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的一个总体规划和设计,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理科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论文(设计)题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迁;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耕地资源流失过速、城市水资源稀缺程度加剧、能源供需平衡压力日益增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明显等,成为制约区域城市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响应机理研究成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化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研究;②城市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③城市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上述研究多从时间轴上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且呈现多角度展开,多方法并用的.特点,而从空间区域的角度对二者关系的空间分异的研究则较少。
城市化是一种强烈的地表人类活动过程,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之间相互耦合相互制约,城市化对资源及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剧烈影响,而这种影响反过来又可能对城市化进程形成约束,本文拟运用空间统计分析、GIS技术与SPSS,研究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期为规范区域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提供有效参考。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
(1)对国内外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响应机理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与回顾;
(2)依据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分别构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2009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价;
(3)综合运用空间统计分析、GIS技术、K-Means聚类分析,研究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与空间关联模式,进行空间类型划分。
主要创新点:
(1)依据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构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2)综合运用数学模型、空间统计分析、GIS技术,研究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与空间关联模式,进行空间类型划分,为规范区域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提供有效参考。
总体安排和计划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时间):
20XX年12月6日:完成开题工作,提交论文大纲;
20XX年3月4日:提交论文初稿;
20XX年4月26日:定稿、打印;
20XX年5月5日~5月15日:论文答辩。
准备情况(查阅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实验仪器设备准备情况等):
参考文献:
[1] 韩本毅.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展望[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1-5.
[2] 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63-70.
[3]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
[4] 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 .干旱区地理,2006,29(6):1-8.
[5]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25(4):408-414.
[6] 刘耀彬,陈斐,李仁东.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
[7] 卢斌.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0.
[8] 马继红,王灵芝,刘惠清.珲春市域城市化与生态效益的空间分异[J].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8,1(2):4-9.
[9] 张燕,徐建华,曾刚,等.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效应的空间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 (8):1328-1334.
[10]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11]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19(4):9-12.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