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鼓因适用的剧种不同,而在规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仅有5厘米,鼓中间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适用范围较广。大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10厘米,鼓中间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适于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独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8厘米,鼓中间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多用于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并在器乐合奏中使用。板鼓分为几种,鼓面大的音低,小的音高,它们各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南方十番鼓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较大;京剧和其它一些地方戏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较小。在板鼓上,鼓心和鼓边,发音高低不同。演奏时用点签(用鼓签点击鼓面)和用满签(用鼓签平击鼓面)能发出不同的声响,结合着力度的轻重,鼓点的疏密缓急,杰出的鼓手,常能作出多样的变化。
演奏板鼓时,将鼓吊于木架上,使用两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而且因使用了点箭(用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用鼓箭平击鼓面),发出的音响也不同。
“京胡与板鼓”意指两种不同的演奏形式两者能异曲同工又相得益彰。众所周知,京剧乐队俗称“(京剧)场面”,其中又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京胡演奏者称为“琴师”,是文场中的“核心”和“引领”者。板鼓演奏者称为“司鼓”或“鼓师”(早年俗称“鼓佬”),司鼓是京剧乐队中的“灵魂”。板鼓又为两种乐器,“板”为鼓师左手操作(亦称“挎板”),与右手(持竹楗子敲击鼓,俗称“单皮”或“底鼓”)结合,这种演奏形式多用于“唱腔”和“清(曲)牌”的旋律中。
京胡与板鼓之间可谓是“鱼水”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若能达到珠联璧合的境界,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相互掌握对方的一定专业知识与演奏手法,并长期不断地在一起研究、探讨、磨合及实践,方能融为一体,否则易造成“一盘散沙”而功败垂成。然而,京胡与板鼓合作间的“情系”感受是字里行间所找不到的,因为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有声艺术,换句话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京胡作为“引领”者应有条不紊地配合好演唱者的唱腔,以丰富的曲牌衬托舞蹈动作及各种曲子,并一清二楚地将“托、保、裹、垫、衬”的演奏技法拟作“行动定义”而准确无误地向合作者“传带”,前辈们称之为“肩膀头儿”。与此同时,要协调好与板鼓的节奏及强弱关系。如“入(头)、转(接)、收(头)”,以其衡量琴师所掌握的板鼓知识的深浅和灵活多变的演奏能力。所谓“入”是指板鼓 [开头] 及“快、慢”和“轻、重”顺应进入起首 [过门] 或曲(子)牌的旋律,前辈们称之为“入榫儿、合槽儿”。“转”是指唱腔的旋律或曲(子)牌的某个“乐句”有变而转入其它,如唱腔的上下句落音转接 [过门] 或转接曲(子)牌和 [行弦] 及 [亮弦] 等,都需要根据板鼓所开出的“点儿”而转接,决不能“我行我素”,应做到心领神会。“收”是指某唱腔或曲(子)牌的最后一句即将结束而用,文场应盯住鼓(右手楗)“点儿”重击将其收住,至于快、慢和轻、重要视听板鼓的速度和强弱而灵活操作,决不能含糊不清而畏首畏尾,应坚定果断,否则就失去了赋予京胡在文场中的“掌杆儿人”称谓。切记,在传统戏里京胡的所有起奏均由鼓师开“开头”而衔接其它,这是程式化的必然规律。过去有句老话“鼓师开什么,你就拉什么”,可谓“言听计从,亦步亦趋”。
板鼓作为“领军”者在指挥全乐队的同时,应对剧情和人物的“唱、念、做、打、舞”等五项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并拟作“模式定义”清晰、规范、准确和完善的组合“套路”(俗称“鼓套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合作者应对如流,殊途同归,“启、承、转、接、合、收”的各种繁多而又用法各异的演奏手法使人一目了然。
板鼓在实际演出中,其领奏的方法分为“有声底鼓”和“无声手势”两种。
有声底鼓的技法包括单楗击、双楗击、轮击 、板单击、单楗挎板击等。单楗击的方法是右手持鼓楗击鼓、左手挎板,分重击、轻击两种打法。
如在锣鼓〔串锤〕中,其引领底鼓就属于单楗重击。而曲牌〔小开门〕的开头则属于单楗轻击。
在单楗敲击底鼓时,常常以挎板之左手的手势作为辅助,如在演奏〔串锤〕 时 ,在右手击鼓的同时,左手挎板并向前指(带)领 。双楗击就是双手持鼓楗击鼓。
分双楗同击、双楗分击、双楗联击 、轻重混击等多种打法。〔冷锤〕的打法就是双楗同击,〔三 锤 〕的打法就是双楗分击,〔四击头〕的打法就属双楗联击,而河北梆子唱腔中〔尖 板 〕引领锣鼓中板鼓的打法就属轻重混击—开始部 分以鼓楗 轻轻点击鼓心,发 音 轻 而 闷 ,不 似 重 击 时 那 样 清 脆响亮。
轮击就是双楗的快速交替击打,长轮击一般被称做〔撕 边 〕。它既可以作为领奏的底鼓,同时又可以单独敲击,用以配合武打、舞蹈动作,烘托表演气氛。
短轮击常穿插于双楗击之间,又被称做“鼓搓儿”。板单击的领奏方法是,左手持板单击,并辅以右手单楗的无声手势。
如〔小 锣 一 击 〕 (扎 扎 鱼 J ) 的 演 奏 ,在左手击板的同时,右手持鼓楗按鼓心。板鼓演奏的无声手势包括按、扔 、靠 、扬 、划 、抄 、分 、撇 、指等。
无论怎样讲,板鼓的领奏方法是灵活运用、千变万化的,它需要合作者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对技术技巧的熟练掌握。
京剧中的板眼,简单而言就是戏曲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术语中就把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装饰唱法 戏曲演唱方法。
又名做腔,耍腔。装饰唱法有两种:一种是属于表情处理的唱法;一种是属于字音处理的方法。
属于表情处理的唱法有:(1)宝塔腔,唱腔由强渐弱;(2)喇叭腔,唱腔由弱渐强(3)橄榄腔,亦名枣核腔,唱腔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4)疙瘩腔,拖腔中的各音用连续的顿音演唱。 此外,尚有向低渐滑的"下滑腔",向高速滑的"上滑腔"(飞腔),哭泣时的'咽腔',连续颤抖的'颤腔',连续倚音的'点头腔'等。
属于字音处理的唱法,或为强调字音的四声,或为特定的行腔及用腔方法。京昆兼有的(1)嚯腔;(2)罕腔;(3)豁腔;(4)带腔;(5)垫腔;(6)叠腔;(7)擞腔;(8)揉腔;(9)啜腔。
注:罕腔--------罕字左边有口字边。 。
“板鼓”亦称“鞭鼓”,因其制造系一面蒙皮而得名,故又名“单皮”。
鼓腔内呈喇八形,鼓面中间部分稍凸起,为鼓心。鼓面直 径约25厘米(百年前略大),演奏时将鼓悬空在系有绳子的竹制或 木制鼓架上,用两根鼓签(俗称“键子”)敲击。
在戏曲伴奏和民间器乐合奏中均居指挥地位。 “鼓板”则是“鼓”(单皮)和“板”(檀板,亦称“牙子”“手板”) 两种乐器的合称。
“鼓”和“板”由鼓师一人执掌(左手捺板,右手持 单鼓签;有时则放下板而以双鼓签轮击鼓心;某些剧种鼓师要兼司堂鼓),“板”多用在锣鼓和唱腔、曲牌的强拍(板)上;“鼓”则多用在次强拍和弱拍(眼)上,或用在节拍自由的散板中。 “板”通常只 表示强拍,而鼓点则是灵活多变的,除按“眼”位击打外,在乐曲中 还可以加打花点以活跃节奏,或突击强调唱、念、身段动作之用。
鼓师为整个乐队的指挥,其不仅要有相当的演奏水平,还必须熟谙演 出剧目的情节内容及全剧的音乐布局。凡配合上下场、身段、亮相 等表演,突出语言的句逗,烘托语气、语调和渲染情绪气氛,导引各种板式唱腔、曲牌,直至场次衔接、戏剧起落转换等,所用的锣鼓套 路,均赖鼓师引领得宜,才能获得完美的演出效果。
再具体说就是: 全剧舞台节奏的控制与调节,气氛的渲染和艺术结构的统一完善,几乎无一处不与鼓板的指挥有关,因此说鼓师是使音乐演奏和舞台 表演紧密配合的总枢纽。
锣鼓经 :冲头 长尖 长丝头 小锣长丝头 带锣 小锣带锣 一封书 慢长锤 快长锤 散长锤 撞金钟 摇板长锤 拗锤 闪锤 反长锤 纽丝 快纽丝 抽头 七字锣 小锣抽头 滚头子 大锣水底鱼 小锣水底鱼 四边静 扑灯蛾 小锣扑灯蛾 风 紧锣 串锤 望家乡 搓锤 小锣搓锤 阴锣 九锤半 双飞燕 马腿儿 叫头 小锣叫头 单叫头 双叫头 哭头 小锣哭头 四锣哭头 上板哭头 乱锤 脆头 硬脆头 软脆头 扫头 小扫头 快扫头 撤锣 一锤锣 大锣打上 大锣打下 原场 回头 快原场 小锣原场 小锣打上 小锣打下 单上场 旦上场 小锣旦上场 碎锣 单搜场 走马锣鼓 走马长锤 夺头 垛头 大锣夺头 小锣夺头 平板夺头 小锣平板夺头 凤点头 小锣凤点头 纽丝凤点头 散长锤凤点头 三锣凤点头 硬三锤 小锣三锣凤点头 两锣凤点头 一锣凤点头 帽子头 帽儿头 小锣帽子头 导板头 小锣导板头 南梆子导板头 小锣南梆子导板头 归位 小锣归位 五击头 五锤 五记头 小锣五击头 四击头 四击 切头 小四击头 小锣四击 三击 大锣三击 小锣三击 二三锣 收头 小锣收头 住头 小锣住头 两击 两锣 大锣两击 小锣两击 一击 一锣 小锣一击 丝鞭 撕边 撕边一锣 崩登仓 八答仓 冷锤 小锣冷锤 报名一锣 小锣报名一锣 加锣 小锣加锣 兔行锣 扎多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