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南 年二九开始打扫家里卫生。
年三十中午随便的吃点,下午包包子包饺子,贴上春联,晚上吃年夜饭,当然也有中午吃年夜饭的。吃饭之前要放一挂鞭炮,吃完看春晚。
晚辈开始向长辈要红包,尤其是孙子辈要找爹爹奶奶要红包了。吃晚饭也能打打牌叙叙话。
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吃之前也要放炮,而且放过的炮纸不能扫掉,一直要到年初四才能扫。
也不能动剪子针之类的。年初一基本上就逛逛街。
年初二到姥姥家,娘家。年初三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叫送年。
正月十五还要放一次,基本上就结束了。 2:安徽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
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
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
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
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
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
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春联也在这一天贴。
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
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
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
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
这种拜年十分讲究。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
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
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
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
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
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 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
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
《安徽的春节》
从腊月初八这天起,过年的气氛就十分浓厚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香肠、咸肉、咸鸡……”都会提早买回来,清理后,用盐腌制,再放在通风处风干。每从一旁走过,那肉香扑鼻而来,诱惑你流下口水,不管有多馋,也要忍住。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过小年。太阳刚落山,那爆竹声就接二连三地响起,一家接一家地放。过年喜庆的气氛也愈加浓厚。过年拉开了帷幕。
腊月二十三后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也称“祭灶神”。传说灶神是天上派来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会返天报告该家一年的善与恶,由天帝分别给予凶吉,因此大家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贿赂他,黏住他的嘴,不让他打小报告。
腊月二十三一过,一眨眼便到了最热闹的除夕。除夕这天,吃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我们肥西这边,一直以来都是中午吃年夜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十一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当然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一条大鱼,但不可以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除夕夜家家都得灯火通明,到晚上十二点后才能关上大门。而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了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而且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支红蜡烛,中间摆上贡品,如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不许灭掉。
除了点蜡烛,在除夕深夜大家都关上了大门时,有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外面裹上金纸,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各家各户的大门槛上。年初一早上,主人们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这正应了“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吉兆,他们将“元宝”恭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话。但是这“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将挨家挨户地讨“吉利钱”。
大年初一的早上,会有很多的孩子成群结伴地去家家拜年,说些吉利话,便会得到很多糖果,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备好一些糖果。在这天不能扫地,连茶水也要倒入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将财气扫或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此有了“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说,安徽这里的过年习俗是不是很有趣?
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有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但是我最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可以得到压岁钱,男孩子还可以放鞭炮呢!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
关于春节的来历是这样的: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里的人们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位老人,告诉大家。
“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的家乡,人们在除夕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人们会买鞭炮、买春联、准备年货、买新衣服,人们还要彻底打扫卫生。
除夕之夜,我们还要吃饺子,每年包饺子的时候,妈妈会在一些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着谁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的。吃完饺子后,我们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春节那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另外我发现别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高兴,到处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安徽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春联也在这一天贴。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这种拜年十分讲究。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
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
《安徽的春节》从腊月初八这天起,过年的气氛就十分浓厚了。
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香肠、咸肉、咸鸡……”都会提早买回来,清理后,用盐腌制,再放在通风处风干。每从一旁走过,那肉香扑鼻而来,诱惑你流下口水,不管有多馋,也要忍住。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过小年。太阳刚落山,那爆竹声就接二连三地响起,一家接一家地放。
过年喜庆的气氛也愈加浓厚。过年拉开了帷幕。
腊月二十三后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也称“祭灶神”。传说灶神是天上派来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会返天报告该家一年的善与恶,由天帝分别给予凶吉,因此大家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贿赂他,黏住他的嘴,不让他打小报告。
腊月二十三一过,一眨眼便到了最热闹的除夕。除夕这天,吃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在我们肥西这边,一直以来都是中午吃年夜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十一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
年夜饭当然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一条大鱼,但不可以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除夕夜家家都得灯火通明,到晚上十二点后才能关上大门。
而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了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而且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支红蜡烛,中间摆上贡品,如鸡、鱼、肉等。
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不许灭掉。 除了点蜡烛,在除夕深夜大家都关上了大门时,有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外面裹上金纸,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各家各户的大门槛上。
年初一早上,主人们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这正应了“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吉兆,他们将“元宝”恭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话。但是这“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将挨家挨户地讨“吉利钱”。
大年初一的早上,会有很多的孩子成群结伴地去家家拜年,说些吉利话,便会得到很多糖果,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备好一些糖果。在这天不能扫地,连茶水也要倒入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将财气扫或泼出去。
这天一般不劳动,因此有了“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说,安徽这里的过年习俗是不是很有趣?。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则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中国人的春联,一般都喜欢用吉庆的字眼,表达人们希望来年兴旺,生活幸福,消灾免难的愿望。春联最醒目的地方,是在自家的大门上,这是一家人的脸面,一定要选用吉祥的内容,符合本家实际情况的语言来表达对未来生活追求的良好愿望。一般农家人贴对联,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而经商人家,则希望财源茂盛,发财致富。那些农村中的教书人,则希望合家平安,子女能在学业上长进,并能才学并茂,在仕途上有前程。官宦人家,当然表现出不同凡俗,力求光宗耀祖、显赫于人和官运亨通的意愿。院子里,有些人家干脆用个“福”、“寿”、“禄”字贴在一进大门的照壁上,有时还专门把“福”字倒贴,读为福倒,音谐福到,以求吉祥。在猪、羊、鸡、鸭的窝、圈内,则要写上“猪羊满圈”,在牛圈、马圈,则贴“六畜兴旺”的春联。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换上新春联。红色的春联,本来就烘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再加上表达良好祝愿的内容,深含的寓意,更从深一层次挖掘了、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1:淮南 年二九开始打扫家里卫生。
年三十中午随便的吃点,下午包包子包饺子,贴上春联,晚上吃年夜饭,当然也有中午吃年夜饭的。吃饭之前要放一挂鞭炮,吃完看春晚。
晚辈开始向长辈要红包,尤其是孙子辈要找爹爹奶奶要红包了。吃晚饭也能打打牌叙叙话。
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吃之前也要放炮,而且放过的炮纸不能扫掉,一直要到年初四才能扫。
也不能动剪子针之类的。年初一基本上就逛逛街。
年初二到姥姥家,娘家。年初三夜里十二点要放炮,叫送年。
正月十五还要放一次,基本上就结束了。2:安徽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
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
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
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
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
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
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春联也在这一天贴。
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
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
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
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
这种拜年十分讲究。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
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
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
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
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
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
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年三十是重头 大年三十前 掸尘———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门窗家具擦刷得一尘不染,过了这样的大扫除,每户人家就都像又搬进了新居一样。
置办年货———吃好喝好是过年间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些天要买足七天吃的菜肴,因为初一到初七,菜市上是没有什么卖的。农村的家庭还要做好自家的豆腐、杀年猪以及蒸一些面食。
大年三十 上午,家中的男人们张罗着悬挂灯笼、粘贴春联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祭祖,每家每户要扫净地面,倒尽垃圾和污水,烧香点烛,燃放鞭炮,摆设供品,磕头祭拜祖先,如果家里有老人在这年去世的,还要外出到坟墓上“烧纸钱”、送年夜饭,家里的春联也不能贴红色的。 女人们则埋头在厨房里制作菜肴,烧好足够3天里吃的年饭。
因为按照习俗,过年前3天是不能下生米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则要反复地叮嘱儿孙们,过年期间,做事、说话都要小心为妙,不然,一年里都会不吉利的。
下午2:00-4:00,说是年夜饭,但实际上多数家庭是在下午吃饭,主妇们摆出菜肴酒饭,请出老人长辈,入席就餐。而桌子上一般要超过二十个菜,菜的数量是双数,菜里要有肉圆和鲢鱼(鱼是不能动筷子的)。
我最喜欢的则是年夜饭前的放鞭炮,家里放鞭炮过年的气氛很浓,而年夜饭前放的必然是最大的鞭炮,我的舅舅每年都会预备下三万响的爆竹,然后拿晾衣的竹竿挂着点燃,而小孩们是这个时刻最兴奋的,因为除了鞭炮,在年夜饭期间,他们会得到已期待了一年的压岁钱。 0:00,零点是属于烟花爆竹的时间,千家万户在同一时刻燃放起烟花爆竹形成壮观场面,天都被映红了一半。
大年初一之后 大年初一,开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在自家门口鸣放“开门炮”,那震耳欲聋的爆竹声,预示着新年里红红火火的新生活。“开门炮”放过后就是拜年时间,如果按照约定俗成的次序,一般是先到近房的叔伯和家族长辈家拜年,然后再到舅父、岳父、姑父、表叔和姨父家拜年,最后才是到朋友和邻居家拜年。
拜年时,每家每户都得准备好烟酒果点,以招待前来的客人。不过对我们这样假期有限的人来说,拜年就不一一俱到了。
■“往”年 初七“人日”观傩戏 我爷爷所在的刘街是池州傩戏最集中的地区。傩戏一般在初七“人日”这天开演,地点在祠堂。
傩戏其实是用于祭祀土地或者祖宗的仪式戏剧,下午的时候,傩戏班子会从每家每户门口走过,而我们需要燃放鞭炮,接“菩萨”。 比如《刘文龙赶考》这段戏,正式开演前是一段伞舞作为垫场,这是拜神的舞蹈,只见一个着戏袍的后生带着面具,不停地转动着一把朱红大伞,踩着旁边的锣鼓节奏或蹲或立。
这次看戏我正好碰上了中国傩戏研究会的顾问,70多岁的王兆乾老师,他从1953年就开始关注池州的地方傩戏,每年都把初七搭在了这里,他告诉我,傩字源于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巫师驱鬼神的一种舞蹈。而伞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书里都有记载,商周时认为天为盖、天如伞,舞伞其实就是舞天,希望天道都帮助人们带来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伞舞后便是正戏登台,所有的人还是都着面具,或女或男,或少或翁,嘴里还发出咿咿呀呀的唱词———我是听不懂,王老师解释说,这戏分十八节,现在演的是拜年一出,也是春节时最常演的,唱的是刘文龙功成名就后为家乡父老拜年祝寿。 说句实话,再往下看,我也实在看不出戏里的妙处,但我被祠堂里的家乡父老们感染着,他们的脸上个个洋溢着过年的喜悦以及对来年的期待。
观傩戏这个习惯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已成为过年的一个必备内容。 ■“老”年 “送灶爷”的仪式比以前淡了。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最为盛大的节日,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节习俗。
我们安徽地区的春节习俗大致如下: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
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
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
春联也在这一天贴。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
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 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
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
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
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
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这种拜年十分讲究。
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
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