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电视节目收视率质疑的方法研究文学论文
摘 要:
近年来人们对收视率的质疑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质疑许多人过分依赖收视率,把它作为评价节目的唯一标准;二是质疑收视率数据的准确性。面对第一种质疑,现在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已逐渐扩展,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而面对第二种质疑,引入竞争并落实第三方监管是将是很好的形式。只有引入竞争,市场的推动力才会重新体现。只有落实第三方认证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收视率造假的现象,让收视率行业在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监管下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电视节目; 收视率质疑; 解决方法研究
收视率是电视行业的“通用货币”,他指的是一段时间内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人数占总体目标人群的比重,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长期以来他一直是评判节目好坏,判断电视内容传播效果的首要指标。近年来,“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之类论断的出现,央视节目评价体系改革中对收视率的弱化这些现象表明,收视率这一电视节目评判的“首要标准”受到了各方挑战与质疑。这种质疑主要来自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运用范围及数据真实性。
1 两种质疑—质疑一,收视率的应用范围
收视率是一个行为的测量,他体现着节目的收视范围,并不直接代表节目的好坏。节目的好坏承载着许多东西,他包含着观众对节目的满意度,节目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教育意义等。因此,用收视率来简单评判节目质量是不科学的。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的功能是多样的,他不仅仅具有商业属性,用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吸引眼球,赚的收视率从而获得广告厂商的青睐。他还肩负着信息传递、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的使命。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收视率作为评价标准的片面性,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委托央视调查咨询中心进行全国观众满意度调查以来,各个地方电视台的满意度调查也在本地展开,而且,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电视节目评价的范围也扩展至社会影响、教育意义等方面。总之,收视率作为行为测量的指标,它的应用是有范围限制的,不能用它来完全代表电视节目的优劣以及传播效果的好坏,应结合满意度、影响力等指标完善评价体系,让收视率回归合理的位置。
2 两种质疑—质疑二,收视率数据的真实性
人们对收视率的质疑还存在于数据的真实性,这种对真实性的质疑近年来呼声渐高。自2008年全球知名的调查公司尼尔森退出中国的收视率调查业务以来,全国各卫视的收视率基本上都由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一家提供。这虽然有利于行业内数据标准的统一,但也隐含了危机。首先,央视—索福瑞垄断了中国收视率的市场,它的.收视率数据没有机构可以验证。“一家独大”的局面令市场竞争带来的进步压力都被垄断破坏,索福瑞已经不需要通过改进收据收集装置、增加调查的样本、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等方法来获得竞争优势,其对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追求在不断弱化。同时,一家独大的现象让收视率造假变得十分容易,因为“交叉验证”无法实现。这种现象已经被媒体披露。例如某些电视台贿赂调查样本,要求样本有偿观看一定时长的节目来增加收视率。在一个城市中,索福瑞的样本数维持在300-500,如果某个样本被收买,就意味着收视率会提高0.2-0.3,效果非常显着。这种贿赂一个样本就等于贿赂了整个收视率行业的现象让收视率的真实性受到极大挑战。
3 如何解决质疑——引入竞争+第三方认证制度
3.1 为什么需要引入竞争
竞争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收视率行业只有引入竞争才能促使“收视率”更加真实与准确,并有效行使自身电视行业“通用货币”的职责。如果现今的中国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的收视率调查公司,上述贿赂行为将会随着成本的增高而有所缓解,数据的真实、准确性也可通过不同来源数据间的对比而得到验正。竞争对手的引入是解决收视率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无法根除。因为,一个行业有着共同的利益,行业内联合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屡见不鲜。第三方认证制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2 第三方认证制度
3.2.1 什么是第三方认证制度
“第三方认证制度”里的“第三方”是独立于买家与卖家之外的机构,它需要对买家、卖家负责,提供一种客观、公正的“认证”,即证实某一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具体来讲,第三方认证制度不同于早起由卖家提供“产品合格证式”的第一方认证或买家提出产品指标的“审核式”第二方认证。因为第一方和第二方认证都有其无法规避的缺陷。
3.2.2 为什么需要第三方认证制度
收视率需要第三方认证的根本原因是收视率提供方与收视率购买方关系的不对等,收视率质量信息分布不对称而产生。收视率的提供方垄断了收视率品质优劣的一切信息,这就意味着它为了迎合收视率的买家可以发布不完全数据或者是篡改数据。这种作假的风险要远低于传统的产品,因为传统产品是实物质的,就算卖家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大作宣传,吸引到众多买家,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是有感知。而收视率作为一种数据服务,现在中国的情况就是购买方对其优劣基本无从感知,也没有其他机构或组织来对其质量进行监测。更重要的是,这种优劣难分的数据还在节目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说,对收视率买家(一般是各电视台)而言,收视率是其生存所需要的工具,他需要用正确的收视率来衡量自身的节目,做出有效的调整,从而能吸引到广告并继续生存发展。其次,对于收视率的间接消费者,即电视节目的观众,收视率的准确可以保留住大众节目,观众的需求可以得到相应的满足。因此,收视率对其消费者和间接消费者都有重要意义,它的规范与认证十分需要。
此外,这种收视率优劣信息的不对等不仅会侵犯消费者的权益,长期来看,它还会反过来侵蚀收视率提供方的利益。美国经济学家阿克罗夫曾分析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二手车市场的交易情况。他由此发现了“劣质车驱逐优质车”的现象。由于收视率提供方占有信息优势,使得购买方方在交易时面临着因对方隐藏信息或行动而导致的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购买方必须在做出决策之前,进行一系列的搜寻过程。由此产生了搜寻所产生的费用,这部分费用越高,人们对收视率这一服务本身的价格期待就会越低,本来应该由卖家赚取的费用间接被“搜寻服务”所侵蚀,长久来看,这是卖家一项不小的损失。如果任其发展,当人们对收视率的价格期许低至成本之下的时候,它的市场将会崩溃,而没有市场、没有消费者的收视率是没有经济利益的,最终会由其它服务代替。
所以说,收视率垄断、造假不仅侵害了收视率购买者的利益,间接剥夺了大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权,最终还会带来行业内的混乱,为收视率提供商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只有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出现,才能弥补收视率提供者与购买者之间对收视率优劣信息的鸿沟,而这种鸿沟的弥补,正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确保行业正常发展的关键。
4 总结与启示
总之,收视率作为电视行业的“通用货币”,对其质疑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很多人过分依赖收视率,把它作为评价节目的唯一标准,一是收视率造假现象,使收视率数据的真实性广受争议。面对第一种质疑,现在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范围已逐渐扩展,有积极向好的趋势。而面对上第二种质疑,行内人士多表现出一种无奈,情况则愈演愈烈。为了解决质疑,我们应当在收视率行业重新引入竞争并落实第三方的监管。只有引入竞争,市场的推动力才会重新体现。只有落实第三方认证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收视率造假的现象,让收视率行业在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监管下向前发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质疑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设置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一专业,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一专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主要针对这一名称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高校;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前言
教育部于1998年大规模地调整了二级学科,其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两个二级学科进行了合并,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置于现在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在该课程名称诞生伊始,国内的学者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例如,谢振天指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强行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对学科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一方面,导致认识论的混乱,很多师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实质,从而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同等对待,认为两者的教学研究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也造成了混乱,在很多师生眼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相同的,理所当然地把外国文学的相关教学、论著看做是比较文学的教研成果。再如,孟华指出,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捆绑起来进行学科设置,对于比较文学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
从本质上来看,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并不是一个学科体系的范畴,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把这两个学科强制地合并成为一个学科,并没有经过学术意识的公众论证。然而,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上原来的“外国文学”课程均变为了现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那些“外国文学”的教师也随之成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
1、比较文学的内涵
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设置是混乱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就是“非学术性”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学研究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比较思维”。事实上,在人文学术史上,“比较文学”和其他各个“文学”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在命名是都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其涵义就是在存在于特定地域中的一种“文学”。但是,“比较文学”作为一个逻辑体系,它是专门用来解析及阐述以上各“文学”的,它不是“文学存在”,而是“学术存在”。
2、世界文学的内涵
可以说,“世界文学”也是以地域为基础认定的一种“文学”,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方面,从古至今,思想家们对未来的人类社会做出的无数的构想,例如,“天下大同”、“桃花源”、“万国共和”和“共产主义”。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们期望在人类的生活中能够实现语言上的相同,从而出现了“世界语”,与此同时,人们还期望人类可以在精神形态实现融合,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学”。但是,“世界语”的流布失败了,而“世界文学”也尚未形成一定的模本,因此,可以说,“世界文学”是先哲们的一个“梦”。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来看,真正的“世界文学”尚未形成,而高校学科中的“世界文学”指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学”,其仍然是在世界各地存在着。无论是高校,还是学者,都没有展示出“世界文学”的样本,这是因为“世界文学”属于世界,其超过了“国别”。严格来说,“世界文学”就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文学的一种“集合体”。在学术意识的层面来说,“世界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或者“外国文学”,是相对于“中国文学”而言的。例如,《世界文学》这本杂志是国内著名的研究“外国文学”的刊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文学”早已形成了定论,且学界也达成了基本共识。
3、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
正如前文所述,“世界文学”就是先哲们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的一种幻想,一个“梦”,尚不存在任何模板。因此,以一个不具体的“梦”来当做我国高校中一门学科,并不合理。此外,现行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专业”。但是,“外国文学”作为一个总量代词,其需要进行还原,成为具体的“国别文学”,如“美国文学”。因此,“世界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地域文学”,这样一来,使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所具有的“非学术性”特征更加凸显。综合以上分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名称的设定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结论
总而言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存在很大学术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人,在人文学术界,包容性地阐述某一学科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想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就更难了。因此,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寻求学科的基本学术内涵,尊重并遵循其基本特征,从而有效保护这一学术的严肃性与价值。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也应该形成基本的公式,以促进其健康长期的发展,不断提升学术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J].外国文学研究,2004,06:123-129+169-170.
[2]范慧玲.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的思考——以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切入点[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08:57-60.
[3]约翰皮泽,刘洪涛,刘倩.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建构建设性的跨学科关系[J].中国比较文学,2011,03:13-31.
[4]杨慧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命意及发展趋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44-48.
[5]汪介之.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几点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1,03:99-109.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