戒者则站在坛下南边东阶上,面向西方。这时候,威仪教授师引导受戒人先向佛像行三遍跪拜礼,再一一礼拜十师及僧众,接着合掌跪在草垫上,念乞戒文:“大德一心念我某某,今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做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悲故。”接着,教授师下坛,向受戒人说明比丘必备的衣钵等六种物品的名称和样式。并询问:“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受戒者一一回答说:“有”。
此后,教授师单独、隐秘地向受戒人查问“十三难事”和“十六轻遮”。“难事”是指不能受戒的恶事,“轻遮”是指身体具有某种缺陷,并不是做过恶事。对教授师的询问,受戒者要诚实地回答。这些“难事”和“轻遮”中,只要受戒者符合其中一条,就不允许受戒。如果考核全部通过,教授师将向僧众说明,这个受戒者是“遍净之身”。众僧同意后,受戒人进来,再次礼拜佛像、十师和众僧,然后登上坛顶,在羯磨师面前请戒。
羯磨师在坛上当众再次查问受戒者是否犯有“难事”和“轻遮”。问完后,羯磨师开始做“四白羯磨”。这里的“白”是表白的意思,也就是羯磨师要向主戒的大德和其他僧众说明刚才询问的情况,请众僧表示是否同意。请示一共有四次,故称“四白羯磨”。最后一遍羯磨说完,众僧都不说话,就表示全体通过了。这时,羯磨师就宣布,此人可受具足戒。受戒完毕,十师和众僧依次下坛,比丘戒仪式结束。
拿念珠的方法是: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拇指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轮到母珠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佛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拇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拇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拇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馀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馀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馀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经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我以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什么是回向” ?你可以留意到寺院中,早晚课后大众或个人的回向?你可见过佛教发心善信所因的各种书刊的后面,每一本都有回向偈或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把个人或大众所修的善业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标,去做某种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也就是把我们自己做好的善行功德,希望自他皆成佛果,回向菩提。[大乘义章九(卷)]说:“言回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目标),故名回向”。往生论下卷说:“回向者,把自己所已行之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第七卷说:“众生无善,我有善失,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音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由于回向对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皆回向众生与菩提。
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的后面,易行品弥陀章赞弥陀偈、起信论……等之后面课诵本早晚课诵后,各种经典完了时,都有回向,古德们和今天先进大德们发心所印的书刊之后,更是各人有各人自己不同的回向偈或回向文。
回向,也就是发愿,所有大德们的回向文中,以云栖宏大师的回向文最长也最完善,大德们不妨找来参考参考。所以,无论是念了经、持了咒、拜了忏或持了佛菩萨的圣号,或做了什么慈善好事之后,都要赶快回向。这比我们在世间积蓄财宝的利息不知要大多少倍呢!真可说是“舍一得万报”,受惠无穷,千万不可疏忽放弃。
不过要注意:若仅为个人的福德回向,所得的只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必需为十方法界所有众生着想,这样才有超乎人天的更大利益。
拿念珠的方法是: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拇指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轮到母珠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
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佛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拇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拇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拇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馀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馀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馀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经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
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我以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什么是回向” ?你可以留意到寺院中,早晚课后大众或个人的回向?你可见过佛教发心善信所因的各种书刊的后面,每一本都有回向偈或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把个人或大众所修的善业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标,去做某种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也就是把我们自己做好的善行功德,希望自他皆成佛果,回向菩提。
[大乘义章九(卷)]说:“言回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目标),故名回向”。往生论下卷说:“回向者,把自己所已行之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止观第七卷说:“众生无善,我有善失,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音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由于回向对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皆回向众生与菩提。
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的后面,易行品弥陀章赞弥陀偈、起信论……等之后面课诵本早晚课诵后,各种经典完了时,都有回向,古德们和今天先进大德们发心所印的书刊之后,更是各人有各人自己不同的回向偈或回向文。 回向,也就是发愿,所有大德们的回向文中,以云栖宏大师的回向文最长也最完善,大德们不妨找来参考参考。
所以,无论是念了经、持了咒、拜了忏或持了佛菩萨的圣号,或做了什么慈善好事之后,都要赶快回向。这比我们在世间积蓄财宝的利息不知要大多少倍呢!真可说是“舍一得万报”,受惠无穷,千万不可疏忽放弃。
不过要注意:若仅为个人的福德回向,所得的只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必需为十方法界所有众生着想,这样才有超乎人天的更大利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0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