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初中阶段需要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七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对偶、互文、借代、引用、反语等。
修辞的基本表达效果比喻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 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或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 增强语气。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表达作用1、〔 比喻〕(明谕、暗喻、借喻)(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人物或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表达作者某种感情。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可以把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语言活泼生动。
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抽象事物具体化,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言过其实叫夸张,表情达意能加强,事物本质能突出,词句引起人联想,讽刺歌颂情分明,大胆合理要记清。
“夸而有节”是夸张,“涎水一尺长”,“夸而无节”成狂言,“猪背像个飞机场”。〔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结构基本应相同,词性大体必相应。
文面无多重复语,字数一般要相等。(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对称和谐,节奏感强,高度概括,互相补充、映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5、〔 排比〕(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排比一串,语气一致,结构相近,意义相似。排比说理,条理清楚,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势强烈,无可辩驳。
排比抒情,淋漓尽致,音节铿锵,语势增强。排比叙事,层次清楚,语义畅达,深刻细致,概括全面。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6、〔反复〕(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突出感情,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设问〕(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强调某些内容,使文章富有波澜变化,有时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
〔举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8、〔反问〕(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强调……观点、情感〔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9、〔对比〕(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突出相似点——类比; 突出不同点——对比)(作用):突出强调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随着五月的日历翻到中旬,中考的身影已经清晰的出现在每一个复习备考的学生面前,每一个初三老师也感到有些紧张。
尤其是考纲浮出水面,熟读精读课本的第一轮复习业已结束,接下来该如何科学规划,短时间出高效益?县教研室高瞻远瞩,把握住复习的瓶颈,适时召开这次覆盖七科的中考复习研讨会,无疑为我县后期中考复习产生深远影响,对各科的备考冲刺会有极大帮助。受教研室江老师所托,利用这个平台,交流一下后期复习备考的一些认识,并就语文基础知识备考交换一下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后期语文复习的建议 1、认真研读《考纲》,弄清考什么,怎么考,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我就今年的《考纲》对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做一解读。09年考纲将语文基础知识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块为第一部分的语文积累;第二块为第三部分的语文综合运用。
语文积累方面有八项具体要求即八个考点。其中识记层面四个考点,一是拼音认读汉字,二是汉字的形音意,三是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四是准确默写课标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
理解层面有一个考点,即六篇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表达层次上有三个考点,一是熟练使用《新华字典》,二是积累并运用常用词语,三是仿写或变换简单句子。
语文综合运用方面有五项具体要求三个考点。五项内容全部是从表达层面上进行要求,具体的形式分别是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以及综合性学习三个点上进行考查。
2、研究并做做近两年的中考题,把握特点,克服备考的随意性我还是结合语文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来说。从最近两年安徽中考的试题来看,我省中考语文试卷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
而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从字音、字形、词义的识记到句子的仿写与变换;从课堂内古诗文的名句、段、篇的默写到课外名著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的了解;从有观点有条理有说服力的口语交流和主题演讲到自主策划、设计方案、搜集信息、整理材料、形成观点的实践活动等,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除此之外,还有三大特点:(1)、题型灵活,有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简答题、表述题等,是历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最为灵活、变化最大、创新最显著的一大板块,这是因为这一板块覆盖的知识面广,考查的知识点多,适合命题人施展其独特的创意。
;(2)、分值颇大,06年以前,这一部分分数为30分,占总分值的20%。07、08年这一部分的分数为35分,占总分值的23.3%;(3)、要求很高,这类试题越来越生活化实践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调动积累库存,而且要将所学运用到学习、生活以及活动中去。
3、充分整合复习内容,梳理归纳知识,总结规律,促进运用后期的语文复习,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专题复习,抓“点”,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考纲》,把脉中考,预测考点,找到对策。如在现代文阅读板块,我分抒情类散文、叙事类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这五个专题复习,每一个专题梳理出若干考点,帮助学生找寻解题规律,寻求对策。
第二步,综合复习,抓“用”,教师依据实际和命题热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混联合纵,取得实效。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取舍,编好练习题,可选择具有特点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限时守规去做,然后即时评讲,指导答题思路。
另一方面,做好重点突破,针对考试情况,整理学生易错处常错处和盲区,拟定突破措施,投入一定的精力。二、对语文基础知识几个考点的复习建议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就应该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我在语文基础知识的专题复习上,是从字音、字形、字义,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设计这五个考点进行梳理归纳、复习备考。1、字音、字形、字义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要求学生识记的字词在1500个左右。
这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还需要学生做个有心人,时刻留意生活中有文字的地方。近两年的考试趋势是考查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书写及含义。
我在这方面是将其分为语音、汉字、词语三个部分进行复习。语音可以从“读准、写对”两方面来总结规律:读准,重点读准多音多义字读音,形似字读音,常用但习惯误读字读音,声母、韵母有细微差别字的读音;写对,主要写对声母、韵母的细微差别的注音,三拼音节的注音,声调的标写位置。
汉字可以从“辨析、释义、书写”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辨析,主要辨析同音字、形似字;释义,即理解字的基本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书写”, 注意书写端正、整洁,尽量不要勾画、涂抹。中考语文试卷专门对卷面书写赋以5分 ,但许多学生因个人习惯养成不良,书写不合规范, 甚至有的学生连标点符号该放在田字格中什么位置也不甚清楚;面对这种情况,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抓住机会,也就给了学生真正学会书写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字的机会。
词语可以从“理解、辨析、运用”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辨析词的感情色彩;运用词的适用范围,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搭配,关联词语的选择。2、诗文默写这一部分的复习原。
中考能力积累 一、修辞 常见的修辞手法,中考中常见的有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 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 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另外,夸张还包括超前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 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 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 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文章为了达到写作目的而采取的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文章的写作目的决定着表达方式. 1、了解表达方式的特点 记叙的对象通常是人和事,叙一个人经历的变化、述一件事的发展过程.在记叙过程中又有顺叙、倒叙、插叙之分.它常和其他的方式综合运用,共同为表达文章主旨服务. 描写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景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和刻画.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它多与记叙合用,让文章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说明则是用来来说事物、阐明事理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议论是直接阐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主张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抒情则是作者倾吐、抒发自己的感情.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它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常和其他的方式综合运用. 2、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清文体 一篇文章虽然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但往往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以记叙为主的就是记叙文,以说明为主的就是说明文,以议论为主的就是议论文.是记叙文就要抓住记叙六要素,理清文章层次,分清记叙方法,探求写作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学习运用生动语言的表达技法;是说明文就要了解事物特征或本质,思考说明技巧,口味语言的准确性;是议论文就要找准论点,筛选论据,思考论证方法,在把握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揣摩语言的严密性. 3、记叙的方法 顺叙,就是指按时间先后的次序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倒叙,所谓倒叙就是把事件的高潮或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放在前面先写,然后再按顺叙法写. 插叙,指在顺叙过程中,由于需要插入一段文字,或追叙与此有关的以前的事,或叙述一个片段.插叙不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与上下文都有恰当的衔接. 4、描写方法 描写的分类: ①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是直接描绘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或景物的状貘、性质的方法。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来对描写的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更加鲜明突出的方法. ②从描写的风格与方法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用在写作上,是一种不尚修饰,精练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人物、景物本质特征的写法,省墨而传神,淡泊而意深. 细描,又称工笔,是指用极细腻的笔触,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能具体形象地再现事物形象. ③按描写的对象分,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人、事、景、物的细微之处的描写,它可以更加具体鲜明地反映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能使作品产生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1、定义 在动词谓语句中,以动作发出者为主语的句子叫主动句;以动作接受者为主语的句子叫被动句. 2、被动句式的使用情况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常选用被动句式: ① 为了表示某种特定的感情,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意或无从 说出. ② 为了使句式整齐或语意连贯. 一般说来,用主动句的时候比较多.被动句式中的“被”,在口语里常用“叫”“让”等来代替.如果句子的被动关系很明显,也可以不用“被”或“叫”“让”等. 3、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和选择 强调什么就选用什么句式.强调主动者发出什么动作行为,就用主动句.强调被动者遭受什么,就用被动句.一般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只需要在主语前加一个“被”字,把这个“被”字结构放在原句谓语前面充当状语,用原句的宾语作句子的主语.被动。
随着五月的日历翻到中旬,中考的身影已经清晰的出现在每一个复习备考的学生面前,每一个初三老师也感到有些紧张。
尤其是考纲浮出水面,熟读精读课本的第一轮复习业已结束,接下来该如何科学规划,短时间出高效益?县教研室高瞻远瞩,把握住复习的瓶颈,适时召开这次覆盖七科的中考复习研讨会,无疑为我县后期中考复习产生深远影响,对各科的备考冲刺会有极大帮助。受教研室江老师所托,利用这个平台,交流一下后期复习备考的一些认识,并就语文基础知识备考交换一下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后期语文复习的建议 1、认真研读《考纲》,弄清考什么,怎么考,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我就今年的《考纲》对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做一解读。09年考纲将语文基础知识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块为第一部分的语文积累;第二块为第三部分的语文综合运用。
语文积累方面有八项具体要求即八个考点。其中识记层面四个考点,一是拼音认读汉字,二是汉字的形音意,三是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四是准确默写课标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
理解层面有一个考点,即六篇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表达层次上有三个考点,一是熟练使用《新华字典》,二是积累并运用常用词语,三是仿写或变换简单句子。
语文综合运用方面有五项具体要求三个考点。五项内容全部是从表达层面上进行要求,具体的形式分别是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以及综合性学习三个点上进行考查。
2、研究并做做近两年的中考题,把握特点,克服备考的随意性我还是结合语文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来说。从最近两年安徽中考的试题来看,我省中考语文试卷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
而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从字音、字形、词义的识记到句子的仿写与变换;从课堂内古诗文的名句、段、篇的默写到课外名著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的了解;从有观点有条理有说服力的口语交流和主题演讲到自主策划、设计方案、搜集信息、整理材料、形成观点的实践活动等,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除此之外,还有三大特点:(1)、题型灵活,有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简答题、表述题等,是历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最为灵活、变化最大、创新最显著的一大板块,这是因为这一板块覆盖的知识面广,考查的知识点多,适合命题人施展其独特的创意。
;(2)、分值颇大,06年以前,这一部分分数为30分,占总分值的20%。07、08年这一部分的分数为35分,占总分值的23.3%;(3)、要求很高,这类试题越来越生活化实践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调动积累库存,而且要将所学运用到学习、生活以及活动中去。
3、充分整合复习内容,梳理归纳知识,总结规律,促进运用后期的语文复习,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专题复习,抓“点”,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考纲》,把脉中考,预测考点,找到对策。如在现代文阅读板块,我分抒情类散文、叙事类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这五个专题复习,每一个专题梳理出若干考点,帮助学生找寻解题规律,寻求对策。
第二步,综合复习,抓“用”,教师依据实际和命题热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混联合纵,取得实效。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取舍,编好练习题,可选择具有特点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限时守规去做,然后即时评讲,指导答题思路。
另一方面,做好重点突破,针对考试情况,整理学生易错处常错处和盲区,拟定突破措施,投入一定的精力。二、对语文基础知识几个考点的复习建议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就应该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我在语文基础知识的专题复习上,是从字音、字形、字义,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设计这五个考点进行梳理归纳、复习备考。1、字音、字形、字义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要求学生识记的字词在1500个左右。
这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还需要学生做个有心人,时刻留意生活中有文字的地方。近两年的考试趋势是考查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书写及含义。
我在这方面是将其分为语音、汉字、词语三个部分进行复习。语音可以从“读准、写对”两方面来总结规律:读准,重点读准多音多义字读音,形似字读音,常用但习惯误读字读音,声母、韵母有细微差别字的读音;写对,主要写对声母、韵母的细微差别的注音,三拼音节的注音,声调的标写位置。
汉字可以从“辨析、释义、书写”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辨析,主要辨析同音字、形似字;释义,即理解字的基本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书写”, 注意书写端正、整洁,尽量不要勾画、涂抹。中考语文试卷专门对卷面书写赋以5分 ,但许多学生因个人习惯养成不良,书写不合规范, 甚至有的学生连标点符号该放在田字格中什么位置也不甚清楚;面对这种情况,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抓住机会,也就给了学生真正学会书写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字的机会。
词语可以从“理解、辨析、运用”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辨析词的感情色彩;运用词的适用范围,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搭配,关联词语的选择。2、诗文默写这一部分的复习原则是:。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
1\容易用错的成语 不亦乐乎 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不知所云 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参差不齐 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侧目而视 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
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差强人意 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出奇制胜 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处心积虑 贬义。
褒义用"殚精竭虑"。 弹冠相庆 贬义。
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鼎力相助 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耳闻目睹 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风声鹤唳 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改头换面 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改弦更张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改弦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耿耿于怀 形容心存怨恨, 光怪陆离 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鬼斧神工 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骇人听闻 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汗牛充栋 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绘声绘色 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火中取栗 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见仁见智 意见不统一。
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见异思迁 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敬谢不敏 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侃侃而谈 "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空穴来风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良莠不齐 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1.指出下列各句的病因,填写在句后的括号中。
(8分) A.主语残缺 B.谓语残缺 C.宾语残缺 D.主谓搭配不当E.动宾搭配不当 F.语序不当 G.不合书理 ①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 ) ②我们来到大海边,呼吸着新鲜空气、阳光和海水。
( ) ③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就起床,准备出发了。 ( ) ④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
( ) ⑤听了姜素椿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 ⑥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 ) ⑦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 ) ⑧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已的家园一一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8.下列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A. 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呼救。 B.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C.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D.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9.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是(3分) ( ) A.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把“变化”改为“改变”) 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删掉“当”和“时”) 10.修改下面病句 ①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②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难道能否认我们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吗? B.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C.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D.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 15.修改下列病句 ①近日,在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抗SARS药品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②增加质量是语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
1、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a、阅读本册所有的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b、古诗文默写:应该认真地背诵,正确规范地书写。 c、综合性学习活动:把本学期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整理一下,梳理出老师平时强调的知识点。
d、文学常识:找出本册书的重要作者,掌握他们的“名、时、地、评、作”等内容。 e、名著阅读:在阅读了原著的基础上梳理出知识短文中的知识点,并牢记。
2、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课内,选取课文的重点段,温习学习时的课文批注。 3、文言文阅读: 注意文言词、句的解释及重点语段的理解并能概括出全文和每段的大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