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是确定了课题研究方向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形成
一、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还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发展,尊重女性,人人平等。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股新兴的奋斗集团,正如曹禺笔下的女性,敢于与封建礼教做抗争,敢于反对一切就得,过时的,束缚人思想的文化。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论述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研究:
第一部分从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说,繁漪,金子,愫芳是作者正面歌颂,肯定的人物,她们大胆,叛逆,想自己主宰和控制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现代女性的不畏净胜。第二部分从曹禺的女性观的形成及其成因来说,又可分为两小点。一是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禁锢了女性的性意识,压抑了性观念,女性尤其丧失了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庸,生儿育女的工具。二是个人的原因。曹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家庭本身就是一个集专制,黑暗,虚伪,丑陋于一体的恶之网。在这个网中,曹禺早就目睹了人欲横流道德的沦丧。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从曹禺笔下先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曹禺女性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唤起现代人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骸,以此来警示人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更应该尊重女权,提倡人人平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确定论文题目:介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初步选定了研究方向;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论文题目,经导师指导研究,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2、制定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撰写论文初稿: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构思论文提纲,开始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及措施:
文献资料法: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查找相关书籍,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比较研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三、课题研究工作进度:
1、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20xx年10月25日----20xx年11月25日
2、文献调研与综述:20xx年11月26日----20xx年12月12日
3、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20xx年12月13日----20xx年12月31日
4、深入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20xx年1月1日---20xx年2月20日
5、形成论文初稿(设计雏形):20xx年2月21日----20xx年4月18日
6、论文(设计)修改、定稿、打印:20xx年4月19日---20xx年5月22日
7、提交论文与参加答辩: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6日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曹禺.日出;田本相,曹禺文集(1)[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曹禺.雷雨.序[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4]乐轹.中国现代女创作及其社会性别[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6
[5]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J].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6]曹禺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唐代幕府与边塞诗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边塞诗作为一种诗歌流派,其起源和发展可谓源渊流长。“边塞”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史记•三王世家》:“大司马去病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侍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边塞诗作为诗学国度中重要的一员,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文体形式、表现方法、语言等丰富着古代诗学。中国古代频发的战争,不仅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休憩相关,而且由此所产生的边塞诗也是诗人抱国壮志与立功边疆情怀的体现,因而,与其他的诗歌派别相比,往往会有不同的情感内涵孕育其中。另外,边塞诗本身的纪事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尤其是战争状况与民族交流史况,因而也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边塞文学的研究尤其是边塞诗学的研究历来颇受关注,但是对与边塞诗相关的其他诸方面研究却稍嫌薄弱。本文以唐代这个诗学发展繁盛,诗艺精湛的朝代为背景,根据分析研究唐代几个诗期内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的入幕经历及其边塞诗作,重点研究唐代的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代表性诗人的边塞诗作及其入幕原因,以期揭示幕府与边塞诗二者之间的独特关系及边塞诗作特有的韵味!希望此论文能够充实边塞诗的研究,但因才力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文献颇丰,但多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对边塞诗发展脉络的分析与梳理,如佘正松、王胜明《渊源流长历久弥新———简论先秦边塞诗对唐边塞诗的影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佘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四川大学,2005);第二,是对某一边塞诗人边塞诗作的分析与研究,如戴伟华《论岑参边塞诗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文学》(《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王志清《王维边塞诗:雄悍逸放的人格塑型一一兼论所受鲍照诗的影响》(《晋阳学刊》1994年第2期);第三,重点分析唐代文人入幕原因及所处社会背景的研究与分析,如杨国宜、陈慧群《唐代文人入幕成风的原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唐代幕府文人的境遇》(《天府新论》1991年第5期)。另外较有新意的是戴伟华所著《唐代幕府与文学》,将唐代幕府与文学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可谓首开先河,但另人遗憾的是,对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的关系研究却并不深入,但仅例一小节以述之,难成系统。本文既着眼于此,在研读有关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文等相关典籍的前提下,着力探讨唐代幕府与边塞诗的关系,将二者的关系做一个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这样才更能充分理解边塞诗的独特性,才能使边塞诗的研究更充实,并走向不断发展、完善的道路!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本论文选题将对唐代幕府制度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其与边塞诗的关系等方面做系统地分析。重点研究唐代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人生体验的丰富及诗作题材的开拓,边塞诗人入幕原因的分析,通过对唐代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诗作的全面解读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研究的内容及重点如下:绪论:分析幕府制度的内涵、缘起及发展,介绍选题的意义、价值、研究现状。
第一章:分析唐代幕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探究其源流,梳理其发展脉络。
第二章:研究分析唐代入幕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着重研究其入幕的经历及入幕期间创作的边塞诗;
第三章:分析边塞诗人入幕的原因。重点分析其入幕与唐代的社会风气、文学风气的关系,将其置于唐代整个大时空背景之下,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观照分析。
第四章:探讨入幕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的影响。重点论述入幕对边塞诗人人生体验的丰富、诗作题材的开拓及雄壮、浑厚艺术个性的`形成。
四、论文提纲
绪论
边塞诗依其内容而分,有狭义与广义之说,狭义说认为:“边塞诗以地域而言,主要指长城一线及河西陇右的边塞之地。以作者而言,要有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以作品而言,要是他们作品的主要成就部份。”①1广义说认为:“举凡从军出塞,保土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发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借咏史以寄意,或论现世之事伯;上自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下及朋友之情,夫妇之爱,生离之痛、死别之悲,只要与边塞生活相关的,统统可归于边塞诗之列。”②2它不仅包涵狭义边塞诗之内涵,而且因边塞战争而引发的与社会种种紧密联系亦归于此类。二者之言均有其合理之处。但就本文而言,为更好地体现边塞诗在唐代所具有的典型意义,更深入地揭示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更取狭义之说,即在唐代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时空环境下,终唐一朝,由有过入幕或从军边塞亲身经历的诗人所创作的、反映唐代边疆战争和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纵观整个唐代诗歌发展史,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凡名家(无论诗人、散文家、传奇作者)均十之七八都有过莫府生活的经历,如骆宾王、陈子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李益、卢纶、韩愈、杜牧、李商隐、李公佐等等,观其所作,有很多优秀杰出的作品也是做于幕府之中或入幕期间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将满腔的郁闷和不甘化入茫茫无尽的时空之中,成千古绝唱;李白《永五东巡歌》:“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亦显其“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高适、岑参也是因为有过多次入幕边塞的经历才成为赫赫有名的边塞诗人而流芳千古的,由此可见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关系的重要性,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就颇有必要了。
第一章、幕府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唐前幕府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一)、幕府释义本部份主要根据现有资料及前人的考证成果,追溯幕府制度的缘起及其内涵,进而探究唐代唐代幕府制度产生之源。据《辞源》意:“军旅无因定住所,以帐幕为府署,故称‘幕府’”,“后世称衙署为幕府”;在将帅幕府中参谋、书记等称“幕友”,以后“因地方军政政官司员延聘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佐理人员的通称”,故又称“幕客”、“幕僚”。“幕府”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李牧传》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注:此处“莫”通“幕”),由此可知,最早在战国之际就已经有“幕府”这一机构。《册府元龟》亦持此说,“战国之际,始谓将帅所治为‘幕府’”。
(二)、唐前幕府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本部分主要分析和梳理唐代以前幕府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幕府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唐代以前,幕府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春秋战国、汉和魏晋南北朝等几个时期。春秋战国是幕府制度的缘起时期,主要是因战争而兴趣的养士之风,可视为幕府制度的萌芽。汉代幕府制则更趋完善,进一步发展为辟召征举制度。宋人对这一时期幕府制度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汉代公卿群守,皆得自举其属(即幕僚),中举兴之后,辟召尤盛,故当时幕府彬彬然多贤才焉。”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幕僚制度核心的辟署制度,辟署制度是官员自主用人,选择人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朝廷选官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辟署制度仍沿用汉制而又呈现新的特点。主要是辟署制与九品中正制相结合。
第二节、唐代幕府制度的发展与兴盛
本部分主要论述幕府制度在唐代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为后文揭示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随着隋朝一统天下,中央集权的加强,幕府制度曾一度消亡。到唐朝,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央明令的选拔官吏的正途。但唐朝初期,为保土戍边,缘边设节度使,主帅皆设幕;中晚唐时期,各地藩镇林立,各方藩镇为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各自开幕招揽才俊,并蔚然成风,客观上促进了幕府制度的发展与兴盛。
第二章、唐代入幕边塞诗人举隅
本部分主要是选取初唐(陈子昂、王之涣)、盛唐(王昌龄、高适、岑参)、中晚唐(李益、陈陶)等七位代表性诗人进行论述。着重论述和分析其入幕经历及其代表性边塞诗作,从中探究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初唐
(一)、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陈子昂(659—700)
陈子昂曾先后两次亲历安西和幽蓟边塞。垂拱二年从乔知之北征原属突厥,后归附唐朝的同罗、仆固等部;万岁通天元年再次入武攸宜幕,为参谋,讨契丹。其诗歌不仅主张坚决反击外来的侵扰,但对武周王朝主动挑起的对外不义之战,又坚决反对。
(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688--742)
王之涣主要游历过蒲州、洛阳、长安、玉门关、蓟庭等地,多次边塞的游历经历,极大地丰富了王之涣的人生体验,因而其诗作中最高成就的是“歌从军,吟出塞”之作。
第二节、盛唐
(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698--757)
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其游西北边塞,当是在他中进士前后这段时间里。他在西北边塞,到过萧关、临洮、碎叶等地,亲历战场,在其诗作中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生活,他尤擅长用七言绝句描述边塞生活和战况,这是他对唐诗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700--765)
高适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从军边塞的诗人,有唐一代,只有高适是“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的(《旧唐书》本传)。高适生平以天宝十二年(753)为转折点。前半生,虽有过多次边塞的游历经历,虽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却因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天宝十二年,高适由节度判官田良丘之荐,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充翰府掌书记。广德元年(763),高适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吐蕃乘唐王朝内乱之机,大肆侵扰,适虽尽力抵抗,终因力量相差悬殊而师出无功。永泰元年(765)正月,即逝世于长安。
高适在其作品中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特别是边塞斗争生活,这是其作品的主要价值所在。
(三)、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715--770)
天宝三载(744),岑参因中进士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职务,天宝八年(749)即赴安西(今新疆叶鲁番县西二十里),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掌书记。十三载(754)又随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再度去边陲,岑参在常清幕府中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前后两次在轮台北庭等地生活了近六年。边塞风光,使他扩大了眼界,心胸亦为之开扩。岑参的边塞诗,不仅气势磅礴,音调高昂,反映出唐帝国军威的强盛,而且善于摄取新奇事物的特点,描写了边塞奇特的异域风景。
第三节、中晚唐
(一)、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李益(748--827)
李益曾五次出佐戎幕,丰富了其文学创作。建中元年(780),李益进入朔方(治所为今宁夏灵武)节度使崔宁幕府。他曾随崔宁“巡行朔野,到过盐州(陕西定边)、夏州(内蒙乌审旗南)、灵州、丰州(内蒙临河东)以及受降城(内蒙包头和托克托附近)等地。李益的不少边塞诗作都作于这次从军时,这些诗作奠定了诗人在唐代边塞诗派以及在唐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贞元二年(786),李益入鄜坊节度使(治所为今陕西富县)张献甫幕。约贞元十三年(797),游河东、河北,至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后进为营田副使。李益是中唐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其诗作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
(二)、黄金锁子甲,风吹色如铁——贯休(823——912年)
释贯休是晚唐创作边塞诗为数最多、成就最高的一位。其边塞诗的特点是多为乐府体组诗,总体上显现出规模宏大、内容雄浑、含蕴深沉的特色。体现了诗人对唐代边战的深层思考。这在“理想破灭,主客观彻底分离,主观才真正忽视客观,转向自我封闭”时代精神和封闭心态下实属难能可贵。
第三章、边塞诗人入幕原因分析
第一节、诗人入幕与社会风气本部分主要分析诗人入幕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原因,着重介绍社会风气对诗人入幕的影响。
唐代诗人入幕,以中唐以后最为突出。但唐前期主要的文学大家几乎都入过幕,入幕的经历给他们的人生旅程带来了很大影响。这主要是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唐代方镇林立,遍布全国,竞相招纳才俊。于劭《送孟司户赴山南序》云:“今之天府,急贤为事者多矣。”方镇在唐朝有极大的自主权,对待幕僚礼贤下士,所谓“韦公虚中下体,爱敬士大夫,故四方文行忠信,豪迈倜傥之士,奔走接武,麇至幕下”(《剑南西川幕府诸公写真赞并序》),这在客观上也比较符合那些在朝廷不得意的文人的心意,而且入幕方镇,从军边塞也可以实现自己功名和报国的理想和壮志,整个社会开始形成了入幕的风气。
第二节、诗人入幕与文学风气
本部分主要分析诗人入幕与当时文学风气的原因,着重介绍文学风气与诗人入幕的关系。入幕文人是一群体,故而其创作常表现为带群体性特征的文化行为。如幕府文人的诗歌唱和以及与幕府相关的大量送别诗的产生就是此类现象。因而,入幕对当时的文学风气尤其表现在边塞诗的创作上,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反之,未曾入幕的诗人或因友人从军入幕而亦有唱合之作,这从另一方面也对当时的文学风气有一定的影响。第四章、入幕对边塞诗人的影响大量文人的入幕,从军边塞,成为方镇的幕僚,不仅为其实现报国壮志提供了机会,在文学方面,因其入幕的经历,或亲历战争,或漫游塞外,对边塞诗歌的题材是一种极大的丰富。如岑参的诗,不仅仅只把边塞诗看作反映边地苦寒和对边地战争的态度,而且在边塞诗中展现了西北边地的奇异风光、中亚的风俗人情,大大拓展了边塞诗的表现领域。
第一节、人生体验与诗作题材的丰富
本部分主要分析入幕从军边塞对边塞诗人人生体验的丰富与诗作题材的开拓的影响。终唐一朝,边关和国内战事不断,而作为入幕文人,尤其是经历了盛唐到中晚唐的巨大变化和落差后,对战争的感受特别深重。而到过边塞的诗人,不仅有对战争的深刻感受,对边塞的异地风情也是用笔描写,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总结起来,唐代边塞诗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特征是:内容集中反映边疆将士的战斗场景、自己对战争的体悟以及对边塞异域风景的描写,与边塞战争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雄壮、刚劲、崇高和浑厚之美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雄壮、浑厚艺术个性的形成
本部分主要分析入幕不仅影响边塞诗人人生体验的丰富与诗作题材的开拓,而且因为入幕从军而激发其胸中豪情,表现出来,则成为了边塞诗歌雄壮、浑厚艺术个性,这是入幕对边塞诗艺术风格的影响。
五、预期达到的水平和目标
本文通过对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关系的研究,力求充分揭示唐代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的影响、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涵、创作与艺术特点等诸多方面,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出一篇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
六、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难点唐代边塞诗研究虽多,而且研究与边塞诗相关的其他方面也不少,但与幕府制度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却是第一次,所以可供参考的文献与资料不多,加之能力所限,故而在着手研究时有一定难度。
(二)研究创新点
1、对唐代幕府制度的发展脉络的系统分析
2、对唐代边塞诗人入幕经历的深入分析。
3、对唐代代表性边塞诗人入幕前后诗作变化情况的详细分析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系统地研究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唐代边塞诗作的全面系统地研究可以有助于对唐诗的全面深入研究,并充实古代诗学的研究。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方法
(一)文献梳理法。搜集并整理有关唐代边塞诗诗话及相关本事记载,对唐代代表性边塞诗人的诗作进行分析研究。
(二)文本阅读法。通过对唐代代表性边塞诗人诗作的研读,分析边塞诗的写作背景、写诗场所及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由于至今还没有学者对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讨论,加之本人能力所限,所以分析起来一定困难,故而采取比较的方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同题材的诗作作从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语言、意象等方面作细致地分析,采用典型分析,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边塞诗人的入幕期间所作诗歌风格做比较分析,以期凸显入幕对诗人诗作的影响。
(三)整合研究法。与地理学、历史学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八、研究计划进度表
(一)20XX年3月初定题,按照预定设想,构筑论文的初步研究框架。
(二)4月到6月底,搜集有关文献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构思,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和导师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大致的写作思路。
(三)7月到9月初,继续深入研究,在具体论文写作中解决各种困难,使论文初步定稿。
(四)10月份,校对初稿,呈导师审阅。
(五)11月份至学期末,结合各位导师的宝贵意见重新修改,反复多次。
(六)20XX年2月初继续修改完善论文,于3月底定稿,准备答辩。
九、参考书目
著作:(仅例四十项)
1、《陈子昂集》.[M].北京:中华书局徐鹏校本.1960.
2、刘煦等《旧唐书》卷一四六《王纬传》.[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
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六《王之涣》.[M].北京:中华书局本.1965.
4、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M].北京:中华书局版.1980.
5、《全唐诗》卷一四0至一四三.[M].北京:中华书局本.1990.
6、《全唐文》卷三三一.[M].广雅书局光绪辛丑版.
7、(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唐人选唐诗》(十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元)文辛房.《唐才子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8.
11、谭优字.《边塞诗泛论》.(《唐边塞诗论文集粹》).[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
12、(明)胡震享.《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13、(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本.1979.
14、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一一《高适传》.[M].上海: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15、高适.《高常侍集》.[M].四部丛刊本.
16、周勋初.《高适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
17、彭兰.《高适系年考证》.[M].《文史》第三辑.1963.
18、佘正松.《高适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版.
19、(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七0《岑参传》.[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2002.
20、《全唐诗》卷一九八至二0一.[M].北京:中华书局本.1992.
21、《岑嘉州诗集》.[M].《四部丛刊》本.
2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表》.[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
23、(清)沈德潜.《说诗晬语》.[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清诗话》本.1992.
24、《闻一多全集》丙集《岑嘉州系年考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5、陈铁民、候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26、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27、(唐)李益.《李尚书诗集》.[M].《丛书集成》本.
28、吕慧鹃、刘波、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第二卷(隋唐五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29、孟彦弘.《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书评[A].荣新江.唐研究:第九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0、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2、(唐)杜佑.《通典.职官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3、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34、戴伟华.《唐方镇文僚佐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35、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36、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7、(宋)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卷四七九《辟署》.[M].凤凰出版.2006.
38、(清)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五十八《职官志》.[M].广雅书局刊.
39、(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六《唐世辟僚佐有词》.[M].万卷出版公司.2009.
40、(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唐藩镇幕府》.[M].万卷出版公司.2009.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古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3.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4.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6.当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7.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8.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
9.中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0.历史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