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医学生社会实践报告1500范文
应学校团委的号召,我于20XX年7月26日至8月15日在家乡参加了为期二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形式为跟师学习,在四川省仁寿县清水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见习。
我的老师是计生站的站长,马上就要退休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西医皆懂。在他的建议下,我先用大约一周的时间对药物进行了解,主要是对中药的认识。我先是认识药房里每一味中药的外貌,再是口尝大部分药物,对其药性药味进行一定的了解。在认识药物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多数药物都是炮制过的,大多都是切片,很少有整个植被都做药用的,所以很多药物在切片上很相似。比如生地和玄参,但是在药味上却有不同,两者都是甘苦之品,玄参苦味更重,略有咸味,而生地则是甘味更重。再比如荆芥与薄荷、前胡与柴胡等等。
第二,实际尝出来的结果同中药书上介绍的药性药味存在着差异。咸味便不容易尝出来,比如青黛、玄参等。而藿香切片后的气味没有它生长在土地里的气味强烈了。
第三,由于地方差异,在XX学的中药理论回来跟XX的实地药材相比较,略有不同。在实习的药房里甚至有些药材中药课时都没有提及到。比如川明参、蚕沙、甘松、金精、银精等。丁香有公母之分,槟榔亦有马槟榔、花槟榔之别。有些书上讲到的药物,在药房里也没有见到。毕竟中药的种类成千上万,还有地区差异。
第四,老师开方时常会用一些药物的别称。比如前仁是指车前子;茯毛是指大腹皮,即槟榔的外壳等等。因地因人制宜。
在认识中药之余,我还对西药进行了初步的了解。由于西药药理是在大三上学期才开始学习,这次了解只是为了在脑海里有个基本的印象,不做更高要求。
随后的十多天便是在老师身旁看老师给病人诊疗了,这才是实习的重点。因为是在计生站,所以来看病的妇科儿科居多,当然外感之类的病人也到此处。因为老师在当地名声很不错,来看病的人总是很多,老师几乎没有单独给我讲解的时间。所以我只有自己记录整理消化,将望闻问切的结果记在笔记本上,再看老师开的处方,不管开的是中药还是西药都记录下来,利用晚上在家的时间整理消化。当然,重点在中药方子上,西药只做了解。在此也将我的看法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第一次临床见习,不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劣的,只能将很多东西暂时寄存于心,不敢先给它下个错误的定义,等到以后有答案了,是好的那它就成了经验,是坏的那它也是个教训。就比如老师的方子,我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方子里都有地榆,中药书上说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下焦血热出血,被称为水火烫伤的要药。为什么每个方中都有少许地榆呢?后来老师跟我说,他用地榆作佐制药,因为用了许多苦寒之品,患者服后容易坏肚子,地榆具有收敛的作用,用少许在方中防止苦寒太过。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用法,不能说这不是收获啊!每位医生在遣方用药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的这位老师还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在这儿就不一一举例了。第一次体会到临床与理论的不同之处,相比之下临床还更有诱惑力,不那么死板,便显得更加可爱了。只是这又在我的学习路程上多加了一道关卡,要灵活运用、妥善治疗还真得下苦功夫啊!
第二,是关于病人的思考。在见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病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孕妇、甚至还有襁褓中的婴儿。他们中有稍微有钱的老板,还有中等水平的农民,甚至还有穷到衣衫褴褛无人抚养的孤寡老人。每个人对待疾病的看法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人们对疾病预防这一层面认识加深了,对自己的健康的关心程度也提高了,这是我们社会的进步。但是还有好大一部分人群,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生病了也拖着,不到万不得已不来求医的。因为我在乡镇上见习,这样的患者应该比城镇里的多见。虽然现在有医保了,但是那样的保障却的确还没有到达每一个公民的手中,尤其是那些看不起病的贫苦人民。这就不光是作为医生该思考的了。
第三,是以一个“西医文盲”的角度谈的一些有关西药的见解。在见习期间,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感冒来就诊的。老师的第一句话似乎永远都是“能吃青霉素吗?”如果能吃,药单的第一个药便是阿莫西林。我知道我是个初学者,不应该对一些事情或者事物产生偏见,但是为何我总是越看那个“阿莫西林”就越觉得厌烦呢?一般人都知道阿莫西林是消炎药,是抗生素类药物,常用或者用量较大都会有很多副作用。但是你听西医怎么说“不先把炎症消下去,病又怎么好呢?”我并不是讨厌西医,该消炎的时候当然是你的阿莫西林来得快,但是心里总是有些疑问,是否能够既治好病又不要留下太多副作用的天然疗法呢?就像我们对待大自然一样,是否治病也该整一“可持续发展”出来呢?这些疑问就让它留在心里吧,我想老师也不一定会解答。
第四,是浅谈对于医生治病的问题。一次跟一位退休的老伯谈及到了这个问题,以往那样神圣向往的医生这个职业的光环突然暗淡了许多,有对社会的.无可奈何,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无可奈何。老伯说,比如有两类医生,一类只是治标,短暂的疗效很好,抗生素药品几乎是来者必用,也不考虑患者以后的事情。一类医生是标本兼治的,但是治标的效果却是要慢一些,就像中医平调人的阴阳。可是往往患者多的却是前者,口碑好的也是前者。心里想想,有些辛酸。又想到自己以后,会不会也转变成前者了呢?因为生活的压力。好害怕,害怕变成那样,害怕自己的意志还没有磨炼得足够坚定,一旦被推进了社会这个大染缸,便变得不知所措起来。
都说做医生辛苦,我想辛苦的并非是学习那些医学知识,只要是自己真心热爱的,学起来应该是种乐趣。真正辛苦的是他内心医德的磨练。
曾经梦想的医生在这个现实生活中似乎变得不复存在了,曾经以为的那些医术很好的老中医们的光辉形象似乎也因老伯的一个例子黯淡了许多。那我该以什么样的医生做为我奋斗的目标呢?突然好迷茫。
其实像那样治标的医生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们也是在解除病者的痛处,而且还直接了些,似乎我应该学习才是。只是自己却不愿将目标定在那样一个“下医”的位置。那是在拯救病患还是在害他们呢?
假期医学生社会实践报告1500范文
应学校团委的号召,我于20xx年7月26日至8月15日在家乡参加了为期二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形式为跟师学习,在四川省仁寿县清水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见习。
我的老师是计生站的站长,马上就要退休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西医皆懂。在他的建议下,我先用大约一周的时间对药物进行了解,主要是对中药的认识。我先是认识药房里每一味中药的外貌,再是口尝大部分药物,对其药性药味进行一定的了解。在认识药物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多数药物都是炮制过的,大多都是切片,很少有整个植被都做药用的,所以很多药物在切片上很相似。比如生地和玄参,但是在药味上却有不同,两者都是甘苦之品,玄参苦味更重,略有咸味,而生地则是甘味更重。再比如荆芥与薄荷、前胡与柴胡等等。
第二,实际尝出来的结果同中药书上介绍的药性药味存在着差异。咸味便不容易尝出来,比如青黛、玄参等。而藿香切片后的气味没有它生长在土地里的气味强烈了。
第三,由于地方差异,在xx学的中药理论回来跟xx的实地药材相比较,略有不同。在实习的药房里甚至有些药材中药课时都没有提及到。比如川明参、蚕沙、甘松、金精、银精等。丁香有公母之分,槟榔亦有马槟榔、花槟榔之别。有些书上讲到的药物,在药房里也没有见到。毕竟中药的种类成千上万,还有地区差异。
第四,老师开方时常会用一些药物的别称。比如前仁是指车前子;茯毛是指大腹皮,即槟榔的外壳等等。因地因人制宜。
在认识中药之余,我还对西药进行了初步的了解。由于西药药理是在大三上学期才开始学习,这次了解只是为了在脑海里有个基本的印象,不做更高要求。
随后的十多天便是在老师身旁看老师给病人诊疗了,这才是实习的重点。因为是在计生站,所以来看病的妇科儿科居多,当然外感之类的病人也到此处。因为老师在当地名声很不错,来看病的人总是很多,老师几乎没有单独给我讲解的时间。所以我只有自己记录整理消化,将望闻问切的结果记在笔记本上,再看老师开的处方,不管开的是中药还是西药都记录下来,利用晚上在家的时间整理消化。当然,重点在中药方子上,西药只做了解。在此也将我的看法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第一次临床见习,不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劣的,只能将很多东西暂时寄存于心,不敢先给它下个错误的定义,等到以后有答案了,是好的那它就成了经验,是坏的`那它也是个教训。就比如老师的方子,我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方子里都有地榆,中药书上说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下焦血热出血,被称为水火烫伤的要药。为什么每个方中都有少许地榆呢?后来老师跟我说,他用地榆作佐制药,因为用了许多苦寒之品,患者服后容易坏肚子,地榆具有收敛的作用,用少许在方中防止苦寒太过。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用法,不能说这不是收获啊!每位医生在遣方用药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的这位老师还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在这儿就不一一举例了。第一次体会到临床与理论的不同之处,相比之下临床还更有诱惑力,不那么死板,便显得更加可爱了。只是这又在我的学习路程上多加了一道关卡,要灵活运用、妥善治疗还真得下苦功夫啊!
第二,是关于病人的思考。在见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病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孕妇、甚至还有襁褓中的婴儿。他们中有稍微有钱的老板,还有中等水平的农民,甚至还有穷到衣衫褴褛无人抚养的孤寡老人。每个人对待疾病的看法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人们对疾病预防这一层面认识加深了,对自己的健康的关心程度也提高了,这是我们社会的进步。但是还有好大一部分人群,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生病了也拖着,不到万不得已不来求医的。因为我在乡镇上见习,这样的患者应该比城镇里的多见。虽然现在有医保了,但是那样的保障却的确还没有到达每一个公民的手中,尤其是那些看不起病的贫苦人民。这就不光是作为医生该思考的了。
第三,是以一个“西医文盲”的角度谈的一些有关西药的见解。在见习期间,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感冒来就诊的。老师的第一句话似乎永远都是“能吃青霉素吗?”如果能吃,药单的第一个药便是阿莫西林。我知道我是个初学者,不应该对一些事情或者事物产生偏见,但是为何我总是越看那个“阿莫西林”就越觉得厌烦呢?一般人都知道阿莫西林是消炎药,是抗生素类药物,常用或者用量较大都会有很多副作用。但是你听西医怎么说“不先把炎症消下去,病又怎么好呢?”我并不是讨厌西医,该消炎的时候当然是你的阿莫西林来得快,但是心里总是有些疑问,是否能够既治好病又不要留下太多副作用的天然疗法呢?就像我们对待大自然一样,是否治病也该整一“可持续发展”出来呢?这些疑问就让它留在心里吧,我想老师也不一定会解答。
第四,是浅谈对于医生治病的问题。一次跟一位退休的老伯谈及到了这个问题,以往那样神圣向往的医生这个职业的光环突然暗淡了许多,有对社会的无可奈何,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无可奈何。老伯说,比如有两类医生,一类只是治标,短暂的疗效很好,抗生素药品几乎是来者必用,也不考虑患者以后的事情。一类医生是标本兼治的,但是治标的效果却是要慢一些,就像中医平调人的阴阳。可是往往患者多的却是前者,口碑好的也是前者。心里想想,有些辛酸。又想到自己以后,会不会也转变成前者了呢?因为生活的压力。好害怕,害怕变成那样,害怕自己的意志还没有磨炼得足够坚定,一旦被推进了社会这个大染缸,便变得不知所措起来。
都说做医生辛苦,我想辛苦的并非是学习那些医学知识,只要是自己真心热爱的,学起来应该是种乐趣。真正辛苦的是他内心医德的磨练。
曾经梦想的医生在这个现实生活中似乎变得不复存在了,曾经以为的那些医术很好的老中医们的光辉形象似乎也因老伯的一个例子黯淡了许多。那我该以什么样的医生做为我奋斗的目标呢?突然好迷茫。
其实像那样治标的医生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们也是在解除病者的痛处,而且还直接了些,似乎我应该学习才是。只是自己却不愿将目标定在那样一个“下医”的位置。那是在拯救病患还是在害他们呢?
总而言之,这次实践的收获也是挺多的,尽管发现了许多的问题,但是谁又能说明这些不是漫漫学医途中必须经历的呢?不管有多少困难有多么迷茫,我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只要拥有自己的原则,再迷茫的路途也会有对的方向!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