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假,我去了海军博物馆,看见了许多军舰,潜艇,飞机,大炮。印象最深的就是237艇了。237艇是我国引进国外技术改进制造的第二代常规动力潜艇。1977年下水,艇长七十六点六米,宽六点七米,1978年服役,1998年退役进驻海军博物馆。
我和妈妈顺着梯子,爬进了潜艇。一到里面,就觉得十分闷热,哪像潜艇上面,海风一吹,凉飕飕的,舒服极了。我首先到了鱼雷仓,那里是专门发射水雷的。然后我又到了二号仓,蓄电池仓。蓄电池仓是给这个潜艇供应电能的,没有蓄电池仓,就不能烧饭,做菜。我又到了指挥仓,那里有一个指挥台,指挥台的正上方有一个类似喇叭的东西,那是指挥长发号施令的。我站在指挥台前,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总司令。尾蓄电池仓的功能和蓄电池仓一样,都是用来供电的。内燃机仓相当于动力仓,没有它,潜艇就会像一座石雕,一动也不会动。电机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设备。最后一个仓是尾鱼雷仓,也是用来发射鱼雷的。
这就是237艇。别看海军叔叔平时精神抖擞的,在潜艇里是非常辛苦的,有这么多的设备要操纵,床也是十分小的吊床,我真佩服海军叔叔。
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武器,它就 威慑 水下的核潜艇 。
核潜艇是以核反应堆为动力的潜艇,核潜艇一般由艇体,操纵系统、核动力装置、武器系统、通信设备等组成。
核潜艇艇体有内外两层壳,外壳又叫固壳,是一个圆柱形的大筒子,在水下主要承受住海水的压力。内壳里面用隔板分开,分成指挥舱、导弹舱、鱼雷舱、士兵舱等许多舱室。内壳的两头是封闭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长圆筒状。
核潜艇一般长170多米,宽20多米,是个庞然大物。但它在水中航行,却能像一条鲸,行动自如。它在水下遨游,靠的是舵翼,也叫升降舵,靠其操纵潜艇上下起伏,保持或改变潜艇在水中的深度。潜艇还有一个方向舵,安装在艇尾,如同鱼的尾巴一样,用来改变或保持潜艇的运动方向。
核潜艇能入水下活动或作战,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较 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
最早提出潜艇设想的是英国科学家威廉·伯恩,他于1578年在一本叫《发明》的书中提出了设计一艘能潜到水下并能在水下划行的船.40年后,一位居住在英国的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布尔看到了威廉·伯恩所写的书,于是他产生了把威廉·伯恩的理论变成现实的想法.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支持下,德雷布尔很快就造出了能在水中任意沉浮并能划行的小艇.这种艇的外形像一个大皮囊,艇体是一个木头架子,在架子外蒙上一层涂油的牛皮,艇内可以容纳划手和乘客.为了解决艇的下潜和上浮,艇上装有许多羊皮囊,艇要下潜时,将水装入囊内;艇要上浮时,再将囊内的水挤出.1620年,德雷布尔举办了一次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发明.在1620-1624年期间,德雷布尔在泰晤士河上对他发明的艇进行了多次航行试验,证实了水下航行的可能性.
因此,现在的人普遍认为尼利斯·德雷布尔这名荷兰发明家是第一艘潜艇的制造者.
编辑本段简介 核潜艇是潜艇中的一种类型,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设计的潜艇。
由于这种潜艇的生产与操作成本,加 中国核潜艇上相关设备的体积与重量,只有军用潜艇采用这种动力来源。核动力潜艇水下续航能力为20万海里,自持力达60-90天。
作为战略打击力量,核潜艇可以装备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或飞航式导弹。按武器装备可以分为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
核潜艇是一国潜艇中的战略力量,为当前军事理念中军事核能“三位一体”中海基核力量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军事战争中,因为其强大的续航性备受关注。
在一些国家的军事思想中,核潜艇是应对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最有力武器,核动力潜艇一般分为两种:攻击型核潜艇与导弹核潜艇(也称战略核潜艇),其中导弹核潜艇因其往往携带潜射核弹头洲际导弹出海面以柴油引擎输出动力。 早期的核潜艇均以鱼雷作为武器。
以后由于导弹的发展,出现了携带导弹的核潜艇。核潜艇安上导弹之 中国核潜艇后,便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类是近程导弹和鱼雷为主要武器的攻击型核潜艇;另一类是以中远程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又称战略核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用于攻击敌水面舰艇和潜艇,同时还可担负护航及各种侦察任务。弹道导弹核潜艇则是战略核力量的一次重要的转移。
战备导弹潜艇是用艇载核导弹对敌方陆上重要目标进行战备核袭击的潜艇。它大多是核动力的,主要武器是潜对地导弹,并装备有自卫用鱼雷。
战备导弹潜艇与陆基战备导弹,战略轰炸机共同构成目前核军事在国核威慑与核打击力量的三大支柱,并且是其中隐蔽性最强打击突然性最大的一种。
我从小就喜欢看军事武器方面的书,看到现在的探测潜艇实在是太普通了,有些事情更本做不了。
比如:去深海里采集珍贵的样本,它就会因为水底压力太大而不能下降,还有在采集样本时可能会遇到大型食肉鱼类的进攻,再就是在行程中会遇到岩石的挡路,最有可能的还是在深海里迷路等多种情况。而我发明的这个探测潜艇就可以解决这些情况,它是用超耐压钢铁做的,而且内部还装有高级微型导航电脑装置。
要是你让它去深海里采集一种很珍贵的样本,就可以把样本名称输入进电脑程序里,它就会自动下潜去采集样本。无论在多深的海里都能进行正常的工作。
如果在行程中有岩石挡路的话,那么探测潜艇的下部就会自动弹出一个超高能钻头把岩石粉碎。还有岩石在采集样本时,如果遇到深海里的大型食肉鱼类攻击的话,探测潜艇的后部又会弹出一个枪口,它的里面装的是非致命麻醉弹头,只要发射它就会自动打中目标。
就这样探测潜艇采集完毕样本后,它就会火速返回去。同学们,我的发明怎么样?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能制造出来,为我们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核潜艇是潜艇中的一种类型,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设计的潜艇。
由于这种潜艇的生产与操作成本,加上相关设备的体积与重量,只有军用潜艇采用这种动力来源。核动力潜艇水下续航能力为20万海里,自持力达60-90天。
作为战略打击力量,核潜艇可以装备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或飞航式导弹。 按武器装备可以分为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
核潜艇是一国潜艇中的战略力量,为当前军事理念中军事核能“三位一体”中海基核力量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军事战争中,因为其强大的续航性备受关注。
在一些国家的军事思想中,核潜艇是应对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最有力武器,核动力潜艇一般分为两种:攻击型核潜艇与导弹核潜艇(也称战略核潜艇),其中导弹核潜艇因其往往携带潜射核弹头洲际导弹,普遍被社会所关注。 [编辑本段]核潜艇历史 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使用经验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潜艇可以在水面下持续航行的时间。
潜艇在水面下操作的时间受到电池蓄电量的严重限制,必须在一段时间之后浮出水面进行充电。 在充电的过程当中潜艇非常容易受到攻击。
另外一个限制是潜艇上的电池能够发挥的最大速率以及持续的时间,尤其是水面下的最大航行速率远低于水面上的速率,若是要追随高速航行的船舰时,潜艇必须浮出海面以柴油引擎输出动力,这样一来,潜艇就失去海水对他的保护以及作战上的优势。 因此,为了扩大潜艇的战术价值,大幅提高海面下持续操作时间,研发替代动力来源一直是潜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编辑本段]第一艘核潜艇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是由美国科学家海曼·里科弗积极倡议并研制和建造的,他被称为“核潜艇之父”。 1946年,以里科弗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开始研究舰艇用原子能反应堆也就是后来潜艇上广为使用的”舰载压水反应堆”。
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国海军和政府建议制造核动力潜艇。1951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制造第一艘核潜艇的决议。
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2年6月开工制造,是在1954年1月24日开始首次试航。 首次试航即显示了核潜艇的优越性,人们听不到常规潜艇那种轰隆隆的噪声,艇上操作人员甚至觉察不出与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别,它84小时潜航了1300千米,这个航程超过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规潜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
1955年7~8月,“鹦鹉螺”号和几艘常规潜艇一起参加反潜舰队演习,反潜舰队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组成。 在演习中,常规潜艇常常被发现,而核潜艇则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核潜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摆脱追击。
由于核潜艇的续航力大,用不着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袭击。到1957年4月止,“鹦鹉螺”号在没有补充燃料的情况下持续航行了11万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下航行。
1958年8月,“鹦鹉螺”号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进大西洋,完成了常规动力潜艇所无法想象的壮举。之后,美国宣布以后将不在制造常规动力潜艇。
此后,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制造了本国的核潜艇。 [编辑本段]早期的核潜艇与现代核潜艇的区别 早期的核潜艇均以鱼雷作为武器。
以后由于导弹的发展,出现了携带导弹的核潜艇。核潜艇安上导弹之后,便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类是近程导弹和鱼雷为主要武器的攻击型核潜艇;另一类是以中远程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又称战略核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用于攻击敌水面舰艇和潜艇,同时还可担负护航及各种侦察任务。 弹道导弹核潜艇则是战略核力量的一次重要的转移。
在各种侦察手段十分先进的今天,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很容易被敌方发现,弹道导弹核潜艇则以高度的隐蔽性和机动性,成为一个难以捉摸的水下导弹发射场。 战备导弹潜艇是用艇载核导弹对敌方陆上重要目标进行战备核袭击的潜艇。
它大多是核动力的,主要武器是潜对地导弹,并装备有自卫用鱼雷。战备导弹潜艇与陆基战备导弹,战略轰炸机共同构成目前核军事在国核威慑与核打击力量的三大支柱,并且是其中隐蔽性最强/打击突然性最大的一种。
潜对地战备导弹分弹道式和巡航式两类。 美国从1947年开始研制“天狮星-I”型巡航潜地导弹,1951年在潜艇上发射成功,1955年正式装备潜艇部队,第一批战略导弹潜艇由此诞生。
苏联于1955年9月首次用潜艇在水面发射一枚由陆基战术导弹改装的弹道导弹,1958年首先在常规动力的Z-V型弹道战备导弹,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弹潜艇。 1960年7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北极星”A1潜地弹道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怎么演你们只认识了核潜艇了吗?。
在湛蓝的大海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时沉时浮,是鲨鱼,不是,鲸,也不是。越来越近,终于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那是一艘潜水艇。
在这样茫茫的大海中,如此庞大的潜水艇怎么能时而沉,时而浮,操控自如呢?原来是人们从鱼身上得到了启示。
鱼儿在大海的怀抱里穿梭自如,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自由畅游,甚至还能在水里做“高难度动作”,难道它有什么特珠功能,使它能在水里随心所欲?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许多研究,终于揭开了鱼儿沉浮的秘密。原来鱼的肚子里有一个鳔。鳔有什么用处呢?这个小小的鳔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帮助鱼沉下去。鱼要浮上来的时候,鳔里慢慢装满了气,鳔胀大了,鱼摆来摆去,就浮上来了。鱼要沉下去的时候,鳔里的气慢慢地放出来,鳔缩小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小,鱼摆来摆去,就沉下去了。
科学家模仿鱼沉浮的方法,发明了潜水艇。潜水艇内装有一个“水仓”,这个水仓相当于鱼的鳔。当潜水艇要下沉时,水仓利用水泵抽满水,潜水艇慢慢地就沉下去了。相反,当潜水艇要浮上来时,只要把水仓里的水排掉,就浮上来了。此外,人们还模仿鲸鱼的外形:“流线型”——头圆尾尖,进一步完善潜水艇,使得在水中行驶受到的阻力最小。
大自然真奇妙啊!真是人类的好老师。相信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仔细思考,一定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秘,造福人类。
仿生学(bionics)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腊语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术涵义的ics而组成的词。大约从1960年才开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得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地应用生物功能的一门学科。例如关于信息接受(感觉功能)、信息传递(神经功能)、自动控制系统等,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了很大启发。可举出的仿生学例子,如将海豚的体形或皮肤结构(游泳时能使身体表面不产生紊流)应用到潜艇设计原理上。仿生学也被认为是与控制论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控制论主要是将生命现象和机械原理加以比较,进行研究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苍蝇,是细菌的传播者,谁都讨厌它。可是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有着怎样的奇异本领?它们的种种本领,给了人类哪些启发?模仿这些本领,人类又可以造出什么样的机器?这里要介绍的一门新兴科学——仿生学。
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中期才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从仿生学的诞生、发展,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它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仿生学的问世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蓝图的道路,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仿生学的诞生】
随着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生物系统是开辟新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自觉地把生物界作为各种技术思想、设计原理和创造发明的源泉。人们用化学、物理学、数学以及技术模型对生物系统开展着深入的研究,促进了生物学的极大发展,对生物体内功能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迅速的进展。此时模拟生物不再是引人入胜的幻想,而成了可以做到的事实。生物学家和工程师们积极合作,开始将从生物界获得的知识用来改善旧的或创造新的工程技术设备。生物学开始跨入各行各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行列,而且首先在自动控制、航空、航海等军事部门取得了成功。于是生物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孕育出一门新生的科学——仿生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仿生学正式诞生于1960年9月。由美国空军航空局在俄亥俄州的空军基地戴通召开了第一次仿生学会议。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分析生物系统所得到的概念能够用到人工制造的信息加工系统的设计上去吗?”斯梯尔为新兴的科学命名为“Bionics”,希腊文的意思代表着研究生命系统功能的科学,1963年我国将“Bionics”译为“仿生学”。斯梯尔把仿生学定义为“模仿生物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特征的科学”。简言之,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确切地说,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特质、功能、能量转换、信息控制等各种优异的特征,并把它们应用到技术系统,改善已有的技术工程设备,并创造出新的工艺过程、建筑构型、自动化装置等技术系统的综合性科学。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仿生学属于“应用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从工程技术方面来看,仿生学根据对生物系统的研究,为设计和建造新的技术设备提供了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径。仿生学的光荣使命就是为人类提供最可靠、最灵活、最高效、最经济的接近于生物系统的技术系统,为人类造福。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