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教育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考试所占比例约为:教育学基础知识40%,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40%,教育法规20%。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1.教育学概论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起源、发展、本质和基本规律,教育劳动的特点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2.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理论构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教育与社会发展包括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国和国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内容包括我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 6.教育途径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八方面内容。
7.学校包括学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心理品质、威信、基本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学生和班主任。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1.心理学概论包括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概论、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内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五方面内容。
4.教学心理包括课堂教学概述、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5.差异心理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
第三部分:教育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卷 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案例的基本结构 答:案例的结构包括: (1)主题与背景。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4)诠释与研究。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
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 4.学生发展的内涵 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良好的知能结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良好的专业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结构,一般是“底部宽厚(即有广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坚挺(即有雄厚的专业功底和优良的从事任教基本功)、顶部开放(即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观念意向和学会学习、不断获知的本领)”。 而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
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新教师成长的步伐。 反思与交流的习惯、能力和机会,强调有优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做学生时期的体验的反思,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等。
同时,强调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适当机会,包括对自己在学生时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
因为: 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研究。
4.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反思教学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其中,支撑教师不断对教学反思的,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等三种基本观念。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
2020山东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内容
首先教师招聘考试一般会分为三种科目:教育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学科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职业道德等模块;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法律法规、时事政治等多种类型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是所报阶段的学科的知识,比如你报考的音乐,学科知识考点就是音乐这一科目的知识。
笔试考试的类别
通过2019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我们不难发现,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基+公基、教基+学科、公基+学科、公基+教基+学科、教基、学科”等六种形式。和去年相比,部分地市增加对于学科专业知识的侧重考察,例如:潍坊、滨州、东营,往年均以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作为主要考察范围,而在今年,改为公共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或教育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的考察形式。
小学的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专业是一个学科专业的称谓。教育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
教育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扩展资料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小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专业
4。学校是宣传。
三。
4:
巧记“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模块知识点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多元文化交融后,还受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制约着教育结构。教育目的的确立,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产生各种关联。
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
2、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
2。教育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教育具有筛选、整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一方面、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意向的改变、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内容要及时反映这种增长、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刻画在未来的劳动者身上。
(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特定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为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经济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对其他社会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或作用,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体系结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是宣传某种思想。
二。
3。前一个方面涉及的就是教育的社会基础,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文化,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
2、背景,后者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常考的三个关系: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生产力.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传播文化、教育与文化.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科技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一。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多记多练。
3,学会将知识点总结整理,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为经济发展的各部门提供一支具有足够数量、较高质量的人才队伍,能够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您推荐以下知识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