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一日早上,虽然天下着雨,新安江广场却彩旗飘扬,人山人海,锣鼓声、呐喊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原来这里在举办第十三届新安江旅游节龙腾竞舞新安江活动。
只见两条红色的巨龙腾空而起,龙头高昂,眼睛炯炯有神,龙身金光闪闪。每条龙大约50米长,由20多个穿着大红祥云图案衣服的小伙子舞着。两位漂亮的姑娘举着龙珠,龙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巨龙随着龙珠时而腾云驾雾,时而翻江倒海,威风凛凛,气势磅礴。小伙子们手举着木棒,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站一会儿蹲,一会儿跪一会儿躺,一会儿翻跟斗,一会儿人叠人,好象孙悟空挥舞金箍棒一样潇洒自如。巨龙在他们手中尽情地飞跃、翻腾、游动。听说,这两条巨龙来自重庆铜粱,他们还参加过国庆大典和北京奥运会暖场演出,怪不得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听说。小伙子们手举着木棒、喜庆、进取。巨龙在他们手中尽情地飞跃。原来这里在举办第十三届新安江旅游节龙腾竞舞新安江活动,还有新安江,怪不得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呢,人山人海,锣鼓声、团结,这两条巨龙来自重庆铜粱,沿着新安路一直舞到罗桐埠,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两位漂亮的姑娘举着龙珠、腾飞、呐喊声,我们又观看了本地舞龙队的演出、翻腾、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巨龙随着龙珠时而腾云驾雾,整个新安江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中,一会儿跪一会儿躺,虽然天下着雨,威风凛凛,龙头高昂。每条龙大约50米长、洋溪等十几个乡镇的布龙,眼睛炯炯有神,好象孙悟空挥舞金箍棒一样潇洒自如,龙身金光闪闪!舞龙队从新安江广场出发、梓州彩龙、游动,由20多个穿着大红祥云图案衣服的小伙子舞着,忽左忽右:有大慈岩桥灯十一月十一日早上,气势磅礴,他们还参加过国庆大典和北京奥运会暖场演出,龙球忽上忽下,时而翻江倒海。
龙象征着吉祥,一会儿站一会儿蹲,一会儿翻跟斗、梅城,一会儿人叠人,有的还有乐队演奏呢!
欣赏了“中华第一龙”的精彩表演,衷心祝愿我的家乡如龙飞天,新安江广场却彩旗飘扬。
只见两条红色的巨龙腾空而起
所属地区: 广东 · 湛江 文化遗产名称:湛江人龙舞 遗产编号:Ⅲ—4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东省湛江市 遗产级别: 国家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
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
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
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
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和东海岛,适逢中秋,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这里流传开来,至清乾嘉时达于鼎盛。
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动作一气呵成,远望动感十足,近观粗犷雄壮,成为中华龙文化延伸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变迁,人龙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处于衰落状态,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它进行尽快抢救和整理。[1]。
所属地区: 广东 · 湛江 文化遗产名称:湛江人龙舞 遗产编号:Ⅲ—4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东省湛江市 遗产级别: 国家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
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
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
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
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和东海岛,适逢中秋,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这里流传开来,至清乾嘉时达于鼎盛。
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动作一气呵成,远望动感十足,近观粗犷雄壮,成为中华龙文化延伸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变迁,人龙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处于衰落状态,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它进行尽快抢救和整理。[1]。
给你点详细的,自己删减,总比少了好
人龙舞,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雷州半岛现有东海岛人龙舞和沈塘人龙舞。沈塘人龙舞(原始型)源于清嘉庆年间(1523年),沈塘村民为庆祝当地官宦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陈仕恺公乃进士出身,富甲雷阳,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秋满)。 该舞蹈已被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正在积极申报扩展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庆祝活动上,村民们表演了原汁原味和经过包装两种不同风格,精彩独特的人龙舞等民俗节目,受到专家和乡亲们的欢迎。
“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担当,选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用红绸带绑在龙头胸前,将点燃的香让小男孩口咬一支为“龙舌”,两手各执一支香为“龙眼”。
另一小男孩骑在龙头肩上,双手执扎香为 “龙角”,“龙尾”则由龙脚倒背一轻巧,腰力较好的小男孩,双手合拢一把香挥舞出龙尾状,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为“龙珠”,这样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龙舞”的前身,它不化装,不着盛装,长短由人,以民为乐。
“人龙舞”是湛江市郊东海岛(粤方言区)一带流行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一种大型的广场艺术。 过去每逢农历中秋,或年晚丰收时节,当地人都要在街道或广场上表演“人龙舞”,每次表演都要持续三个晚上。 东海岛人龙舞在村中老街狂欢
“人龙舞”是我国龙舞的一种,但它全部由人组成,龙首、龙身、龙尾都用人体接架组合。龙头由一个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负三个小孩,分别代表龙舌、龙眼、龙角;龙身由大人支撑着仰卧的孩童,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龙尾也是大人肩扛着一个小孩,双脚叉开,以示龙尾。 表演者头扎黄、红两色头巾,身穿短胯龙衣,臂、腿都扎着绑带,显得坚实有力。
这种“人龙舞”一般长十来米,由五、六十人组成,也有长数十米,由百余人甚至数百人组成的。耍舞时轻便灵活,动作粗犷而又威武逼真,犹如生龙活现,时而左盘右旋,时而腾舞戏珠,时而摆尾摇头,操作自如。
长长的东海岛人龙舞穿街过巷
近年来,当地艺人还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乐曲、节奏进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东海一绝”。
精彩的雷州沈塘人龙舞表演.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湛江、雷州极为重视民间文化建设。而沈塘为挖掘这近五百年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旧形式,从服装到动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人龙舞”进行了全新排练指导,使其融力量、艺术、动感于一体!
现雷州市沈塘人龙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遗余力!
给你点详细的,自己删减,总比少了好 人龙舞,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
雷州半岛现有东海岛人龙舞和沈塘人龙舞。沈塘人龙舞(原始型)源于清嘉庆年间(1523年),沈塘村民为庆祝当地官宦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陈仕恺公乃进士出身,富甲雷阳,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秋满)。
该舞蹈已被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正在积极申报扩展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庆祝活动上,村民们表演了原汁原味和经过包装两种不同风格,精彩独特的人龙舞等民俗节目,受到专家和乡亲们的欢迎。
“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担当,选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用红绸带绑在龙头胸前,将点燃的香让小男孩口咬一支为“龙舌”,两手各执一支香为“龙眼”。 另一小男孩骑在龙头肩上,双手执扎香为 “龙角”,“龙尾”则由龙脚倒背一轻巧,腰力较好的小男孩,双手合拢一把香挥舞出龙尾状,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为“龙珠”,这样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龙舞”的前身,它不化装,不着盛装,长短由人,以民为乐。
“人龙舞”是湛江市郊东海岛(粤方言区)一带流行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一种大型的广场艺术。 过去每逢农历中秋,或年晚丰收时节,当地人都要在街道或广场上表演“人龙舞”,每次表演都要持续三个晚上。
东海岛人龙舞在村中老街狂欢 “人龙舞”是我国龙舞的一种,但它全部由人组成,龙首、龙身、龙尾都用人体接架组合。龙头由一个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负三个小孩,分别代表龙舌、龙眼、龙角;龙身由大人支撑着仰卧的孩童,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龙尾也是大人肩扛着一个小孩,双脚叉开,以示龙尾。
表演者头扎黄、红两色头巾,身穿短胯龙衣,臂、腿都扎着绑带,显得坚实有力。 这种“人龙舞”一般长十来米,由五、六十人组成,也有长数十米,由百余人甚至数百人组成的。
耍舞时轻便灵活,动作粗犷而又威武逼真,犹如生龙活现,时而左盘右旋,时而腾舞戏珠,时而摆尾摇头,操作自如。 长长的东海岛人龙舞穿街过巷 近年来,当地艺人还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乐曲、节奏进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东海一绝”。
精彩的雷州沈塘人龙舞表演.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湛江、雷州极为重视民间文化建设。而沈塘为挖掘这近五百年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旧形式,从服装到动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人龙舞”进行了全新排练指导,使其融力量、艺术、动感于一体! 现雷州市沈塘人龙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遗余力。
日的港城,凉爽的和风传送着收获的气息。新开放的中澳友谊花园,为美丽的湛江又增添了新的色彩。独具澳洲风情和浓郁的中国南方海滨城市的花园与雄伟壮观的湛江海湾大桥浑然一体,也别具一格!走在奇石累累,曲径幽幽,亭台水榭座座漫步在幽静的林阴之下,奇花异草扑面而来,鸟语花香,使我流连忘返!
中澳友谊花园里有湛江本土植物,澳洲土著风情壁画,火焰木,洋紫荆,两地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植被称呼为映衬,融汇处处的中澳造园艺术,每每予人新鲜的空气。当你走累了,就在渔人码头坐一坐,品一杯冰饮,椰韵海堤边欣赏大桥雄姿,真是妙不可言!
啊!中澳友谊花园,你不仅是中澳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见证,更为港城市民增添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爸爸出来工作后,已经很久没回家乡过年了。今年他提议,咱们一起回家乡过年例。
爸爸告诉我,家乡的年例在正月初五,那里的习俗是年例比年大,所以当地人们都非常重视。当天晚上,会邀请所有的亲戚朋友到自己家吃饭、看表演……我听后一直盼望着回家乡,希望年初五快点到来。
终于盼到了正月初五。早上,我们回到了家乡,看见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插着一面五颜六色的大旗,在家门口的大树上放着一条竹子,竹子上挂着一串长长的爆竹,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红色的龙盘卧在竹子上。大概十点左右,突然听到远方传来热闹的打鼓声和唢呐声,我连忙跑出门外,看到一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队伍。爸爸告诉我,从庙里请来的菩萨到了。只看见排第一的叔叔手上拿着一面大旗,在不断地挥舞着。第二个是一位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的老爷爷,听爸爸说,这个叫年例头。紧接着是一些鼓号队,队伍后面走着三个人,他们的手中分别捧着一尊菩萨。每当队伍走过各家门前时,乡亲们就会燃点起准备好的爆竹,欢迎菩萨的到来。到了晚上,亲戚朋友们都到来了。大家一边吃着丰盛的晚饭,一边聊着家常。爸爸今天可高兴了,因为看见很多十多年没见面的儿时伙伴。我也替爸爸感到高兴。
这次回家乡过年例真让我大开眼界。
今天(农历正月二十一)是麻章的年例,碰巧又是星期六,一想到有足够的时间出去玩,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天还没亮,“咚咚咚——”的锣鼓声就连续不断地响起来。吃过早钣,我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妈妈带我出街观看。来到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红红火火的场面,到处都是欢欢喜喜的人群,家家户户宾客满堂,杀鸡杀鸭,好酒好茶,香气四溢。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挤进游行队伍通过的那条街,只见游行队伍像一条长龙似的,浩浩荡荡,十分壮观。走在最前头的是一辆彩车,彩车周围摆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朵朵鲜花竞相怒放,美丽极了!彩车过后,一个个飘色像一朵朵彩云似的向我们“飘”过来,你看,那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的“董永”和“七仙女”让人想到生活的美好;力大无比、空拳打虎的“武松”让人想到了《水浒传》中的动人故事;历经苦难、最终走到一起的“牛郎织女”让人想起银河中的美丽传说;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的“包公”让人想到了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好领导……我想:每种飘色都寄托着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吧。
“陈昭,快看,狮子过来了。”妈妈的一声尖叫把我从美好的遐想中唤醒。只见狮子颜色各异、形态万千。它们一会儿蹦蹦跳跳,一会儿向人群点头哈腰,一会儿拱手作揖,引得观众哈哈大笑。狮子过后,两条“长龙”向我们“飞”过来,舞龙的哥哥姐姐们一会儿把“龙头”举高转个圆圈,一会儿把“龙尾”翘起来刮个“龙卷风”,一会儿来个“双龙戏珠”……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观众们都给予热烈的掌声。“老鹰”队、唢呐队、腰鼓队走过后,一顶顶五彩斑斓的花轿被人们抬过来了,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游行队伍每通过一户人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就接二连三地响起,我想:这响亮的鞭炮声,这热闹的年例,是新的一年美好憧憬的开始,是家乡人民祈盼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美好方式吧!
本文来源于湛江新闻网: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