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虽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规划,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二者却是统一的,土地的合理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大前提,城市的合理规划为土地的优化设定了格局。
因此,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应该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统筹起来,从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制度创新等方面统筹两个规划,实现双赢。 在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制。
两大主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旗鼓相当,有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的分管体制造成两个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行其是,这使得两种规划相互间不协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产生严重的脱节现象。一方面,有的地方偏重于城市规划忽略土地规划,导致城市用地不合理,城市用地吃紧,土地价格波动,城市出现畸形发展。
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特别注重土地规划看轻城市规划,从城市发展局部出发,惜土如金,该发展住宅用地的都用来发展商业,无视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使得土地的规划脱离城市规划,相互间格格不入的困境。所以,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形成互补协调、互利共赢的格局。
一、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市规划,抑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
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市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市规划。两个规划不是彼此独立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
第三,做到多元规划。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
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
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二、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
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从法律制度上讲,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城市规划已有相关领域的法规——《城市规划法》作保障,而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远景设计院指出尤其要在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政府要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商业网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乡村联系城市的硬件设施得到尽快改善。优先发展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让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1、字面意思: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发展重点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应把握好四方面的基本要求:
(1)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仅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所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
(2)加强耕地管理,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以消除因圈地引发的城乡矛盾与社会冲突,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同时,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4)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重城轻乡的状况,进一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
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其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给出其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
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中,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
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也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
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
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2、统筹城乡发展要注意以“三化”带“三农”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应“三化”并举,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这是近几年我国解决“三农”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我们调整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依据。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辩证的统一体。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逐步“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可以通过城镇的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土地集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农业经营企业化。企业化寓于产业化之中,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
为推进农业企业化,要下大力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今后不管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政府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3、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教育作为首要工程城乡差别大、农民增收难的根子,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上。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因此,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受校舍、师资及学生就学愿望的制约,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面临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学校正常运转受到影响,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来源不稳定;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和方法落后等。
因此,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就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农村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破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相伴随的城乡教育差距,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一是努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为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青岛市的做法是与县区政府签订《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书》,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区县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年度责任目标,对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增长、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针对农村学校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校际差距较大等问题,以乡镇为单位,重新规划农村乡镇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小学、初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镇初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命以及教师的聘任、调配交流等实行区市教体局统一管理,建立教师工资按照区市统一标准发放。
梧桐原产于中国,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鸟与树的结缘,演绎出千古流传的神话和哲理。《诗经》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三国演义》讲“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现代人则常说“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看来,梧桐树似乎天生具有吸引凤凰的“魔力”,俨然变成凤凰独一无二的栖息地,顺理成章地演变成为优美环境的代名词。如今,我市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就是在为泸州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泸州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而栽下的梧桐树。
环境有软硬之分,环境有好坏之别,没有分别的是环境关乎每一个人。在以人为本的今天,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重要部署,在全省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去年底正式启动,目前正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既是惠民利民的大事,更是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抓手。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发展需要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由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构成,本身并不包括环境因素,但是,现实生产力各种因素能量的最大发挥、最佳组合的形成、最高效率的实现,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一个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够形成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人才资源的高地、经济发展的平台。因此,“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也是竞争力”已经成为共识,我们必须坚持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林。”当今的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提升,越来越绕不开环境优化。优美的环境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竞争力。只有像经营品牌一样经营好城乡环境,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老工业基地沈阳大规模整合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企业,全面消除“三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优美环境引发投资热潮;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优美环境“引爆”巨大能量令人震撼,环境竞争力凸显;北京密云提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也值钱”,找准了“绿山净水富民”新路;海南三亚天更蓝、沙更白、水更清、山更秀,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绿色GDP……
典型正在引路,泸州差距还大,亟须奋起直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是一个地方最大的品牌。环境是生产要素集聚的关键因素,区域竞争主要体现为营造环境比较优势的竞争。保住“青山绿水”,才能永保“金山银山”;“梧桐树”茁壮成长,“金凤凰”择木而栖。只有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宜居、宜创业的城乡环境,才容易招得来商、引得来资、留得住人、发展得快。
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治理城乡环境卫生、城乡容貌秩序为重点,着力实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治理“五乱”,即乱丢乱吐、乱停乱放、乱摆乱卖、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确保在三个月内达到治理标准。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很难,覆盖城乡大地,触及千家万户,涉及大街小巷,关注旮旯角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很易,从自己就可做起,从身边就能参与,从最基本的“脏、乱、差”就可抓起,从改变坏习惯切入,“五乱”就能杜绝。为了吸引更多的“金凤凰”落户泸州,请你为家乡栽下一株心中的“梧桐树”!为了工作生活的家园更美好,请全体市民积极主动投身到治理热潮中!
当今中国,城乡差别在各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统筹城乡发展,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
在我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战略决策中,实现“全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百姓迫切关注的内容之一。 记者了解到, 《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均明确提出,我市全域城市化发展要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均衡发展。
为此,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就业、人口计生、公共交通等八个方面勾画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蓝图,真正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公共教育均等化: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镇和郊区延伸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教育现代化,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镇和郊区延伸,逐步建立起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投入、教育管理、教育质量等保障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区际组团发展机制、全域资源共享机制和校际资源深度合作机制。
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统筹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按照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建设标准,建设北三市和长海县中小学校。
扩大城区特色普通高中面向农村地区招收特长生数量。提高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普及率。
加快建设普湾新区国家职业教育基地。 《方案》要求:到2015年,全市幼儿进入公办幼儿园的比例达到6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
加快实现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统筹规划高中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到2020年,进入公办幼儿园的幼儿比例达到70%以上,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
公共卫生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关系百姓健康大计。《意见》提出,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重点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以区域为基础,纵向整合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资源,探索分级医疗、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将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进一步加强市、县、乡(村)疾控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以县级医院为重点,分步骤、分层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方案》要求:到2015年,建立与四大城市组团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主城区和新市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黄、渤海区域组团公共卫生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医疗技术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公共文化均等化: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发展决定百姓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的权益。《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城乡一体的文化事业,大力扶持文化创意、影视剧制作、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会展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加快推进“四馆三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影剧院等设施功能。建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主体,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进一步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村(社区)基层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
《方案》要求:到2015年,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繁荣健康、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到2020年,深入推进覆盖城乡的、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
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产业发展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公共体育均等化:善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城乡公共体育事业,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推进区市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街道和乡镇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社区配套健身设施和建制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广泛开展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 《方案》要求:到2015年,面向大众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到2020年,深入推进覆盖城乡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便利化。体育事业整体水平和产业发展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社会保障均等化: 实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已有的各项保障制度,要不断完善政策,扩大覆盖面。特别是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抓住社会保障制度薄弱环节加以推进,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认真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