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个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我们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校要培养“四有”、“两热爱”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3)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优点和缺点、先进和落后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这种矛盾斗争转化的结果。
德育的规律决定了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必须同时进行。(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
尊重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护和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
要培养坚强的集体,就要依靠集体,培养、教育和健全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关心集体,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而严格要求自己。
通过集体建立全班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班风,以影响集体的每一个成员。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会处理各种关系。
要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6)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贯彻正面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及时教育指导。在德育中要摆事实,讲道德,要以理服人。
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7)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原则。教育与学生年龄相一致的原则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教育者应使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使每个学生品德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中小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特别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德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才能使德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8)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是指学校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达到前后连贯地进行下去,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
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学校对各方面教育影响的控制和调节。以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品德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9)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理论对于人们的行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于理论,即用共产主义思想及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
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思想教育的系统性、开放性和针对性。
(10)循循善诱的原则。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学生的年龄小,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大道理的,教师、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遵循学生们的思想认识规律,反复地。
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具体任务如下: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养;了解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运用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观。
学制二年,按三年业余学习时间安排教学计划。
本科为学制四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八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专业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1、必修课:10门(42学分)
2、限选课:2门(8学分)
3、选修课:文史方向16门(共76学分,任选18学分即可)、理科方向17门(共63学分,选18学分即可)
4、集中实践环节:教育教学调查、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共8学分)文科
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书法、文艺理论、儿童文学、中国文明简史、声乐基础、美术基础、人文社会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法、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微格教学、普通话
理科
教育学、普通心理学、高等数学基础、数学分析、代数学、几何学、数学史、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自然科学基础、数学实验、计算机基础、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史、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法、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教学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分析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微格教学、普通话
英语
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歌曲与表演、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分析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微格教学、普通话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的主体性认识。
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其确定教育教学任务和选择教学方法时起指导性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具有明显的情感特征和导向性。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观念在起作用。
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影响着教师的生活方式,制约着教师教育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我们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抓住教育思想观念这个先导问题,而德育的首要地位和导向作用,决定着教师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建树上,应该从树立现代德育观做起。 在德育方面,应该树立哪些现代德育思想,转变哪些旧的德育观念呢? 第一,主体性德育观。
古代中国重视道德教化,较多的关注德育的社会化功能,德育是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的工具。这是将德育功能的社会性、个体性相剥离所产生的错误做法,是对德育主体性的背离。
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促进人的道德现代化”,是对现代教育最简洁的表述,也是指导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
它符合现代德育的目标要求,即培养新世纪的道德主体,促使德性的现代化发展;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从受教育者内心体验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了现代德育的内在价值,即现代德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注重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同时,仍然要强调德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社会性价值取向。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相统一,个体性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性功能去空谈,社会性功能的实现要以个体性功能的实现为前提。主体发展性德育观集中体现了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第二,生活德育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指出,现代教育中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这恰是现代德育的真实写照。人类最初的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其工具价值逐步得到强化,道德教育越来越演变成封闭的制度体系。
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德育按照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逻辑组织起来,而不是按照伦理的、道德的逻辑建构的,使德育按照智育发展的规律接受。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准则和规范,真正的道德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
“现代教育给学生开设了各式各样的课程,但通过教育,学生获得的并不是世界整体的印象,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知识的压力,没有通过知识而积极地启发世界的意义,启发人生的意义。
人在教育中感受不到意义的充盈和生活的圆满,也感受不到教育的意义。”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隔离阻断了学生德行发展的渠道,造成了学生德行发展的真空。
单靠理论说教无疑于缘木求鱼,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极易填补这一真空。由于许多学生未能发展起良好的德育基础,他们对不良影响的分辨力、抵抗力很弱,很易被其俘虏。
父母当官的孩子往往成为校园惹事生非小团体的“头目”,课堂上刚学完团结友爱便向低年级的同学索要财物,攀比风气日盛,激烈的“帮派斗争”,甚至沉溺网络世界荒废学业,经不住“黄色文化”的诱惑违法犯罪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反映。现代德育之所以强调生活德育观,是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经验和体验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发掘出现代德育的生机与活力。
仅凭借学习书本和考试分数,难以锻造出适应社会的“真人”的。 第三,终身德育观。
学习化社会的每个人都在接受不同形式的教育,同时都在互相教育。终身教育观作为现代教育观已经被广为接受。
但作为终身教育观重要内容的终身德育观则很少有人提及。德育的对象不应仅限于在校学生,而应扩大到现代社会的每个成员。
成人无论是出自自己道德发展的需要,还是出自教育下一代的需要,都有必要接受道德教育。道德本来就赖于世世代代的传承,父母更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国外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取向、自控、对规则的遵守、自尊、同情、良心、利他、德性推理等道德品质的发展都与父母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方式有关。作为社会成员,作为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和青少年发生联系,也需要主动提高道德修养,接受道德教育。
第四,综合德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受教育者是“完整的人”。
品德形式结构是品德赖以存在的形式。一般将品德形式的诸要素分解为道德认识、道德。
1、什么是职业和教师职业?★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所承担的具有一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
职业的特点:(社会性)、专门性、独立性、稳定性、特殊性等。★教师职业-----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向人们进行各方面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一种职业。
★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2、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是什么?答:教师的职业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社会劳动。
一、长期性和复杂性长期性:①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③教师劳动的效果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验证。复杂性:①教师的劳动任务相当复杂②对象存在差异③工具日益复杂④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⑤结果丰富多样二、延续性和艰苦性三、艺术性和创造性。
艺术性:①表现在课堂教学艺术上②在德育工作具有艺术性四、主体性和示范性示范性①由学生具有模仿天性所决定②人的认识规律也是教师劳动具示范性的原因五、个体性和群体性3、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答:一、教师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
②教师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重要作用③教师是一代新人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生一代及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④教师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直接丰富着人类的文化宝库。二、教师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
①教育部门上虽然是不物质生产部门,却同物质生产紧密相关②教师的劳动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扶持三、教师职业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引导作用。★道德由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以区分善恶、正邪、荣辱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职业道德----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4、职业道德的特征和特殊属性: 特征:第一、内在的稳定性; 第二、形成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 第三、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特殊属性:①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深藏于习性之中②道德的调节手段是非强迫性的。③道德是自律和内化的规范④道德调节是以必要的个人利益的节制和牺牲为前提的5、教师职业道德特点、作用、具体表现方面特点:一、意识水平高层性二、道德境界高尚性三、道德意识自觉性四、行为举止示范性五、道德影响深广性六、道德内容先进性作用:一、调节作用(最基本作用)①通过调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促进教师爱岗敬业②通过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氛围③通过调节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形成团结协作的教育凝聚力④通过调节教师与学校其他成员及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二、教育作用①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②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③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培养学生审判情趣具有促进作用④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三、导向作用①激励②控制③调整④矫正四、促进作用①有利于社会职业道德的发展和从业者道德素质的提高②有利于家庭美德的形成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③有利于社会公告的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表现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态度\义务\技能\纪律\良心\信誉\作风。
6、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以造就四有新人为目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谦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为具体内容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师德的优越性和先进性。7、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联系:教师职业生产自救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的特殊表现;道德是社会共同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是师德的来源和基础,是与师德相一致的。
总之,道德和师德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区别:①二者产生的时间和发展的情况有所不同,道德先于师德。
②道德随社会整体发展而发展,师徒是在教师职业领域中形成发展的③二者适用范围不同,道德具有广泛性,师徒只适用教师职业,具有专业适用性8、什么是道德原则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在道德上对人们的行为品质提出的最根本的要求,是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规范要求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道德的社会本质和阶级属性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教师职业。
德育的方法只有符合孩子的年龄,孩子才能把其内化成自己行为的一部分。
否则,只会流于形式,改变不了孩子的情感世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德育存在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的问题,孩子无法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直接导致了德育效果差的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序进行的,教育要符合孩子内在发展的秩序,否则无法带给孩子正常的发展。中国小学生守则的主要内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等。
教给孩子“德”,然后让孩子给自己评价。我们可以给孩子预备一个特别的小本,上面列好各项指标,然后每个月都让孩子自我评价,这个评价要孩子自己来进行。
好的方面要发扬,有不足的方面要写下今后怎样改正。这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我们要给孩子这个机会。
当我们对孩子敞开了心扉,对孩子说出要说的话,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被理解和接受了。就能对着我们说真话了!如果我们听了孩子的话,发觉有违背道德的想法,就可以给孩子纠正过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