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想当年韩信,拜将台封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金戈铁马,横扫千军,与当年受胯下之辱的街头少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能够得到这一切正是因为在众人盲目相信项羽的时候他看清了局势,灵活变通,终于成就了刘汉的八百年天下!如果韩信是一个愚昧固守,一味“执着”的人,致死他也只能做一个项营里的小军官,我们又怎能惊叹于背水一战的奇迹,我们又怎能领略到十面埋伏的神话呢?而范增“亚父”,他就是执着有余,变通不足,他的智慧为他赢得了“智囊”的美称,却不能使他适时变通,后人尊重他的忠诚,但仍不免感到惋惜,凭他的聪明才智,范增完全可以在战争时代翻手成云,覆手化雨,然而他执着于项氏对他的情谊,明知道项羽不具备称王的才干,可范增依然为项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可他的结局呢?鸿门外,空叹:“竖子不足与谋”,彭城路,一付忠心化为冤魂!
同样的时代,同样身为才干。韩信是开国功臣,位尊齐王;范增却落得个被主猜疑,病死归路的下场。一成一败,都是与变通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善于变通的人才能的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汉初元年,楚汉两军在中原大地拉开了历时五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由于刘邦的知人善任,韩信的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了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韩信也因为功高盖世,先被刘邦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由齐王变成了楚王,韩信也算是衣锦还乡,韩信带着赫赫战功,衣锦还乡来到了楚国,他找到了当年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市井无赖,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封他中尉,以洗刷当年的耻辱。但是韩信不杀这个市井无赖,不等于刘邦不杀韩信。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永远是他的心头之痛、心腹之患,韩信功高盖世,活着对他就是危险,当韩信要求当假齐王时,刘邦心里便已经动了杀机,于是刘邦遇到了一个南巡的机会开始对韩信实施秘密逮捕。
韩信出身贫穷,但是胸怀大志。他等到了一个时机,就是秦末的乱世。他也等到了一个伯乐,就是萧何,在萧何的推荐下,他被刘邦重用,他和刘邦有一次谈话,对时势有出色的分析,这确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说明韩信曾经是布衣,最贫穷的时候,他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曾受过胯下之辱。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作为刘邦麾下的一代名将,韩信,公元前204年,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20万赵军。公元前202年,用十面埋伏的计策, 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马上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在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是刘邦此时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可是韩信在当齐王的时候,可以与刘邦、项羽鼎足而居,表现出对刘邦的忠贞不贰,没有谋反。
这些都是易中天教授对韩信的评论和资料 希望对你有多帮助
写作思路:可以将韩信英勇的事迹详细地,描述一下,比如白驹过隙,韩信已经是齐王,找来了当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流氓,给了此人一些赏赐。谢谢此人当初的胯下之辱让韩信变得更加坚强,韩信这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正文:
韩信西汉时期的“战神”,萧何曾用过这样一句话形容他:“凭他一人便可抵上千军万马。”这样的以为大将必然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一笔有着一丝淡黄色的事迹。
在韩信少年时,家道中落。所以韩信是常常有上顿没有下顿的,可是以为曾经是贵族所以身上时常带剑游荡,却不乞讨。但为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少年韩信做了把鱼竿来靠钓鱼为生。
一天,韩信遇上了当地屠夫的流氓儿子,那个人看到韩信便讥笑道:“哟,这不是我们的‘贵族’韩公子吗?”韩信当时便想从他身边绕过,但是那个流氓却不让,说道:“想过去,可以,从我的胯下过去便是了。”说罢摆开了双腿,示意韩信钻过去。
这时候韩信异常生气,用手握紧了身上的剑像随时都可能拔出来一般,随后那个人又说:“哟,来呀,用剑杀了我呀。”接着一脸挑衅地望着韩信,韩信在一番挣扎后,最后还是从别人胯下钻过去,引得旁人大笑不停。之后,从胯下过去的韩信听到了招兵打仗的消息便去打仗了。
白驹过隙,韩信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韩信,今时今地的他便是西汉的“战神”——齐王。在韩信成为天下人仰慕的齐王后,记起来当初的誓言,便找人到了山珍海味和千两黄金去报答常分饭给他的漂母,随后又叫人找来了当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流氓,给了他一些赏赐。
当那流氓来到韩信面前后,一边跪着一边磕头求饶。之间韩信见了那个流氓并没有出离愤怒,而是一脸微笑的扶起了那个流氓并对他说:“谢谢你当初的胯下之辱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为报答你,你去楚国当个小队长吧。”就这样,在那个流氓的一脸惊讶下,韩信微笑着离开了。
自古以来报恩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报恩的形式和方式有很多。而韩信这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及让他坚强的人报恩。所以在历史长河中记录的不仅是“战神”——韩信,还是懂得报恩的“齐王”——韩信,韩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扩展资料
韩信点兵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
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
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首先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1、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 淮阴侯列传》里韩信自己感慨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2、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3、”“国copy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如: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萧何: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英布: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司马迁: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道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冯衍:昔者韩信将兵,无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
汉高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的某一天,身经百战、所向无敌的西汉第一名将韩信,被丞相萧何与皇后吕雉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合谋诱捕,以谋反为由立斩于长乐宫置放编钟乐器的一间小屋子里。
当然,任何人都知道,杀掉这样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是在刘邦的默许之下进行的,尽管刘邦当时并不在长安。
临死之际,韩信大悔大叫:“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这话的意思是,当年他如果听取谋士蒯通的话,他可以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而不至于因为相信刘邦、与刘邦联手灭掉项羽后终遭刘邦杀掉。
话说当年秦末群雄并起之时,军事天才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后,一路过关斩将,高奏凯歌。奇渡黄河破魏、力擒夏说定代、背水之战灭赵、不战而胜降燕、挥师疾进扫齐、大败20万楚军,被刘邦封为齐王,兵多地广,俨然成为刘邦、项羽之外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就在这时,齐人蒯通来向他献计了。
具有战国纵横家之风、极具游说才能的蒯通为韩信分析形势,权衡利弊。他说:“当此之时,楚汉相争,相持不下。你现在举足轻重,助汉则汉胜,帮楚则楚赢。你最好两方都不要帮,而是拥兵自保,与楚汉三分天下。”蒯通版的“隆中对” 似乎并没有说动韩信,他似乎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和格外关心深怀感激,他说:“汉王对我太好了,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食给我吃,我怎么能够见利忘义背叛他呢?
蒯通见韩信不开窍,又分析说:“你以为汉王对你好,你们关系亲如兄弟,其实不然。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远有越王勾践与大夫文种的事例,近有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例子。他们当初都是生死之交,亲如兄弟,后来,勾践杀掉文种,常山王借汉王杀死成安君。所以,你相信汉王永远不会害你是错误的。俗话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你现在功劳天下无双,武略无人敢比,有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你现在太危险了。”
蒯通这一番劝告听起来说理充分、分析深刻、逻辑严密、事例有力,令韩信无法反驳,他只好说:“先生不要说了,我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的。“
过了几天,蒯通不见韩信动静,又来见韩信,作最后一次努力,再次进言。他告诉韩信,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不要犹豫,要抓住机遇,早做决断。但韩信实在不忍心背弃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对不起他,谢绝了蒯通之计。
这就是韩信临死时要后悔的事情。然而,假设当时韩信听了蒯通之计,拥兵自保,与楚汉三分天下,会成功吗?有论者认为,假设那样,韩信定会成功,历史将会改写。巴布以为,难,而且很难。
首先,从外部大环境看,当时之所以是楚汉相争相持,因为没有第三方势力,如果出现第三方,谁也很难保证另两方不临时联盟先共同对付灭掉一方。同时,当时韩信驻地周围,西边有张耳,南边有彭越,领重兵扼其要津,狼环虎视,韩信要拥兵自保,岂能轻易如意。仅管其战斗力指数堪称当时第一,但一人终究难敌多手。
其次,从内部条件看,韩信虽然兵多地广,但所收之兵多是新降,其忠诚度值得怀疑,所占之齐地,人民并不服他;再者,刘邦的心腹大将曹参、灌婴等俱在韩信军中带兵,韩信不反,他们当然服从,韩信一反,他们还能服从吗?还有,从刘邦两次能够顺利袭入戒备森严的韩信军营夺去兵权的事件看,韩信军中必有刘邦内应,如果刘邦要取韩信性命,想必也不会太难。
第三,从韩信自身素质看,他将兵有余而将将不足,懂军事而不懂政治。军事与政治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这种专业素质,作为一个战将足够了,但要作为统率方方面面的王者还远远不够。正如他自己在筑坛拜将时分析的那样,在秦末群雄中独挡一面、自成势力的西楚霸王项羽尚有诸多不及刘邦之处,他韩信岂是刘邦的对手。
因此,巴布以为,即使当初韩信听了蒯通之计,定然不能三分天下,只不过可能会延迟刘邦一统天下的时间,韩信败亡的悲剧仍然将无可避免。
韩信小时侯只知道读书和练武,梦想将来成为一名领兵打仗的将军,后来,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而韩信却不会挣钱,缺乏自立生活的本领,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经常到别人家去混饭吃,他衣衫不整,却背着一把宝剑,像个武士侠客似的,淮阴城里一伙少年看着他老不顺眼,就取笑他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穷不像穷,富不像富,还成天背着把宝剑,像个啥样子?你还是把那宝剑摘下来吧!”
韩信也不与他们计较,这伙少年见韩信老实,就欺负他,其中有一个屠夫的儿子,是个无赖,对韩信说:“你老背着宝剑,好像很厉害,而我看你是个胆小鬼,你敢跟我拼一拼吗?你要是敢,就拿宝剑来刺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说着,他就在大街上撑开双腿,韩信把他上下打量了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全都笑开了,韩信也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从此以后,大家就给韩信起了个外号,叫“钻裤裆的”.
其实,韩信是有能力杀掉那个无赖的,但是,如果杀了他,韩信就得抵命,至少也得判刑,那样,韩信的伟大理想就无法实现了,所以韩信不与这个无赖一般见识,钻就钻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奇特的人物与一般人的想法和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也是意志坚强者的素质之一.
所以,“跨下之辱”这个历史典故,常常是指:忍受眼前的屈辱,是为了将来成就伟大的事业.
我眼中的项羽 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 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没有政治家的肮脏手段和伎俩 没有小人的勾心斗角 活的自由 活出自我 当项羽乌江拔剑 叹无颜愧对江东父老 他已经成功了 是一个真正人的成功! 项羽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而刘邦不同,刘邦是一个小人。
有人说项羽太过儿女情长,我认为不对,项羽是真正重视自己感情的人,他一生只爱一个人—— 虞姬,直到死也没有负虞姬。再看刘邦,好色,在逃跑时三次将妻儿从车上踢下去。
刘邦能赢项羽其实是必然的,项羽仁义,而刘邦是小人,楚河汉界分出以后,刘邦出尔反尔,几次攻打项羽。项羽重义气,文武双全,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项羽,字子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他不愿读书,不学习击剑,更不愿学识字,只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这为他能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成了坚固的基础,项羽,一个悲剧的英雄。
有人说他是“妇人之仁”。他在鸿门不但没有杀了刘邦,反而招待其一起喝酒,在自己谋士的再三暗示下无动于衷,最终放走了刘邦。
以致后来被刘邦逼地无路可走。 但也有人说他是显示出了他的“君人之度”。
认为:他在自己的地方杀人,不武;而暗杀刘邦在自己的营中,属于谋杀,不是他的本性所为。显示出了他的“军人之度”。
这两种对项羽的说法,个有个的道理。 但我认为项羽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很重视感情的:他对士兵犹如自己的兄弟一样,哪个战士受伤了,他回送药送饮,问长问短,甚至会为死去的士兵流泪。
有人说这是他“妇人之仁”的特点,我却不大赞赏这种说法。不能把人的善良都绘声绘色地说成这个人是“妇人”。
当他血战沙场,溃败秦军,焚阿房宫的时候,他的“妇人之仁”还能找到吗?这又说明了什么?只有一个观点,就是项羽是上述两种性格的综合。 而他在别人眼中,除会拼、会杀、会哭、会被感动之外,还有什么?还有自信,成功的人都是有自信的。
失败只有一个,那就是放弃自信心。在那个年代,力量和谋略各占半壁江山,直到现在也如此,有时候谋略会大于力量,赤壁之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我眼中,项羽一直都是个英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在众人的心中,永远都是胜利的。 我对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其他有关项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
我认为作为一个军事家,项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时跟上马父项梁学习,不愿意读书和学剑术,而要学'万人敌'的作战本领。
他后来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为推翻秦朝的暴虐统治,出了很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以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违反了历史发展和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
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苏八州),竟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刚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终于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
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 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
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着虞姬和乌骓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说明了项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项羽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当然不可能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后只带着二十八个骑兵败退到和县境内时,他不认为是命运在作弄他,几次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证明并不是他不善于打仗,他还三次战胜追赶他的汉军,斩杀汉将,砍倒敌旗,好证他的部下突围。
既然认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项羽因此拒绝了乌江亭长请他东渡的建义议,饮恨而亡。"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些达官贵人纷纷东渡南逃,不敢抵抗入侵的金兵,乃心怀悲愤地写下这首小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项羽的成名曲一再被人们传唱,唱得热血男儿扼腕叹息,唱得邻家闺女心花怒放。
一个末路英雄,壮志未酬却已无力回天。这实在令人惋惜。
而这般情景下的一番儿女情长,也的确太招女孩子爱了。再加上他骁勇善战,力能扛鼎的本事,项羽简直就是偶像与实力兼具,侠骨与柔肠并存的英雄。
思绪飘飞,乌江之畔依稀得见碧血染红的苍皇大地,尽情聆听滚滚波涛依稀可闻那夜凄凉。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