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传说典故,无论气宇轩昂的兵马俑、波澜依旧得隋朝大运河,还是孟江女的凄婉悲恸哭声,萦绕在耳边的纤夫的号子,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文化体现在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1.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关系,宗族血统,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以亲情、血缘为纽带,延伸到社会,讲究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自古以来不断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断地修筑长城,闭关自守。受此影响,中国文化也演变成了保守的陆地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从清朝的戊戌变法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每一次打开国门,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文化不断地同化着外来文化,却从来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与正统文化相对立的是,开放式的中国民间文化却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外来文化。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店、西方哲学思潮等等西方文化,无不是借着中国民间文化的东风吹遍了中国的村村落落。
美国的主流文化源于欧洲,是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美国对于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相信上帝。基督教讲究博爱,无论什么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世博会是全球文化交流的盛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正在向我们招手。它将为世界各国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将帮助中国加强与世界的交流,近距离与世界文化对话。
早在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第一个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1851年英
国伦敦首届博览会上,就有中国丝绸、茶叶在世博会上的首次亮相。1915年,茅台酒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被授予荣誉勋章金奖。在天地苍穹之间,人类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人类的文明发展,是一个交融、互推的过程,而世博会是测试这种交流的重要载体与方式。交流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增强了人类面对世界的信心和力量。
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幅巨大的地图展现出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的商队就经常带着贵重的丝绸由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时候,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当年郑和就是通过这条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丝绸之路再现了古代中国礼仪之邦的盛世气象,开幕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毫无疑问,“中国元素”通过奥运已经征服世界,世界通过开幕式“中国元素”更加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地球村中的位置,更温情地对待历史,更有信心地面向未来。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国”的观念。在我们先人的眼中,中国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华,我们的历史是一部“浪花淘尽英雄”的王朝更替史,历史的和现实的危机,是一个个王朝的危机。央视二套播出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诞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从容自信的存照。我们应该通过梳理五百年世界现代历史的坐标,寻看坐标中的大国并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进而审慎地面对世界和自我,或许前车之鉴则是最宝贵的财富。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
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2.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中西方文化差异二三事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
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
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
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
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
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
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
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
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
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
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
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
“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
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运儿),love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落叶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何为文化?从其广度和深度来说,按我的理解,就是深入现象表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可以被共享,可以共存。
我曾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的沉淀,时间的沉淀造就了文化的丰富性。
初中毕业后我踏上去往香港的旅程,这那里,繁华灯光背后小巷中的坚守,人们卸下一天疲倦,在街边小吃店外真实热闹的谈天,百年老店拥有的是不变的味道。油腻的路面反射着店中微黄的灯光,香港的霓虹灯渐渐褪去,不褪的是这一份人情与文化的坚守。
难以想象,1840年之前的香港还是一个小渔村,英国的殖民统治为香港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城市奠基。作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中西文化完美地融合:一边是金碧辉煌的福堂道观香火鼎盛、烟雾缭绕,另一边是十字架下天主教堂里稚嫩的童声正用纯正的粤语高歌对上帝的赞美。
建筑的西方化,信仰的多样化,文化融合后的产物,让文化犹如不同成分的黑巧克力相互融化,苦涩中带着惊喜。 时间的履带上分布着熠熠闪光的节点,匆匆走过,留下一路的车辙。
履带不仅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还将历史的种种携带至今。华夏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不一样的文化。
北至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剽悍好斗的一面,凭借着自然条件,他们以游牧为生;西至维吾尔族、回族、藏族等,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好客的性格,他们居住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不必放眼世界,在中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存着个富特色的文化。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中国就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
古典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将旅游业建立在文化的共享上,着实为一个可行正确之举,但被赋予了新时代重任的我们在这样的契机下光要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文化的共存,还要拒绝文化的泡沫,拒绝商业化的文化,体会真实传统的文化才算真正的文化融合。 上下五千年的分分合合,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到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这个大熔炉将五十六个名族融合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有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追求。
文化需要发展,需要在碰撞中得以更好的深度与广度的拓展。文化相遇,文化共存。
With the strong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wetern cultures, some western customs have also been brought into China. More and more western customs like holidays or behaviors have been well accepted by Chinese and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are becoming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s as well.
It is a good phenomenon that China are melting into worldwide culture in many areas, which can be good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veloping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 Besides, letting more people to know about China is also a good way to break theories like China threat.
However, it is also need to be noted, especially for those young Chinese to well reserve good Chinese traditions, but not to indulge in western fashion trends only.
儿时听爷爷说过:“中有餐饮文化,西有浪漫文化。”
因为那时年纪小,不懂其韵味。现在略懂了一些,却觉得把西洋文化说成浪漫文化,倒不如把西洋文化说成酒文化更准确一些。
西方人对酒的讲究如同中国人对饮食的讲究,切勿小而化之。伏特加、白兰地、威士忌、金酒等,各有各的特色,自有自的喝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人喝的威士忌,而最精到的则是大名鼎鼎的英格兰人,他们喝威士忌可谓精中极精,奇中绝奇。精,指的是精到。
奇,指的是喝法与文化。精到,首先便是酒的储存。
提到西方酒的储存,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粗头尾细的胖胖的大木桶。的确,欧洲人储存酒的大木桶堪称世界酒文化一绝,选材也极为奇特,木材要用十年以上的橡树的树干,据说这种木材可以减少酒的蒸发。
尽管这般绞尽脑汁,可事实仍不令人乐观,威士忌酒在木桶里储存期间,第一年便有4%的酒被蒸发了,此后每年还有1%的蒸发量,一桶储存了12年的威士忌,会有约1/5的储量被蒸发,等于白白地扔掉了几十瓶的佳酿。一桶百年威土忌几乎能蒸发掉1/3的储量。
威士忌就靠着木桶内酒的蒸发量来证明自己的品质,这也不能不说是一奇妙之处吧! 不过也正因为蒸发损失大,使得本来就好酒成性的英格兰人更是痛心疾首,但为了尝到百年凝香,再幽默的英国人也只能无奈地戏称这1/3的储量被天使享用了,算是特别奉献给上天的贡品。 要想知道威士忌的风味如何,则需等待十几年后才能确定。
以同样方法酿造的威士忌,有些演变为上乘佳酿,有些则完全不是滋味。而这其中的妙处至今连酿酒商和化学家也得不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因此又为威士忌增添了一抹奇妙的色彩。
威士忌精到之二则在于英国人喝威士忌的方法。威士忌的酿造过程是将麦芽用火烘烤继而发酵而成,在口感上的特点是浓烈的烟熏味和强烈的酒精味,喝得多了容易上火。
所以英国人在饮用这种酒时,都要在酒中加冰块,一边晃动一边喝,百合形的酒杯晃起来很雅致。晃动是为了促使冰块融化,同时也为了荡出一种情趣,而百合形的酒杯则是为了让酒香凝聚起来。
冰块在悠悠晃动中撞击杯壁发出非常清脆动听的声响,英国人的浪漫也就存在于回响着威士忌交响乐的酒吧中了。 相比之下,中国人喝酒不注重英国人那种英俊潇洒的绅士风度,也不在乎英国人那种喝韵味的感觉。
中国有句俗话,曰:“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人喝的是感情。
其实中国人并非都是肚量大者,对酒也并非都有十分深厚的感情。欧洲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会有“中国碗酒”,那种酒压根儿不用酒杯,而是用碗来喝的。
当然,他们更不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铜制酒具,重不可举(达万斤之重),大不可环抱,要喝这里面的酒只有像牛饮水一样趴下身埋下头才可以喝到。“牛饮”一词就引自这种壮观场面。
对中国人来说,酒的功用更多地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充当着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酒桌上之所以会出现“牛饮”这种壮观场面,其实只为“感情”二字。
中国人碰杯,为“感情”干杯,中国人醉酒,为“感情”而“墙走我不走”。中国人在酒桌上为“感情”而喝酒的那种壮观场面是欧洲人怎么也理解不透的。
欧洲的酒文化与中国人一比较,就显得纯洁一些,喝酒的动机也显得纯粹得多。不论在任何时候,他们喝酒都是忘情的、自我的、个人主义的。
他们喝酒从不去理会别人的情绪,为自己“干杯”,为自己而醉。这是中国人望而不及的。
奇,便奇在千奇百怪的威士忌酒名,这是英格兰威士忌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伦敦一家规模宏大的城堡酒店,以提供八百多种不同风味的威士忌闻名于世,其中一些威士忌的名字十分奇特,如“王室御林军”“荒野里的茂密山丘”“原野的小路”“母猪的鼻子”“护照与通行证”……数不胜数。
中国人起的酒名和欧洲酒名是大不一样的,国人讲究“福顺”。如“金六福”“五粮液”“古井贡”……太多太多了。
中国人讲究“吉利”,“又福又顺”讲究的就是“吉利”,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酒名起得非常吉利已成了一种民俗,也不逊色于西方吧! 这么说吧,欧洲人注重韵味,中国人注重吉利,各有千秋吧! 关于威士忌的文化故事,还有几个小插曲,品一下,颇有趣味。 人算不如天算,故事发生在1941年圣诞节前夕,一艘名为“政治家号”的远洋巨轮,因海上风暴在大西洋上撞到了暗礁,闻讯而来的附近小岛居民,干脆利索地将船上的26万多瓶威士忌席卷一空,并称其为“海风的圣诞礼物”。
据说至今为止,小岛上的人们仍在兴高采烈地享受着那些陈年佳酿。 香浓的威士忌少不了历史悠久的“闻酒鼻子”。
他们以鼻子辨别酒的质量好坏为英格兰一奇。这群专业闻客平日并不饮酒,以保持高度的职业灵敏嗅觉,他们的宝贝鼻子是至关重要的饭碗保证。
《话说威士忌》一书的作者迈肯基先生有句名言:“爱情绝对不是令地球旋转的动力,唯有威土忌才能促使这个世界旋转如飞。”足以证明西方文化是酒文化而并非浪漫文化了。
中国关于酒的故事倒也不亚于西方,如“诗仙”李白同样好酒,使得兰陵美酒名传中华,武松景阳冈上以酒壮胆斗猛虎的故事同样家喻。
The News Report has always been my favorite TV program. Almost everyday I turn on the TV at 6:30 p.m. and wait for the news program. This has become a part of my life. The News Report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 to the latest foot-ball gam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 is its fast pace. Because of this fast pace, news programs can contain much information in a short time. In my opinion, the News Report is more than a TV program. It is a way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is program, people can know and understand world affairs. The world thus becomes smaller and smaller. I especially appreciate this benefit of watching the news.How something changed me I don't konw when and how the life changed me to be the one who is typing in this article. But I know I am changing gradually. From the biological aspect, I am changing in seconds. My skin will become old and then die, my blood cells need to be replaced by new ones. There are millons of biochemical reations happening in my body every seconds. Yeah, that's true. Compared with the girl wose owned the name' HH', the currently HH is more beautiful. In these years, I became to have confidence in my apprence. At least, I am not so ugly as I usually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I cam to know what is a society. In a society, you cannot live alone. You must communicate with others.When you do everything, you need to meet with some pleple. Yes, I need to face the world. Never to escape from the true world and the relationships in the true world. I was afraid of meeting with strangers even till now. But the enviroment pushs me to change myslef.I am always an emotional one. Maybe, more rational thinking should be conducted before I make any dicision. Er, I need to learn about this. Some bad things happened on me when I grew to be the current one.:( I lost my former interest in reading, maybe because of other media such as movie, TV and internet. I cannot focus on studying as before. There are many other things I will consider. I am always on my way to find out who I am and who I want to be. Till now, there is still no answer. Maybe the real answer will not be found till the last moment. But at least, I own my experience today and more in future. I don't know what I want to be so I need to know more and try more before I get to the right place。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