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程资源
活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学信息的来源。她,既是教师用来“教”的材料,同时她的优劣与否又制约着教师“教”的效果。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活用课程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 洁白的墙、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 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 更应使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 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
二、追求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 与大自然相比, 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 更生动。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 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 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 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 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 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 可以提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 如对 “上网的利与弊”、“自由与纪律”等展开辩论, 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见, 这正反映了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认识。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作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也是课堂作文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动。 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 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 我们可以唱一支歌、 观一幅画、 演一场戏、 看一个电视片段, 来启发引导学生, 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
三、创造多彩化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 生活的主要场所, 合理地利用校园、 教室等场地,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 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 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 以熏陶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的成长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肯发掘与尝试,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挖掘多元化的生活资源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挖掘多元化的生活源。
1、整合学科资源。
可以说, 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处处留心皆语文,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 强调学科的整合。在教学中, 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2、挖掘生活资源。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 处处洋溢着 “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 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挖掘自然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融合自然资源时, 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
挖掘名胜古迹资源:我们可以通过“游名胜, 玩语文”的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 又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只要我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活用课程资源, 把它的作用发军得淋漓尽致,就能让语文教学如虎添翼。
浅谈转变课程资源观念 活用物理教学资源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改善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观基础上,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强调课堂上多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发挥学生活动的课程资源功能;二是强调多设计随堂小实验,挖掘随堂小实验的课程资源功能;三是强调唤醒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发挥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资源功能。以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这些资源开发与利用所改善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改革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稳步推进。作为一名身处改革腹地的山区教师,应该如何参与这场改革?我认为应当转变一些原有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并努力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资源观,谈谈自己的粗浅理解与实践体会。
一、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观
过去,人们常常把课程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实验仪器、挂图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从广义来说课程资源应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从狭义上讲,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它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用书、科技图书、音像资料、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广播电视等。
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实施课堂教学,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应有功能,以促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巧妙设计随堂活动,发挥活动的资源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发师生对话和学生活动所产生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开发得当,运用自如,将会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在“压力和压强”这堂课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其教学效果将很难得到保证。但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利用小游戏过程产生的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
教学案例:“压力和压强”的教学
师: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谁愿意参加?(很多学生举手要求参加,但老师挑了一个高大威猛的男生,一个娇小玲珑的女生,目的就是要给学生形成一个力量悬殊的感觉)我们这个比赛是用钉子钻木板,先将木板钻透者为赢家!
师:(对男生说)你会是赢家吗?
男生:(得意洋洋地)当然!
师:(对女生说)有信心吗?女同学摇摇头。(老师让同学们给女同学加油)
师:(把木板和钉子发给他们)同学们,你们来当裁判。我说:“一、二、三”开始。
(3分钟后)
女生:(高兴地叫)钻透了!(给同学们和教师看,此时,男生冒汗了,还在钻,同学们开始议论、疑惑)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请两位同学把木板给大家仔细看一看(一样厚),分别再把钉子给大家看一看(原来男生用的钉子钝得很,女生用的钉子更尖锐)
师:为什么女生成了赢家?这个比赛的目的,实际上是看谁用力的效果大,即谁先钻穿木板。
师:这个比赛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一个力作用的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
顿时,学生对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的压强概念的建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课堂教学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精心安排随堂实验,发挥实验的资源功能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但在教学中往往又没有发挥实验这一优秀的课程资源的功能。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仅靠说教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有时只需以一个小实验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建立新概念,理解新规律。
比如:“惯性”的教学。如果局限于教材中的惯性现象,大包大揽地由教师阐述一番各种惯性现象,学生将很难理解这个抽象概念。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个概念是很抽象的。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展,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动手操作实验,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观察、思考,将眼前的实验现象联系理论,进而逐渐感悟理论。既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惯性”的教学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惯性”。现在我为大家提供桌面上的器材:一辆小车和玩具木偶。看看大家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体现“惯性”?并尝试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解释。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教师巡回指导)
师:(5分钟后)请各小组说说你们的做法、观察到的现象。
生:(边说边演示)我们小组是把玩具木偶立放在车上,让小车匀速前进,当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小车突然停下,玩具木偶则向前倒下。
师:说说你们的实验是怎么体现“惯性”的?能说明哪个物体具有惯性呢?
生:因为木块原先是随小车运动的,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下时,玩具木偶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继续向前,所以向前倾倒。说明玩具木偶具有惯性。
师:还有别的设计吗?
生:(边说边演示)我们小组也是把玩具木偶立放在车上,小车静止,突然拉动小车前进,玩具木偶就会向后倾倒。
师:理由?
生:道理是一样的,原先玩具木偶和小车都是静止的,突然拉动小车前进,玩具木偶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小车前进,玩具木偶静止,所以会向后倾倒。
师:同学们的设计很好,在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哪些惯性现象?
生:乘车时,车子突然急刹车,乘客们会向前倾倒;走路时,不小心被东西绊到会摔倒;百米冲刺,到达终点时不会马上停下;竹扫把柄掉了,可以重新套上,然后反过来,在地上猛撞几下,竹扫把就紧套在柄上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惯性现象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随处可见,有时它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有时它也会阻碍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加很多不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多利用有用的惯性,尽量防止不利的惯性。
学生在接触了众多惯性例子和实验后,逐步的在潜意识中形成“惯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认识,体验到无论什么物体,也无论处于什么状态,物体都具有“惯性”。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2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