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自然灾害调查报告
完成时间: 岩溶
工程地质自然灾害调查报告
——岩溶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熔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而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形态,这种作用及其所产生的一切岩溶现象慨称为岩溶。又称为“喀斯特”。
一、岩溶的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按其成分,可溶性岩石分为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等)、硫酸盐类岩石(石膏和芒硝等)和氯化盐类(石岩、钾盐等)岩石。
2.岩石的透水性是岩溶发育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岩石的透水性越高,岩溶发育也越强烈。
3.水的溶蚀性,水中侵蚀性CO2含量越多则溶解能力越强。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
4.水的流动性,流水能不断带走溶解下来的物质,而且补充新的具有侵蚀性的水。
二、岩溶的自然表现
1.岩溶景观,又称“喀斯特景观”。喀斯特地貌区具有的独特的自然景色。地面往往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峰林立;地表河流稀疏;地下则发育有地下河、溶洞等。岩溶地区各种地表、地下自然形态的综合景象,其主要特征因地而异。有溶沟石牙、干沟大泉、溶蚀洼地、峰林、地下水系网,以及独特的植被等。中国桂林的峰林、北方的干沟和大泉、云南路南的'石林,都是岩溶景观的代表。
2.石漠化,西南地区岩溶面积占西南地区幅员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岩溶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在西南岩溶地区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开展天然草原恢复和草场建设,发展草业和畜牧业,建设山清水秀富裕安康的大西南,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大战略举措。被称为“生态癌症”的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形势严峻,石漠化土地面积总体上仍呈扩张趋势。
央广网昆明10月12日消息(记者 李健飞 通讯员廖云晴)近日,云南寻甸县2015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已获评审通过。项目总投资95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35万元,地方配套216万元。工程预计11月中上旬可开工建设,明年4月底可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该工程涉及仁德、河口、功山、七星4个乡镇(街道办),受益群众18577人。计划治理岩溶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20平方公里。计划进行人工造林6500亩、封山育林17928亩、人工种草1800亩,新建标准棚圈3588平方米、青贮窖800立方米,排灌沟渠4.64公里米,拦砂/谷坊坝1座,田间生产道路2.6公里。
三、岩溶的防治措施
对于岩溶石漠化,应从源头防治,植树造林,并且加强监测。石芽地基的处理可用深入基岩1m左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桩基或将石芽炸掉。
对于溶洞地基,洞穴规模较大建筑物跨度大而且重要时,可采用整板刚性基础,并使之支承于溶洞周围较完整的岩体,溶洞内也可用碎石、泥沙回填。洞穴规模较小且上部为一般建筑物,则仅需对溶洞用碎石、泥沙回填,洞门用钢筋混凝土板支承于周围岩石上,采用一般基础。 土洞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利用竖井、沉井以及各种桩,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坚硬稳定的基础上;利用梁板跨越塌陷;覆盖土层较薄时,可剥离土层进行覆盖,或采用刚性大平板基础直接置于基岩面及溶洞上。
地下洞库、隧道工程防治岩溶的措施有:预防岩溶水突袭的措施。在施工过程中打超前钻探孔,若有突水的可能,则采用预先排水措施在掘进;灌浆添堵隔绝水源,灌浆材料可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等;地面打钻孔进行垂直排水以疏干隧洞区地下水。处理溶洞的措施。若溶洞规模不大且出现于洞顶或边墙部位时,一般可采用清除充填物后回填堵塞;若出现在边墙下或洞底可采用加固或跨越的方案;若溶洞规模较大,甚至有暗河存在时,可在隧道内架桥跨越。
自然灾害的调查报告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以下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自然灾害的调查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自然灾害的调查报告(一)
我们美丽的家乡——南京,可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这里有很多名胜古迹,可是自然灾害却总是喜欢“临幸”这里。因此,我查了许多资料,写下了这篇论文。
众所周知的是去年的雪灾,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降雪过程开始了,持续了两周之久的严重雪情,一下子演变成了50年一遇的大雪灾。截止到1月31日18时,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537.9亿元。国务院23个单位联合成立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1月29日、30日、31日晚,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分别召开三次协商会,研究当前灾害发展情况,统筹协调当前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的重大问题及具体措施。现在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这很让人欣慰。
人不能控制天气,但是可以战胜灾害。对此,我想提出建议,在把我们家乡建设地更美好的前提下,要坚持环保,不要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要取之有度。将环保进行到底。人民团结一心,发扬高尚的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好的家园!
永寿县农业自然灾害调查报告(二)
今年以来,因受冻害、旱灾影响,永寿受灾农作物种类多,受灾范围大,且灾害持续时间长,其中苹果、小麦等作物受灾最重。
一、主要灾害
1、果业受灾情况:
3月下旬,温度过高,花期普遍提前十天开放,加之去年冬季至今持续干旱,果园肥、水不足,树势较弱。受新疆冷空气影响,4月4日~10日永寿县大范围出现“倒春寒”,凌晨出现极端气温,最低温度达到-3摄氏度,时间持续7-8个小时,部分镇区的老园以及肥水不足果园受灾最为严重。据统计,本次低温冻害共造成常宁、永太、马坊、御驾宫、御驾宫园区、监军、甘井、店头等8个镇(区)99个行政村19620.2亩果园受灾,共造成经济损失约3128万元。受灾较重、减产较大的主要是常宁镇、马坊镇、御驾宫园区、永太镇4个镇(区)的46个行政村,受灾面积11395亩。受灾较轻的为御驾宫镇、监军镇、店头镇、甘井镇4个镇(区)的53个行政村,受灾面积8225.2亩。
2、粮食受灾情况:
去年秋播以来,历时200多天持续干旱给夏田作物正常生长和早秋播种造成压力。全县32.59万亩小麦普遍受旱,其中重度偏轻26.2万亩,重度偏重6.39万亩。高产田和去年相比减产15.6%,大田减产27.1%,部分田块近乎绝收,群众有翻犁改种现象。
3、牧业生产情况:
部分省市禽流感对我县牧业生产影响不大,牧产品产量没有明显变化。市场猪肉等牧产品销售价格稍有下滑,农户信心稍有受挫。
二、抗灾救灾措施及成效
1、果业救灾措施:
为了弥补受灾损失,该县印发了《果树花期冻害预防管理技术要点》,同时于4月7日上午,技术人员深入各受灾镇(区)进行灾后现场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在县电视台宣传《果树花期冻害防治管理技术措施》。并组织果农采取如下措施开展防灾抗灾救灾工作:一是做好技术救灾工作。暂停疏花、疏果,对花序中没有受冻的花,采取保护措施,争取每一花序中能保住一朵花;喷布营养液、杀菌剂进行养花保花、避免树体病菌危害;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体营养;对受灾果园采取后续技术措施,保证未受冻花序充分授粉,将产量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我中心组织具有农艺师以上职称的果业技术骨干,成立果树灾害性天气预防暨花期病虫害防治专家组,巡回各镇区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动员果农学习掌握救灾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现场培训,手把手培训,尽快实施救灾措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三是做好抗旱保墒工作。去冬今春以来我县果园一直干旱少雨,果园普遍出现旱情,为了减轻果园旱情,我们对全县果园浇灌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要求各镇(区)全力做好果园浇灌工作,新栽幼园每树必须浇1桶水确保成活,挂果园每树必须交足200斤水,有灌溉条件的镇(区)全力以赴进行果园浇灌,没有灌溉条件的镇(区)要积极组织群众拉水点灌。目前,全县共浇灌果园达9.2万亩,进一步缓解了干旱对我县果业生产的影响。
2、粮食救灾措施:
一方面,积极开展以“一喷三防”为核心的防害虫保夏粮专项行动。针对旱情虫情,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科学抗旱、技术减灾”的原则,以抗旱春管和病虫防控为重点,全力落实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积极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推行“靠防一般、普防达标、统防重发”的防控策略,加大防控力度,坚持病虫害系统监测,准确掌握虫情病情,科学预测防治时期;每个镇区至少落实1个“一喷三防”千亩高产田示范方,重点监测防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面防控,做好虫口夺食工作,力争夏田在旱年夺产量,争丰收。
另一方面,开展以秋补夏工作。为确保5万亩经济作物和10万亩晚秋复种任务的顺利完成,县上派包抓单位要抢抓当前的墒情,督促、协助、动员镇区具体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好宣传动员工作。下乡同志协同镇区深入村组农户,扎实细致地开展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算大帐、拉家常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教育引导农户积极开展春播玉米、经济作物种植及晚秋复种工作。二是建议各镇区增种中药材、西瓜、辣椒、豆类等经济作物,积极推广苹果及核桃幼园套种经济作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抓好农用物资筹备调配工作。局属有关单位要协助镇区、配合商务、供销等相关部门积极筹措农用物资,通过各种渠道,为群众备足备好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确保春播及晚秋复种顺利开展。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