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像一条欢快的小河,里面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浪花,有学古筝的浪花,有学画画的浪花,有做手工的浪花。。我最最拿手的特长就是打腰鼓了。
刚开始学的时候,我就连最最简单的背腰鼓都不会,还要让老师来系;首先拿鼓棒,老师给我摆正拿鼓棒的姿势,可我的手僵硬僵硬的好像不听使唤。
我在家时天天把作业早早的写完,背上腰鼓模仿老师的样子系好,按照老师的样子认真的练习起来,把动作做得、练得都尽量做标准,天天都这么练,还练得不错。
第二天看我打得熟练,老师说:“打得不错,你来做示范。”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心想以后要天天这样练,然后又自豪的上去,打得更起劲儿了。
我学会了舞动红绸子的打腰鼓。
给我启示的腰鼓一声“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的声音从操场传了过来,这声音从何而来,是我们的腰鼓精英队正在为庆祝国庆在练习呢!烈日炎炎下,精英队40位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排练。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练习,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一直滑到下巴,一滴又一滴。我们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身体一侧的腰鼓,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看,我们又开始打了!40位同学分成了两队,一队站前,一队站后。
听着打锣同学打镲的声音,所有的同学们嘴里发出了“啊”的一声,我们一直向前冲,绕着圈,最终回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敲打着,急速的敲打着,大起大落的敲打着。
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他是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同学们虽然是在烈日炎炎下敲打着腰鼓,汗水一滴又一滴的往下滴,可是我们依然精神抖擞的敲打着。我们俞捶愈烈!困倦和疼痛,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腰鼓教会了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应该努力取得胜利,在鼓声中我长大了。
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寂静的场景。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作品简介:
《安塞腰鼓》,这篇散文诗,以无比热烈、充满激情的语言,赞美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艺术之花——安塞腰鼓的气势“壮阔”、节奏“豪放”、情感“火烈”,赞颂了它的表演者——黄土高原上的新一代年轻人强健、旺盛、磅礴的生命之美和情操之美。
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其中《安塞腰鼓》入选七年级人教版下册17课。
前些日子,学校的女老师们首先打起了腰鼓。你看,她们的动作多么整齐,舞姿多么优美,打出来的声音多么清脆,似乎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是光和影的变幻,给人以浓烈的艺术享受,使人叹为观止。
最让我们高兴的一天来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腰鼓。那兴奋劲,真是别提了!你看那有点像个椭圆形的腰鼓,不大不小正合适。鼓面白里泛黄,是用牛皮做的。外面是鲜艳的红色,十分引人注目。还有那小小的鼓槌,黑黑的,一头粗一头细,特别是串上彩带,舞动起来可好看啦!
体育活动课上开始练习打腰鼓了!老师首先让我们学系腰鼓。这还不简单,可真正系起来就不一样了。系长了不行,系短了也不行,光系腰鼓带就系了好多次。接着要摆“丁字步”,动作要标准,一定要用力。然后东绕一圈,西绕一圈。还没开始拿鼓槌呢,就不知不觉把我头都给转晕了。这时,我忽然觉得,老师们那整齐漂亮的动作里肯定包含了许多的汗水,为了教我们打腰鼓她们肯定要付出不少的艰辛。
再拿鼓槌,感觉已经腰酸背痛的了。敲了一会儿,也不知怎么搞的,听老师敲起来感觉很简单,可是轮到我们敲出来,一点也不好听。没办法,只得先记节奏,再喊号子。就这样,才一节课的功夫,我似乎都快筋疲力尽了……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这话一点不假,要想打出动听悦耳、潇洒漂亮的腰鼓来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夫!
安塞腰鼓
荒草萋萋的山地,微风掠过寂静。
零碎的阳光挤出云雾,朦胧着灰蒙蒙的鼓,灰蒙蒙的人,灰蒙蒙的世界。
积云渐开,牛皮大鼓迸溅出耀眼的光芒。静坐在地上的后生们,陆陆续续站了起来。
忽然,鼓声响起。先是如厚重的洪钟,尔后像滚滚的春雷,继而似热血沸腾的心脏。身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精壮的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刷刷地舞起来。
每一个鼓点,都富有节奏;每一个鼓点,都铿锵有力;(向上向善作文)每一个鼓点,都响彻天地。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击鼓狂舞,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
顷刻间,满堂皆惊;
顷刻间,风声入耳;
顷刻间,指指点点声,被鼓声溶解,稀释,渐渐消失。
至此,后生们井然有序地舞着。侧身,头向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挥槌击鼓,流畅飘逸,有张有弛,粗犷豪放,刚劲激昂。
翻飞的流苏,扬起漫天的土;阵阵的疾风,吹散飞扬的尘;明媚的阳光,照耀茫茫荒地。一个个红白相间的身影,掀起在荒地上的狂飙!前进,后退,踢腿,转身,击打,跳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如入无人之境!
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后生们的吼声交织在一起,一切都不复存在。
于是,心在这鼓声中扩散,扩散,扩散……
舞动的荒野,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风卷浪花,浪花卷风,四处飞溅,灰蒙蒙的水汽笼罩着空气,大海,天地。风声不停,水声不息,浪声不止!
此刻,锣鼓快敲,唢呐紧吹,击鼓更激,茫茫白沙弥漫整个荒野,大江般汹涌,大河般咆哮,大海般壮阔。人,鼓,声,混合,交融,凝聚!阳光射在荒野上,闪出耀眼的光芒!
风再一次吹过夹杂着尘土的寂静,还有那遗落了尘土的心灵。
说起元宵节,每年都有很多活动,我只看过,没参加过。今年不同了,我有幸参加了社区里的元宵节腰鼓表演,别提有多兴奋了!为了表现得好一些,我训练得很卖力。
正月十五那天到了,早上五点钟我就起床了。我特别紧张,生怕演砸了。
吃过早饭,我就到村委会集合去了。一到那儿我便被三个女生给围了起来,吵着闹着非要给我化妆,我想反抗,可无奈她们人多,我只好任由她们处置。化就化吧!她们这个抹一抹,那个搽一搽,一会儿我就成了大花脸。她们走后,我又偷偷地把妆给卸了。不幸的是,到了表演地点,我又遇上了她们。她们看我的妆没有了,生气地把我扯过来又给我化了妆。唉,真是没有办法!
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的心情忐忑不安,眼看就要到点了,生怕打错鼓点,我一遍遍地在树旁练习。我想这样时间能过得更快一点吧。起码心里觉得快一点。
八点半到了,闹元宵活动也正式开始了,我们村委会排在了所有表演队伍中的最前面。我们听着鼓点,踏着整齐的步子,走在整齐的队伍中,打起了响亮的腰鼓。由于过度紧张,我的嘴中竟不由自主地说起了练习时的鼓点。
我吊着的心刚要落下,可这时我看见了我的同学,这让我绷着的心更加紧张了,我的脸顿时红透了,我生怕打得不好在同学面前出丑。由于鼓点打得很熟练,我的表演越来越从容,心情也慢慢放松了下来。马路上人山人海,我们方阵虽然排在第一位,可我们四十分钟才走了几十米,时间真长,人可真多呀!
漫长的一上午终于结束了,今年的闹元宵活动也就结束了。这次活动使我胆子变大了,敢参加这种公共活动了。今年我积累了经验,来年我一定要打得更好!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的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
一、《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二、《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
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
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
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
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仅仅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 追问: 我要的不是赏。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