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县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近日,我们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全市贫困程度最深的城口县,专题调研扶贫攻坚工作,摸实情、看规划、查项目、听民意,解剖麻雀、理清思路,商讨城口扶贫脱贫大计。
一、基本估价
城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召开县委全委会专题部署扶贫攻坚,今年研究出台“1+15+7”政策体系,举全县之力推进扶贫攻坚,为如期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深切感到,城口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扶贫攻坚摘帽任务重,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多,干群扶贫脱贫决心大。通过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在既定时间节点实现整体脱贫。
(一)减贫脱贫成效显著。2014年,城口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6亿元,较2012年增加5.25亿元,年均增长8.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491元,较2012年增加1325元,年均增长12%。按照2300元(2010年不变价)扶贫标准,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46294人减少到2014年的37567人,净减少872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20.9%下降到2014年的14.3%,下降6.6个百分点。减贫、增收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特色产业亮点纷呈。立足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鸡、中药材、干果、中蜂和乡村旅游,成为当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特色骨干产业。目前,城口山地鸡存出栏550万只,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45万亩,中药材在地面积32万亩,中蜂12万箱;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650户,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亢谷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经过3年打造,在13个贫困村集中连片发展森林人家250户、接待床位3000个,当地90%的群众直接受益,贫困发生率由48%下降到9%,实现财产性、经营性、劳务性收入一体化,成为周边颇有名气的风景线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三)精准扶贫措施实在。在推动区域加快发展的基础上,紧盯贫困村、贫困户,创新机制、丰富手段,多形式实现精准帮扶到户到人。如:高观镇双竹村、蒲池村采取“七统一分”模式,即龙头企业、合作社统一提供土地、设施、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种植品种、产品标准、收购价格,农户分散管理,借助专家大院、电商平台,建成蔬菜基地700亩,带动300户农户从事蔬菜生产及营销,其中建卡贫困户75户。坪坝镇光明村发展猕猴桃产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全村260户农户中有254户(其中贫困户62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通过参与管护获得劳务收入。
东安镇黄金村建设“网上村庄”服务站,采取互联网+实体店+电话销售于一体的新型销售模式,实现乡村旅游、农副产品销售与网上村庄有效对接,服务站现有会员11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18户,运营不到1个月线上销售额达6万余元。为有效解决深度贫困户搬迁难题,在市级每人1万元补助的基础上,再针对贫困户差异化补助每户2-4万元。2010年以来,4.5万人通过扶贫搬迁实现下山、转业,其中深度贫困户2600人。针对贫困户无力参保的实际,统筹财政资金,对建卡贫困户中深度贫困的A、B类贫困人口按一档标准资助其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四)基础工作务实扎实。组织力量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对象再甑别、措施再细化,点对点剖析贫困类别,实打实列出需求清单,面对面算清脱贫增收帐,做到户有册、村有簿、乡建档、全县一张网。推行问题导向、分级负责、清单管理、结果倒逼工作机制,全县有扶贫攻坚作战图,乡镇有实施方案,贫困村有工作计划,逐级列出脱贫任务书和时间表,把扶贫脱贫任务明确到年、到月,具体到乡、到村、到户、到人头,倒排工期,限时完成。制定“不严不实”负面清单42项,加强考核督查,实行倒扣分制,推动了工作落实。
(五)干群精神状态良好。在与城口基层干部和群众走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尽管基础条件差、发展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但大家继承了革命根据地优良传统和作风,不等不靠,开动脑筋、整合资源,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展现出城口人民勤劳、勇敢、厚道的做人做事风格和万众一心思扶贫、抓扶贫、干扶贫的精气神。
二、主要困难
尽管近年来城口县扶贫攻坚取得明显进步,但受诸多因素制约,要加快发展跟上全面小康步伐,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交通设施滞后成为制约发展最大瓶颈。对外,不通高速公路、无铁路,距重庆主城5小时车程,到周边的巫溪、开县需翻山越岭,到陕西平利县、紫阳县出境路因城口境内建设滞后形成“断头路”,大巴山成为阻隔城口联通外界的最大屏障。对内,路网密度仅为94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道路密度低、等级差、通行水平弱,34%的行政村未实现畅通,30%的撤并村未实现通达,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山区群众出行难、生产资料运输难、农特产品流通难。
(二)要素保障不足导致发展内生动力缺乏。一方面,由于规划相对滞后,用地条件受限,物流成本高,人力资源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够,严重影响了重大项目招商引入,富集的旅游、林业、生态资源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后发优势,沉睡的资源亟待唤醒。另一方面,由于资源依存度高,要素配置不给力,致使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一锰独大”且举步维艰,农业“小打小闹”,城市“难以伸展”,旅游“缓慢起步”,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发展速度,都明显滞后全市水平。201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1.3%,远低于全国54.8%和全市59.6%的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1元,远低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全面小康实现度仅为73.9%,低于全市10.6个百分点。
(三)深度贫困状况大大抬升扶贫开发成本。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瘠薄、自然条件恶劣,是城口区域性贫困的真实写照。新一轮识别出贫困村9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1.1%;有贫困人口3.76万人,其中贫困程度深的A、B类占77.2%,贫困发生率14.3%,居全市第2位,分别高于全国、全市5.8、8.3个百分点;70%以上贫困人口需要搬迁。如高观镇复兴村常住人口510人,建卡贫困户460人,贫困发生率达90%,村内住房大都为危房,交通不便,是移动通信盲区。特别是随着扶贫开发纵深推进,剩下的贫困村、贫困户都是名符其实的“硬骨头”,交通、水利、搬迁等所需资金量更大,扶贫开发成本投入还在进一步增加。
(四)社会事业落后造成因病因学致贫返贫。全县仅有1所普通高中、1所职教中心、1所二等乙级医院,教育、医疗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就近入学难、看病难问题突出。常年因病因学返贫率达9%,高于全市4个百分点。在3.76万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60%。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均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现象突出。外出打工人员大都从事矿山开采、建筑等高危行业,因意外伤亡致残比例高,全县有残疾人1.2万余人,占总人口的5%,其中绝大多数是贫困人口。
三、攻坚要务
面对城口这样的扶贫脱贫“硬骨头”,仅靠惯性思维、常规手段难以奏效,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抢抓这一轮扶贫攻坚历史性机遇,多算政治账、民生账、生态账,拿出“超常规”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确保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一)当务之急:破除交通瓶颈。坚持交通先行战略,实施交通三年攻坚计划,不惜血本打通形成“内快外畅”的交通体系。要千方百计争取渝西高铁、安张长铁路途经城口,尽早开工建设G69银百高速重庆城口至开县段和城口通用支线机场,打通城口与周边区县出境公路断头路,实施行政村通畅和自然村通达工程,构筑起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对修路成本太高的山区,则通过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把老百姓搬出大山。
(二)发展之路:做精特色农业。立足城口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品质至上、靠山吃山,依托大巴山(重庆·城口)特色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区建设,借助“互联网+农业”等新模式,做大做响城口老腊肉、山地鸡、中蜂、中药材四大优势产业,努力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的“名特优”产品。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民优化耕地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比较效益好、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用好64.5%的森林覆盖率这一宝贵资源,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林地保护利用,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
(三)产业之要:壮大乡村旅游。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红色牌,以避暑、休闲、养生为主题,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以“一城(县城)、一谷(亢谷)、一坝(黄安坝)”重点,叫响“心灵牧场·养生天堂”的旅游主题形象。总结推广亢谷旅游扶贫示范区经验,按照“人口下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的思路,把乡村旅游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扶贫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村、乡镇区域限制,在全县范围内配置资源,沿河流规划布置集中搬迁安置点,建设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品牌的乡村旅游示范带,使之成为脱贫致富的新兴支柱产业。
(四)脱贫之计:助推人口转移。针对城口大山深山、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实际,跳出城口抓扶贫,跳出扶贫抓扶贫,借助户籍改革、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职业教育、就业扶持、圈翼帮扶等政策,大力推动山区群众向大都市区特别是城市发展新区、县城、集镇梯度转移,通过转移贫困人口实现减贫目标。到2017年,力争转移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至50%以上。
(五)动力之源: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以县为单元,整合不同渠道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力量解决交通、搬迁等突出贫困问题。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把发展经济作为村、支两委的核心职责,探索“村支两委+农民合作社+互助资金社+致富带头人”一体化模式,使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农村工作的负责人、发展经济的带头人、合作组织的召集人、互助资金的管理者。同时,改革创新财政扶贫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等分配机制,采取股权化、合作化、基金化的方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经济手段、行政干预,让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真正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鼓励贫困户用宅基地、农房、承包地经营权和财政扶贫资金等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进行股份合作,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让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
有关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 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 “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
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
“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
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
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
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贫困是陵川最大的县情,脱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负重奋进,努力把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单位的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对陵川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直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新胜利,谱写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