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关税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
高二哲学主要原理与方法论、重要知识点第二单元第四、第五课:辩证唯物论【主要原理、方法论】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和消灭;规律具有不可违抗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①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指导实践,把意识中的存在变成现实性存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要重视精神的力量。【重要知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能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二单元第六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原理、方法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重要知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二个: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马克思主义等主观性的东西都不能作为标准。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三单元第七至第十课: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主要原理、方法论】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状态,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化的目标;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重要知识】1、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
一:区别1 内涵不同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2 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3 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4 方法论要求不同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二:联系1 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 二者相互渗透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红线。
二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研究世界的本质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研究辨证法要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简单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包括: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内容,运动和静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观,认识论(真理)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
PS:答案来源于其他网友。我也头痛这些东西。
下面是马哲的大概总结:
一、唯物论
1:事物的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
2、普遍联系、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辩证法
1、矛盾分析法(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的普遍性、认识的发展、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方法、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作用)
对于唯物论我在补充几点刚想起来的
联系(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事物之间乃至事物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的统一性、联系的多样性)
还有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的变化发展推移的、新旧事物的更迭、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事物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接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几点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目的、实践的形式(例如科学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事物的静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量变质变(量变到质变的条件,量变与质变的两种形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作用)
5、内外因(内外因的概念、内外因的作用、内外因的关系)
6、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对整体的影响、整体与部分的含义、当部分的结构优化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2、价值论 (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价值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与错误价值的判断,人的真正是什么)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对不起我能想起来的就这么多,高中毕业两年了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越解释你会越糊涂的,还是用点死方法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分成三部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认识论,而这三部分总体上分别涉及三个概念。(你只要把握以下每一部分涉及的概念,答题就八九不离十了)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辩证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另外,历史唯物主义也是涉及三个概念:社会历史观、人民群众观,人生价值观
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相对而言的,不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等同于辩证唯物论。总之,你只要牢记以上框架的知识,在它要求的范围内答题,考试的分数几乎可以全拿了)
(祝你哲学越学越轻松,高中政治成绩节节高升)
1、人类从事着两项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2、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总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3、物质定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4、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5、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首先,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6、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1、立场不同;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3、知识构成不同。所以,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的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7、什么叫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
8、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表现: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学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反作用。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
1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1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地位: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其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3、主观主义: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它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两者的共同毛病就是主观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
1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哲学原理、方法论及其运用(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注意】:(1)凡是讲到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一定是遵循(或违背)了某种客观性(如: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如果人们科学办事,同样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
(2)把握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拔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失衡。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 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注意】: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相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等。(唯物)辩证法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 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意】:把握例词:离不开、有利于、相关动词(导致、造成、引起等)补充:联系的可变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2)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把握例词:(1)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具有局部根本没有的功能→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例词:从全局着眼、国家利益、整体系统地看问题等;(2)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影响整体的变化,甚至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例词:在国民经济中搞好某一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