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汤圆,卖汤圆……”这首熟悉的歌又在大街上响起。
听着这欢快的歌声,我们都知道,一年一度的元宵又来临了。爸爸说带我回老家过元宵,我非常高兴! 大约一个小时,我一家人回到了家乡。
家乡的元宵节可真热闹!我们来到了祠堂广场,村里的孩子们早已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闹元宵了。 “砰!”烟花升起来了,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
瞧!升上去的烟花散开了,一朵接一朵,有红的,有绿色,有蓝的,有金的……纵横交错在天空中,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奇丽画面。天空中的烟花千变万化,有的礼花炸开以后是双层的,接着变成动物形状了;有的炸开以后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还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环,把天空变得光彩夺目,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烟花,开放的烟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妆扮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烟花过后,开始游灯了。这时候,小孩子们可高兴了!孩子们有的手持各种形状的灯笼,有的扛着一个小小狮子头,有的摇着自做的小彩旗,排着队绕着村子浩浩荡荡地游走一周。
他们还有的还拿着鞭炮,一边走,一边燃放鞭炮,他们玩得可开心了。 过元宵,肯定少不了要吃汤圆。
回到家里,妈妈早在厨房里煮了汤圆。看着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圆,我馋得口水直流。
我吃过又香又甜的汤圆,又爸爸放烟花了…… 今年的元宵节过得真开心呀。
元宵节这天,刚到傍晚,寂静的村子便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民的心也随之沸腾起来。听到这盼望已久的声音,小孩子更是欢呼雀跃、心花怒放。
农家院子平日里一般只有自家人进进出出,可现在不同了,左领右舍走家串户。制作精美的、多姿多彩的花船、花车、彩马停满了院子,人们观赏这五彩缤纷的艺术品,个个赞不绝口。
随着夜幕的降临,花船和花车上的蜡烛由孩子们点亮了,漆黑的夜晚霎时变得油光溢彩。灯会开始了,又唱又跳的花旦们乘上了花船、花车,也有骑着彩马的,还有挑着花灯的,如冲锋号一样的声音一响起,花灯们便开始游行了,浩浩荡荡的向前进发。村民们扶老携幼,跟随那人流前行着,拥挤着,欢腾着。村民们在这时都呈现出不同的面孔,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他们载歌载舞,尽显优美姿态,精彩的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给家乡带来了美感和动感。
闽剧一直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一道大餐,家乡元宵节的闽剧不固定的一个点、一个狭小的舞台上,而是随着花灯每过一条街道,便停下来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表演一番。因而,我们称它为“流动的舞台”。我们总爱同舞台一起浪漫在花灯中。舞台上的红黑绿黄、闪躲腾挪,无不展示着家乡的底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从来没有刻意去学什么,大家都是跟着感觉走,可表演起来一点也不含糊。
家乡的元宵节,不但闹出了村中的喜气洋洋,也为新的一年闹出了希望,为村民们闹出了五谷丰登,闹得人们个个笑逐颜开、春光满面、精神抖擞。元宵节过罢,勤劳的人们又都走上了田埂,登上了渔船……
汤圆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之一,我最喜欢吃了。
人们把汤圆叫做浮元子,有的地区把它叫做元宵。我从小就听隔壁的奶奶说:“你外婆的心眼真好,总是给我这个年迈的老人送来不同口味的汤圆。
吃了这些汤圆我觉得我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了!”也许大家会以为做汤圆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只要将它搓圆,再放上一点芝麻什么的就完成了。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只见外婆将一小团糯米粉反复地在两只手里颠来颠去才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球形,然后再把这个球形的面团搓成一个半球形,中间塞进一些芝麻什么的,再在手里不断地揉来揉去,一个鲜活的汤圆就成了。见外婆做得这么灵巧,我的内心痒痒的。
我拿起一小团糯米粉,学着外婆的样,翻来覆去,可不管怎么做,做起来的汤圆看起来别说有多别扭了。我不服气地对外婆说:“如果你闭上眼睛也能做成汤圆我就佩服你!”外婆二话没说,紧闭双眼,微笑着做了起来,工夫不大,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汤圆便出现在了眼前。
而且外婆根据汤圆里面佐料的不同,把汤圆做成了不同的形状,真是无可挑剔。外婆做的汤圆不仅外形好看,而且吃起来也特别有味。
又滑又粘,爽口怡人。汤圆全部做好了,外婆就去煮了。
“脂油”汤圆在水里煮着吃,白白的小汤圆浮在水面上,仿佛像一只只小鸭子在欢快地游来游去,不一会儿,就把煮熟的汤圆盛出来了。我立刻吃了起来。
我吃着汤圆心里甜甜的,因为这里面有我的一份功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永远忘不了外婆做的“脂油”汤圆。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有此而得名为元宵。在我们的家乡,元宵佳节大家都喜欢放烟花、看灯会、吃元宵。
今年元宵节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吃完元宵,一起兴高采烈地去外面看烟花。刚一出门,我们就看见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真像一颗颗五彩的流星。
一个个礼花在天空中竞相绽开,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真是太美了!看完了烟花,我们又去看花灯。金牛广场的花灯种类繁多,整个广场火树银花,大家都争抢着去猜灯谜。
我们跟着人群向前走,看到了小兔灯、二龙戏珠灯、莲花灯……各式各样的彩灯五光十色,真让我眼花缭乱,看得我都入迷了。虽然走了那么长的路,可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一天我过得很开心,它将永远停留在我的美好的记忆中。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本篇文章详略得当,教学时别有一番情趣,耐人寻味。
编写意图 《故乡的元宵》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一篇课文,本板块凸显“民俗”这一主题。
由两篇课文组成:沈从文的《腊八粥》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当今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有些淡漠,热衷于过洋节。
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不要冷落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借助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引领学生走进“民俗”,感受“民俗”。 主要内容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教学目标 1. 认识九个生字,会写八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3. 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习俗,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喜爱。
4. 体会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像画面,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由于地域风俗和年代不同,理解课文有困难,边读边想像画面。 题目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有成上元节。
作者 汪曾祺【1920.3.5农历庚申年正月十五元宵节~1997.5.16】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县城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异秉》、《大记事》,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写作背景 汪曾祺有着浓烈的乡土文化情怀,80年代起,他写下了大量的忆旧怀人,纪游仿古,谈论人性,描摹世态人情的散文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壮写故乡的风俗民情的,《故乡的元宵》写的就是故乡元宵节的习俗。
汪曾祺以充满诗意的心态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乡土的交融,营造出心灵澄静的艺术境界。 基础知识 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中,“掷”zhi“僧”seng“卸”xie的读音要知道学生读准确,“捏、盏”的写法应注意,还有“筒”与以前学过的“简”是形近字,注意区分。
高跷:民间舞蹈,表演者踩有脚踏装置的木棍,边走边演。 城隍:迷信传说中守护城邑的神。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之为仁兽、瑞兽,那它象征祥瑞。
围屏:屏风的一种,通常是四扇、六扇或八扇连在一起,可以折叠。 蓑衣:用草或鬃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轱辘:车轮子。 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欣喜:欢喜,高兴。 重点句子品读 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注意提取相关民俗的信息并想象作者回忆的一幅幅故乡的风俗画。
建议学生提前查找关于元宵节的资料,向长辈了解当地的元宵节风俗,这些查阅与咨询都能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的习俗,如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看走马灯,看围屏,放灯笼等,这些与学生现在生活较远,为使学生了解这些习俗,可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激发学习兴趣。
文章开头“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这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重点突出了故乡的元宵“并不热闹”,引起以下篇章对元宵“不热闹”的描绘。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翠柳’,没有花担子、茶担子。”本句用了五个“没有”来说明故乡的元宵节是不热闹的。
这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为什么作者故乡的元宵节会这样呢?从而吸引读者读下去。“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其他地方的元宵是“闹”,而故乡的元宵却是“静静地”。两相对比,更加衬托出“我们”那里的元宵的“不热闹”。
“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