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的两个作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这块内容,在讲选修六森林分布时,做了重点学习。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我们没接触过,学生比较陌生,如果上,怎么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什么内容,又必须掌握哪些内容?我认为很有意思,所以我根据所带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两个小科班),我就云贵高原这一区域“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这一内容做了如下教学过程设计,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指正完善!!一、直观感受:多媒体播放平时学生耳熟能详的《刘三姐》的故事,明确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喀斯特地貌图片,让学生认识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二、概念总结: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概括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即“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从概念认识上对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溶蚀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三、阅读指导:了解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四、课堂讨论:从概念和分布地区出发,讨论归纳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无非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质、地形、水文和土壤等)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方式有没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五、指正完善:从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地形特征、土壤特征、生物特征等方面归纳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进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六、方法练习:分析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看其是否满足以总结的条件?七、小结: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自然条件1、地质条件: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2、地形条件:以高原为主,地表崎岖不平,地壳运动活跃;3、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满足了岩溶条件,气温年较差小,岩石风化侵蚀明显;4、水文条件:河流径流量丰富;5、土壤条件:土层较薄,肥力相对较低,植被附着困难;人为加剧:过度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加剧,岩石更易受外力侵蚀。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体的物质,岩石的物质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岩层的产状与破碎程度、岩石物质的化学稳定性等对风化剥蚀作用、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速度、区域地貌类型、地貌结构等有重要影响(杨达源,2001)。
相山地区主要出露3套岩性:①上白垩统南雄组红砂岩和第四系盖层,其中南雄组红砂岩主要分布在相山地区西北部;②与成矿有关的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分布在相山地区的中部,其中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碎斑熔岩分布面积220km2,占火山-侵入杂岩体面积约70%;③作为基底的震旦-寒武系变质岩、花岗岩,分布于相山地区的南、东或东北部。在Erda sImagine8.6平台通过xsdem.img求取的相山地区平均坡度图像记为xs-demslope.img。
将Q、K2n、K1e、K1d、T3a、Z、λζπ、γπ、γ5、γ3IMG二值图像分别与xsdem.img和xsdemslope.img图像相乘,可获取不同地层岩性的平均高程、平均坡度等地形参数(表7.1)。表7.1 相山地区各地层岩性的地形参数图7.5 相山地形剖面图(剖面位置见图7.2)从表7.1可见,K1e碎斑熔岩海拔高程平均值最大,高程变化范围也最大,相山最高峰为碎斑熔岩,研究区的主干山脉也主要由此岩性构成;γπ的露头高程变化也较大,虽然主要的γπ分布在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东南边缘和北缘,但在山脊上或山谷中都可出现γπ的小规模露头。
K2n标高平均值最小,为96.37m,标高的变化范围也最小,其标准差(Std.Dev)仅8.88,反映该地层主要分布在红盆地内,地形起伏也不大。而Q虽然标高平均值不大,坡度平均值是最小的,但可分布在较高的山谷中,如在539m标高的山谷中也有Q的出露,表明Q是在新构造运动(造山运动)的过程或之后形成的。
在A-B剖面(图7.5)上可见,相山西北部的地形较东南部要复杂,这是西北部构造较发育的地貌表现。在C-D剖面上则看不出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地貌发育特征的异同。
NE向的断裂构造对相山地区地貌形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张万良等,2005a)。
什么是地貌?先从地形谈起。
所谓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诸如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等均归属之。
假如以图形表示,也就是用等高线绘制出来的地形图。如果要进一步追究,这里的山岳为什么如此高耸?那里的山丘为什么显得低矮?为什么河流会从这里通过,而且弯弯曲曲?湖泊的边岸为何如此平直?诸如此类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地形的观察上是解答不了的。
而必须进一步研究高山和低山内在的岩石特征和差异,或者研究地质构造有无控制之类;湖岸的平直,是否有巨大的断层通过;河道的弯曲,是否在流域范围内有软硬不同的岩层控制所致。总之,我们研究了地表形态的差异原因或成因以后,才能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是地貌的具体内容。
所以,地貌是在地形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须探究其前因后果。总之,地貌学乃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学。
地形地貌受岩性即构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岩性对一个地区的地貌影响主要表现在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其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同,比如说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易被水溶液溶蚀,正是由于这种化学风化作用导致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又如当石英砂岩和泥质岩呈互层产出时由于泥质岩石更容易遭受风化剥蚀,即所谓的差异风化,从而形成类似“一线天”的景观。岩性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营力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也就是风化作用。
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的主要营力为受内动力地质作用。这些构造形式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岩浆活动等。比如说当水平岩层由于挤压作用被掀斜,当倾斜的岩层面直接表现为坡面时,就会形成单面山的地貌景观。又如断裂带内的岩石破碎严重容易被风化搬运而形成一些沟谷。再如喜马拉雅山就是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碰撞而形成的造山带。
此外,地形地貌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条件具体综合分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