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给的物理概念,单位及公式1.热传递: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条件:存在温度差2.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有降温作用。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要吸收热量,沸点随大气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3.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读作4.2*103焦每千克摄氏度。它表示1千克的水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4.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前者是其他能跟内能互相转化。
后者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5.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物性它不随状态、位置、形状、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
6.参照物:被选定为标准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而言的。
7.力的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8.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并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9.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10.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某种物质的密度。11.铁的密度是7.8*103千克/米3,读作7.8*103千克每立方米。
12.相同体积的铜、铁、铝实心球质量较大的是铜球。13.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强时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10帕表示1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0牛。
14.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是(1)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2)液体内深度越深处,压强也越大(3)在不同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液体压强也越大。
15.证明大气压强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大而减少,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16.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17.物质的沉浮条件:当F浮>G时,物体上浮;当F18.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力臂。19.杠杆平衡状态是指静止和快慢均匀转动,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0.杠杆可以分为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等臂杠杆三类,其依据是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21.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优点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优点是可以省一半力。22.公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3.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是单位时间里所作的功。24.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位于高处时或者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的能叫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统称为机械能。
25.能的守衡与转化定律的内容是:能量及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是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6.分子运动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互相吸引和排斥作用。
27.大量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称之为分子动能,由于互相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基本物理量的符号及单位符号物理量 长度 时间 质量 面积 体积 路程 速度物理量符号 l t m S V S v国际主单位 m(米) S(秒) kg(千克) m2(米2) m3(米3) m(米) m/s米/秒物理量 力 密度 压强 功率 功 热量 比热容物理量符号 F ρ p P W Q c国际主单位 N(牛) Kg/ m3(千克/米3) pa(帕) w(瓦) J(焦) J(焦) J/(kg•℃)焦/(千克•℃)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s/t(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3)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4)功:W=FS(5)功率表达式:P=W/t(6)密度公式:ρ=m/v(7)压强公式:p=F/S(8)柱状固体压强公式:p=ρgh(9)液体内部压强:p=ρgh(10)浮力(阿基米德公式):F=ρ液gV排(11)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首先一般是质点运动学(第一册第一章)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的公式。
a=v2-v1/t;s=v0t+1/2at2;还有一个是位移与速度的平方的关系。接下来就是牛顿受力分析部分,核心是牛二,补充是牛一和牛三。
然后就是质点运动学与牛顿运动定律的结合。可以分为已知运动状态求受力和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状态。
第二本书主要的知识点是圆周运动,万有引力,以及有牛顿运动定律结合推出的动能定理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本书讲的主要是静电场,还有一小部分的电路分析。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电路的动态分析中很重要。第四本书讲的主要是磁场以及电磁感应定律。
第五本书讲的主要是热力学部分。第六本书主要内容是碰撞以及近代物理学的一点知识。
学物理概念最重要,首先应该从定义出发,然后在考虑其他。定义要清晰明了。
才能对其它方面把握透彻。这是我学的版本,有一些版本可能不同。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一物质的物理属性
1.物体质量
定义
单位及换算
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结构、使用)
定义、单位、公式
2.物质密度 密度的测量(固体、液体)
密度知识的应用
3.物质比热容 (定义、应用)
4.物质其它物理属性 硬度、状态、透明度、传热性、导电性。
二.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三.质量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多算少)
(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四、密度ρ: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1.密度的单位:
千克/米3 (kg/m3 )、克/厘米3 (g/cm3)
1g/cm3 = 10^3 kg/m3
2.公式:ρ = m / V
3.一些物质的密度
(1)水的密度:1.0*10^3 kg/m3
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10^3 kg
(2)ρ铜>ρ铁>ρ铝
(3)ρ盐水>ρ水>ρ酒精
4.密度的测量
(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五、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体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
1.定义式:c=Q ∕ m(t-t0)
2.单位: 焦 ∕(千克•℃) J ∕ (kg•℃)
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3.水的比热容:4.2*10^3 J ∕ (kg•℃)
表示: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