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开题报告就是确定了课题研究方向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厨房人性化设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围绕中小型住宅的厨房人性化设计展开,从设计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其他相关理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中小套型住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希望找出更适合中小型住宅厨房人性化设计的方法,使厨房功能完善合理、使用方便、操作省力、环境整洁,为方便、快速实现家庭饮食的制作及供给、并尽可能为减轻劳动强度而创造舒适的条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住宅对于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需求,在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并分析今后厨房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研究的意义:在当前厨房设计建设提倡节地、节能、经济等背景下,那么就要尽可能的实现厨房小面积大作为,提高舒适度,满足现代人舒适的需求。厨房是住宅中面积最小、功能最繁杂的空间。厨房设计是检测住宅质量、主人品味情趣的关键场所。设计应从多方面考虑,做到设计的精细化、人性化、节能化,达到居住环境的更加舒适。厨房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就要最大可能的保证住厨房空间的舒适度,充分体现人性化。厨房是住宅中水资源和其它能源消耗的主要场所。水资源浪费、热损耗大、油烟污染等问题,告诉我们节能环保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厨卫的节能、环保设计,达到高效、合理、节约利用能源,有效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住宅整体健康性和舒适性。本文以中小户型的厨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厨卫空间的位置、空间布局、照明、通风、排水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探讨增加居室舒适度、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手法,以达到合理完善的目的。
二、国内外厨房的现状与水平
国内厨房设计的现状与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城市中住宅以福利分配为主,强调控制成本和便于大量建造,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厨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带来了限制。如厨房面积过小,位置不合理,平面尺寸不合理,功能欠缺,厨房物理环境差、设备简陋等问题频繁且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虽然厨房由简到繁己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通过调查目前国内厨房空间环境及其设备设施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①功能不完善。受面积、尺度等方面的影响,厨房只能满足一些最基本的烹饪需要,解决洗、切、炒、部分储存等最为基本的需求。
②厨房类型、尺寸比较多。调研时发现有些厨房套型比较复杂,如呈不规则的梯形状,这样很不利于厨房设备和家具的系列化、配套化产品的安装,许多地方要通过补板的形式进行完善。
③厨房环境、环保问题比较严重。在厨房问题调查归纳表中可以看出在已经装修过的家庭中,厨房的温室环境问题较大。厨房里面的空气质量,声、光、热环境,感官环境及垃圾处理需要进行改进。
从2008年3月1日起,建设部行业标准《住宅厨房家具及厨房设备模数系列》开始启用。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卫委员会编制完成,和《住宅整体厨房》相配套。这几个标准的颁布,意味着我国住宅厨房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的厨房设计正在往标准化、工业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国外厨房设计的现状与水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韩国等的住宅里的厨卫设计已经系统化,到八十年代己趋于成熟。这些国家的住宅户型设计、厨卫设计都从总体布局考虑,厨卫方面的设计研究相当细致。对于通用设计而言,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教授 Ronald L.mace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提出人性化设计的概念。而我国目前厨房设计仍是以一个满足基本要求为标准,虽然有一些关于人性化的元素设计存在,但还不够系统化。人性化的厨卫设计对人们更具吸引力或更具竞争力。开发商们也纷纷将此作为产品及服务拓展市场上的捷径。所以,应该说,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对于我国的应用前景很大。
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套厨房设备,到20世纪80年代己趋于完善,并向多样化、高档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技术含量高、信息化程度高的设备开始大量出现并改变着厨房面貌。
目前国外厨房研究现状表现在:
①经过欧洲和美国经研究确认:厨房附带餐厅形式的厨房面积以10㎡:为下限,英国的厨房为11一12㎡,美国、法国为9一12㎡。
②根据“三角形原则”来确定作业流程和设备配置形式,把炉灶、洗涤台、冰箱当作厨房作业的三个操作中心,用三角形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配置时使三边距离总和在3.6m一6.9㎡之间为。
③目前国外住宅厨房、餐室具有多功能性,使用上提高效率。除了基本功能以外,还可兼有接待客人、照顾儿童、接电话、看电视、读书、写字等多种功能。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思路:本文以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为基础,在将厨房空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研究适合厨房空间的面积、设备、物理环境、储存等具体的空间要素分析,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从“人性化”理念出发,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不同条件和对于厨房设备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研究方法:
1、文献参考(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分析)
广泛查阅各类书籍,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源。通过国内外研究的资料探究,以室内设计的设计理念和厨房人性化设计案例为基础资料,构建研究内容的理论平台,为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网络信息研究(网络资料研究分析)
在论文的写作期间,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进入各种论坛网站和资料库,进行网络资料研究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尽可能收集厨房人性化设计方面的资料,了解不同空间的需求。同时通过网络、图书资料、请教资深老者、向导师请教等方法收集关于厨房人性化设计方面资料。综合整理、系统分析、归纳总结确定主题。
根据自己的一些见解、以中小户型厨房空间为切入点,阐述自己的见解及观点。编写提纲及基本内容,请老师审阅,提出修改。
撰写论文、按照要求整理、请老师评审、修改调整。
四、基本观点与主要内容
通过对中小户型厨房空间的实地调研,参考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目前中小户型厨房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整理、分析,总结出优化中小户型厨房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对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优化厨房的功能特点和平面布局方面
2.优化厨房的环境质量方面
3.节能和环保方面
4.装修和装饰方面
5.可持续性方面
6.通用设计方面
五、研究进度计划与完成时间
20xx年10月提交创作开题报告。
20xx年11月开始构思设计的方向,整理资料,开始定位。
20xx年12月完成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
20xx年3月对完成论文写作、定稿。
20xx年6月准备毕业作品展、答辩、毕业。
六、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聂兰生、邹颖、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
2.张雪松.《浅谈厨房的合计与布置》 出版社:黑龙江科技信息 出版日期:2009
3.张世礼.《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 出版社:中国室内 第三期 出版日期:2001
4.刘剑春.《传统中式厨房厨房三角空间探讨》 出版社:四川建筑 出版日期:2010
5.莫游.《图解厨房家具设计与制作手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6.李乐山.《设计调查》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建筑 出版日期:2007
7.陈易、陈申源.《环境空间设计》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8.李宪锋、唐军.《厨房与餐厅》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9.苗国青、朱敏芳.《室内设计理论及应用》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10.孙德林.《现代厨房设计的人性化体现》 出版社:家具与室内装饰 出版日期:2004
11.张峰.《现代住宅的厨房室内设计》 出版社:装饰装修 出版日期:2002
12.吴寒、王沈策.《现代整体厨房人性化设计思考》 出版社:环境艺术 出版日期:2002
13.张绮曼,郑曙肠.《室内设计资料集》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
14.徐恒醇.《设计美学》 出版社:清华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1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
16.齐伟民.《室内设计发展史》 出版社:安徽科技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17.梁坚.《浅谈住宅厨房室内设计》 出版社:家居时尚 出版日期:2005
18.HOMEIDEA.《厨房设计》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19.[美]玛丽·乔治.皮特森.《厨卫空间人性化设计完全手册》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
20.[美]丽萨·斯科尔妮科.《合理的储藏—家居必备品的整理存放》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旧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城市,由原来“单位制”解体所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一些政府职能逐步还给社会,由社区来承担,社区的职能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作为城市社区管理核心部分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已经成为衡量社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标准,成为关系到社区管理效率提升与否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时期的努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年来,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城市社区文化似乎并不总是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社区中缺乏交流、没有温情,人们的生活被一扇扇“防盗门”所隔离。一些不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开始泛滥(如“赌博”),致使广大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而有同等程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在观念认识的偏差、政策法规的缺失、社区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等的影响,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专职队伍薄弱,在资金投入及设施建设、居民参与程度、社区教育功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作者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从社区和社区文化的的内涵进行分析,剖析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求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即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文化建设法规体系;加大政府对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整合与利用共建单位文化资源,探索城市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增强现代城市社区居民社区意识,激励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培养社区职业文化工作者和培育社区文化中介组织。
一、国内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概述
1887年,费迪南滕尼斯在他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开创了社会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社区共同体这一人类组织的先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对社区文化的研究开始萌芽。美国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学派,它对社区的研究是基于生态学的分析。芝加哥学派于20世纪20一30年代创立了区位理论,强调社区在城市环境中独特的空间格局,尤其强调社区内各要素相互关联所形成的系统优势功能的发展。40一50年代后兴起的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更是在社区要素特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把文化和价值作为人文区位理论的核心才能合理地解释社区结构和发展的特点,该理论把每个城市社区都看作是一个文化系统,强调诸如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文化变相对于社区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便开始了本土化的社区研究,他受到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继吴文藻先生之后,我国又涌现了一批社区理论研究者,如吴锦超、费孝通、林耀华等。其中的代表人物费孝通,提出了“社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这一核心观点。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国社区文化研究的理论架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国内城市社区文化研究的真正完备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 9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服务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区研究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研究。如高占祥的《论社区文化》,北京西城区文化文物局编写的《社区文化研究》,上海市社联徐中振、卢汉龙等主编的《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报告》(1996年),吴德隆、谷迎春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1996年),徐中振、孙慧民的《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上海静安寺街道、南京东路街道等研究报告》(2000年)等,都是以现实中的城市社区文化的实践为前提,描述了我们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社区文化的研究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并以此指导以后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到了21世纪后,随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不少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论著。马仲良、于燕燕在《社区文化与教育》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措施与工作方法,其中建立的社区文化工作综合
评价体系对于社区文化工作的评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李会欣、刘庆龙在《中国城市社区》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情况,并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强调多层次的社区文化体系与多形态的社区文化体系。孟固在《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一书中,对中外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强调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叶南客在《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中,对中外社区进行了比较,重点论述了中外社区文化的变革创新,并指出了我国社区文化的发展取向和方略。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社区文化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突显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江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这是我党首次把社区文化作为各种特色文化之首,向社会郑重推出。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主席在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由此可见,文化越来越为国家和人民所重视,而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严格的说,我国的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单薄,而且由于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一般情况下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总是落后于当前的或当地的社区文化发展现实。同时发达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实践具有可借鉴性,因此急需对处于社会转型期不断深入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实践进行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一方面,及时对本地域的社区建设进行剖析,寻找问题症结,另一方面通过对特定时期本地域的社区文化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理论,努力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理论意义:
第一,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载体和依托,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科普教育,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从而有效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和谐的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谐的社区文化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激发力和感召力,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平衡的社会,社区发展,社区文化繁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诸方面的综合发展,社区文化通过社区教育、娱乐等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个人素质,还可以通过社区参与,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社区文化建设可丰富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生活品味。随着社区建设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社区建设的功能也在逐步改变,社区不再只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活动和娱乐的重要载体。社区文化的功能也更加重要和不可或缺,它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情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意义: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西安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睿智的西安人民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
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反哺与推动作用,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中都高举文化大旗,重视培育城市社区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等方面创出名牌,增强城市文化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掘文化建设在西安社会新发展中的动力功能。
西安的文化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创新性和可参与性,把创新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并确保所有的西安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城市文化中,显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会在其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概述
1887年,费迪南滕尼斯在他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开创了社会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社区共同体这一人类组织的先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对社区文化的研究开始萌芽。美国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学派,它对社区的研究是基于生态学的分析。芝加哥学派于20世纪20一30年代创立了区位理论,强调社区在城市环境中独特的空间格局,尤其强调社区内各要素相互关联所形成的系统优势功能的发展。40一50年代后兴起的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更是在社区要素特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把文化和价值作为人文区位理论的核心才能合理地解释社区结构和发展的特点,该理论把每个城市社区都看作是一个文化系统,强调诸如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文化变相对于社区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便开始了本土化的社区研究,他受到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继吴文藻先生之后,我国又涌现了一批社区理论研究者,如吴锦超、费孝通、林耀华等。其中的代表人物费孝通,提出了“社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这一核心观点。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国社区文化研究的理论架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国内城市社区文化研究的真正完备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 9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服务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区研究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研究。如高占祥的《论社区文化》,北京西城区文化文物局编写的《社区文化研究》,上海市社联徐中振、卢汉龙等主编的《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报告》(1996年),吴德隆、谷迎春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1996年),徐中振、孙慧民的《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上海静安寺街道、南京东路街道等研究报告》(2000年)等,都是以现实中的城市社区文化的实践为前提,描述了我们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社区文化的研究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并以此指导以后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到了21世纪后,随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不少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论著。马仲良、于燕燕在《社区文化与教育》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措施与工作方法,其中建立的社区文化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对于社区文化工作的评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李会欣、刘庆龙在《中国城市社区》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情况,并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强调多层次的社区文化体系与多形态的社区文化体系。孟固在《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一书中,对中外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强调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叶南客在《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中,对中外社区进行了比较,重点论述了中外社区文化的变革创新,并指出了我国社区文化的发展取向和方略。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社区文化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突显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江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这是我党首次把社区文化作为各种特色文化之首,向社会郑重推出。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主席在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由此可见,文化越来越为国家和人民所重视,而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严格的说,我国的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单薄,而且由于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一般情况下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总是落后于当前的或当地的社区文化发展现实。同时发达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实践具有可借鉴性,因此急需对处于社会转型期不断深入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实践进行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一方面,及时对本地域的社区建设进行剖析,寻找问题症结,另一方面通过对特定时期本地域的社区文化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理论,努力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理论意义:
第一,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载体和依托,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科普教育,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从而有效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和谐的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谐的社区文化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激发力和感召力,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平衡的社会,社区发展,社区文化繁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诸方面的综合发展,社区文化通过社区教育、娱乐等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个人素质,还可以通过社区参与,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社区文化建设可丰富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味。随着社区建设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社区建设的功能也在逐步改变,社区不再只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活动和娱乐的重要载体。社区文化的功能也更加重要和不可或缺,它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情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意义: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西安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睿智的西安人民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反哺与推动作用,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中都高举文化大旗,重视培育城市社区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等方面创出名牌,增强城市文化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掘文化建设在西安社会新发展中的动力功能。
西安的文化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创新性和可参与性,把创新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并确保所有的西安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城市文化中,显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会在其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论文框架
一、研究城市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二、社区、社区文化的内涵
1.概述
2.特征
三、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1.现状(以湖州市社区文化建设为例)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发展社区文化的措施
五、结束语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