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现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众多人( 不可推卸 )的工作,大家一起(讨论 )、( 研究 )、( 分析 )、最后( 得出结论 )。
没有( 科学理论 ),是难以完成大的研究任务的。 2、学了《拱形的力量》一课后,我终于明白世界上最早建造的拱桥即我国的(赵州桥 )为什么这么牢固,原来当桥受压时,拱石相互挤压、相互支撑,桥的( )处又有巨大坚实的基础,能很好地抵抗桥拱的( 压 )力。
2、在模拟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运动实验中:( )相当于太阳给予的热,( )相当于陆地与海洋,( )相当于高空中冷的环境。实验中发生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并下滴相当于自然界中的( )现象。
3、在摆钟发明以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简易时钟,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 4、我国幅员辽阔,从西到东横跨________个时区,我国统一采用________区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称为_________________。
5、古希腊科学家亚力士多德确立了地球是______体,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________;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________。 6、改变螺旋桨转动的方向,小车的运动( )。
①方向不变 ②与原来方向相反 ③停止运动 7、摆的快慢与( )有关。 ①摆锤 ②摆绳 ③摆动的幅度 8、6月12日北京时间21:00,我们观看了世界杯足球赛F组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比赛,当时,东京的开赛时间是( )。
①20:00 ②21:00 ③22:00 ④23:00 9、用手电筒在同样的位置直着照射桌面和斜着照射桌面,光斑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然气、煤、石油是储存了亿万年的 ,它们都是 能源。
11、电动机是用 的机器。它的工作原理是 。
12、根据植物茎的性质,可将植物分为( )与 ( ) 等。以植物的生态习性来分类,可分为( ) 与( ) 等。
按有没有花可以分为( )与( )。 13、齿轮是一种 ( )机械 14、减少“白色污染”主要采用下列方法:( )、( )、( )。
15、在卫生间较潮湿的环境里选用下列哪个开关更合适( ) A、拉线开关 B、琴键开关 C、闸刀开关。
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第一章 一 简答题 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1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2.试说出视听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观念的3条主要贡献. 答:1它明确提出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从而修正了视听教学”物.感观.具体化”的研究取向. 2它明确界定了视听传播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传播论和早期的系统观念. 3把对学习者的首次纳入教育技术领域的范畴内. 3.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 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
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4.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 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 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 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 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5.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 答:信息流.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与信息骗码.会议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答: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 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7.简述现代建构注意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 答: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雷击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 8.简述香农--施拉姆模式和施拉姆模式的内容. 答:香农-施拉姆模式是施拉姆对香农的传播模式作出了研究改进,在传播模式中加入反馈环节,并强调只有信息发出者(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信宿) 的经验领域有重叠的共同经验部分,传播才能完成.施拉姆模式的内容是传播的循环模式,不仅强调反馈并且突出,反馈的双向性,表明任何传播活动都应具有的双 向性. 9.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 答:是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10.简述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 答:1提高智力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二.论述题 11.试述美国教育部教研室突出的建构主义在学校的教与学中的9个应用要点. 答:1学习依赖于学习者以前的经验. 2学习者必须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3学习是情景性的,新知识所具有的意义高度以来于情景,知识在不同的情景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很少有独自于任何具体情景的意义. 4学习依赖于共同具有的理解,这种工友的理解来自学习者与他人的商讨. 5建构主义的教学包括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并且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去帮助他们. 6针对概念变化的关键成分可以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 7建构主义导致了关于何为优秀的教与学的新观念和师生角色的新观念. 8在建够性的教与学中,更多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事实的积累. 9建构主义创造了一个关于学习内容的哲学:”少就是多”. 12.试述罗杰斯列举的10种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方式. 答: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 2提供学习的资源. 3使用合约. 4利用社区. 5同伴教学. 6分组学习.7探究训练 8程序教学. 9交朋友小组 10自我评价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泊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3、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
4、学生的学习要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以及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简述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的8个内部阶段。
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特征的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贮存、长时记忆贮存、提取、反应组织、作业反馈、强化。 3.皮亚杰提出,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的关系不是简单的S→R,而是S→AT→R。
试述S→AT→R的含义。 AT是主动同化刺激S于结构T的结果,A是大于1的系数,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T,才能成为AT,才能引起一定的反应R。
4. 简述迈克卡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的总结。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一元认知策略和只有管理策略三部分。
5. 简述学习风格构成的3个层面。 心理性层面、生理性层面、社会性层面。
6. 谈谈教学活动过程有哪几个要素?并简述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要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没有这个要素,教学就失去了目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离开这个要 素,就不能引成教学的双边关系。
教学内容是一定的科学知识,没有这一要素,“学与教”就失去了基础的前提。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载和传递信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1 一、科学是什么1 二、自然科学的特征和属性2 三、什么是技术3 四、技术的特征和属性4 五、科学和技术的关系6 第二节 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青年7 第二章 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形成11 一、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11 二、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13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22 一、近代科学技术的背景22 二、近代 主要成就与特点25 三、近代技术的形成、发展与特点37 第三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48 一、物理学革命的北景48 二、物理学革命的历程53 三、物理学革命的意义62 第二节 现代物理学的深入发展63 一、对物质精微结构的探索63 二、重核裂变与轻核聚变66 三、基本粒子的研究71 第三节 20世纪化学的重大成就75 一、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学75 二、现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77 三、现代化学结构理论和化学键概念80 四、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胰岛素的合成82 第四节 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进展及其前景84 一、遗传学的进展84 二、分子生物的奇迹88 三、对生命活动的再认识与改造生物的新技术93 第五节 20世纪天文学和地质学的进展95 一、20世纪天文学的重要进展95 二、20世纪地质学的重要进展101 第六节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105 一、控制论的建立及其应用105 二、信息论与信息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09 三、系统论与系统科学114 第七节 复杂性问题和非线性科学120 第八节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122 一、学研究纵深化122 二、科学发展加速化123 三、科学知识整体化125 四、科学活动整体化128 五、科学交流国际化129 第四章 当代高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第一节 高技术简介132 一、高技术概述132 二、高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北景136 三、高技术的社会影响141 第二节 微电子与信息技术144 一、微电子技术144 二、计算机技术147 三、信息技术154 第三节 生物技术165 一、生物技术的特点165 二、遗传工程167 三、细胞工程170 四、酶工程175 五、发酵工程176 六、生物技术的发展177 第四节 新材料技术179 一、材料技术的发展与理论研究179 二、新材料技术的特点180 三、金属材料182 四、高分子合成材料183 五、无机非金属材料185 六、复合材料187 七、超导材料188 八、新材料技术的竞争189 第五节 新能源技术190 一、能源结构的变化191 二、煤炭能源191 三、原子能192 四、其它能源197 第六节 航天技术201 一、航天技术的历史和应用202 二、三大支柱技术204 三、航天技术展望和中国状况211 第七节 光电子技术213 一、光电子技术的原理213 二、激光器技术214 第八节 高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趋势226 一、技术形态的科学化226 二、技术结构的整体化228 三、技术手段的智能化229 四、技术变革的加速化231 五、技术活动的社会化233 六、技术作用的普遍化235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237 一、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37 二、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241 三、科技进步是经济结构变革的动力245 第二节 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252 一、科技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252 二、科技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257 第三节 科学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263 一、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263 二、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267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72 四、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275 第六章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278 一、知识经济概念的形成278 二、知识经济的内涵284 三、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286 四、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289 五、知识经济和新增长理论297 六、国家科学系统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300 第二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04 一、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304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和任务311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31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 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1、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操作性问题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3、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4、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2、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 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性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8、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启蒙性要求。
9、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10、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
1、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 、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2、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
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比较性观察、个别物体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等几种。
4、把青。
大工11秋《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1. 正确答案:A2. “创新可能不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环保政策、能源政策、科技政策和外贸政策”,这说明创新过程具有()。
A. 技术风险 B. 市场风险 C. 财务风险 D. 政策风险 正确答案:D3. 正确答案:B 4\ 正确答案:B5. “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被称作()。 A. 知识创新 B. 理论创新 C. 技术创新 D. 制度创新 正确答案:D6. 梅奥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A. 搬运生铁实验 B. 铲具实验 C. 霍桑实验 D. 金属切削实验 正确答案:C7.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核心问题的理论是()。 A. 科学管理理论 B. 一般管理理论 C. 行政组织理论 D. 行为科学理论 正确答案:A8. 二战以后,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将这一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A. 德鲁克 B. 孔茨 C. 梅奥 D. 法约尔 正确答案:B9.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创新”这个词。 A. 熊彼特 B. 法约尔 C. 德鲁克 D. 泰罗 正确答案:A10. 以下不属于创新的特征的是()。
A. 保护性与破坏性 B. 偶然性 C. 稳定性 D. 受抵制性 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 防范创新过程风险的途径包括()。 A. 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B. 加强市场研究 C. 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D. 加强信息沟通 正确答案:ABCD2. 下列体现了创新过程中管理风险的有()。
A. 关键技术难于突破 B. 组织协调不力 C. 高层领导关注不够 D. 调研不充分、市场信息失真 正确答案:BCD3. 在如何进行创新管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创新管理需要企业建立其创新空间 B. 创新管理需要企业营造创新氛围 C. 创新管理需要允许员工的差异和多样性 D. 创新管理需要企业具有静态的管理机制 正确答案:ABC4. 创新动力模型中的两个基本动力是()。
A. 科技推动 B. 市场拉动 C. 政策推动 D. 供给拉动 正确答案:AB5. 对于创新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创新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B. 创新包括一系列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活动 C. 创新包括广义的创新和狭义的创新 D. 狭义的创新是指文化创新 正确答案:ABC三,判断题1. 马克斯·韦伯被称为是“经营管理之父”。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2. 保护性创新可以提高市场进入壁垒,降低产品被替代的威胁,使得其他竞争性技术和竞争企业的吸引力减弱。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3. 发明与技术创新通常不是同步的,往往技术创新时间要滞后于发明时间。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4. 技术创新是纯粹的技术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5. “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认为市场是R&D成果的被动接受者。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大工11秋《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1. 企业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可反映其技术创新的()。 A.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B. 创新管理能力 C. 创新倾向 D. 研究开发能力 正确答案:A2. 海尔集团树立“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海尔作风等行为属于通过()来构建核心竞争力。
A. 技术创新 B. 管理创新 C. 制度创新 D. 企业文化创新 正确答案:D3.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是由()在1987年提出来的。 A. 弗里曼 B. 威廉姆森 C. 格雷纳 D. 明兹伯格 正确答案:A4. “母公司持有子公司或分公司部分或全部股份,下属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形成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组织结构()。
A. U型结构 B. H型结构 C. 矩阵结构 D. M型结构 正确答案:B5. 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属于企业竞争力的哪个层面()。 A. 产品层 B. 制度层 C. 核心层 D. 管理层 正确答案:A6. ()提出“正在成长的企业组织要经过五个清晰可辨的发展阶段”。
A. 明兹伯格 B. 威廉姆森 C. 格雷纳 D. 韦伯 正确答案:C7. ()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的手段或工具。 A. 制度 B. 组织 C. 技术 D. 文化 正确答案:A8. ()是创新技术的时空传播,是一项创新技术在其它企业(或部门)及更大的地域空间范围的应用推广。
A. 技术创新转移 B. 技术创新产生 C. 技术创新发展 D. 技术创新扩散 正确答案:D9. 通过分权可以解决的危机是()。 A. 领导危机 B. 自主危机 C. 控制危机 D. 官僚危机 正确答案:B10. 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的是哪个阶段()。
A. 古典学派阶段 B. 新古典学派阶段 C. 现代组织理论阶段 D. 超越官僚机构的组织理论阶段 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特点包括()。 A. 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 B. 程序为自下而上 C. 激进性质 D. 改革主体来自基层 正确答案:AC2. 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
A. 能力因素 B. 市场因素 C. 国家因素 D. 政府因素 正确答案:BCD3. 技术创新的特点包括()。 A. 积累性 B. 效益性 C. 主体性 D. 市场性 正确答案:ABCD4.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组织逐步形成三种主要的法律形态为()。
A. 法人制企业 B. 业主制企业 C. 合伙制企业 D. 公司制企业 正确答案:BCD5. 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