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文化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早上,我一到学校门口,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息。只见校门口两边五颜六色的彩旗迎风飘扬;四周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似乎正在对我们微笑;正前方的连廊上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民族文化进校园,感恩迎新逛庙会。”原来我们一年一度的感恩迎新庙会就在今天下午举办!
好不容易才挨到了下午,我们来到了小操场,先是由“阳光城”的小演员们和各个单位一起表演精彩的节目。舞龙队、西藏舞蹈队等节目都搏得了在场观众热烈的喝彩和掌声。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星阳村的爷爷奶奶们带来的《八仙过海》、《大头和尚》,演员们一个个滑稽可笑的动作使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一台戏后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庙会了。顿时小操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民族风味小吃一条街、民族服饰礼品一条街、民族文化一条街……看得我眼花缭乱,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同学们把活动区域围得水泄不通。一声声叫卖声和讨价声汇成了一首热烈的庙会交响曲。
在这次活动中,我感受到祖国妈妈文化的悠久历史,更感受到过新年的热闹。
中华大地,流淌着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族,铭记着儒释道的生生不息,中国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文化底蕴。
我热爱文学历史,因为它令我深深沉醉。从孔夫子的人生哲学,跨越到了大唐繁荣的丝绸之路。一幅幅画面印在我的脑海:屈原浓浓的爱国情令我赞赏有加,汉武帝的盛世辉煌让大中国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岳飞的鞠躬尽瘁的确实现了母亲对他的愿望——精忠报国。
我还酷爱诗词歌赋,《诗经》305首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让我回味无穷;那迢迢牵牛星更表达了两人的互相惦念;曹操观沧海抒发了他的雄心壮志;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永远在我耳中回荡。
说起民族文化,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那三年如一日的软笔书法。从刚劲有力的欧体楷书到那线条柔美的褚体楷书;从行书的行云流水到连绵不断的狂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伟大书法家把这书法的种子一直播撒,让更多书法爱好者,学习它,钻研它,传承它!
它,民族文化,得到许多中外友人的共鸣与敬畏,正是这块中国的玉石瑰宝,让我们如浩瀚长江的历史永远向前奔流!
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神州大也,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认识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和谐共处。文化自觉带来的将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将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间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华古文化坚实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派学说。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
今天,我有幸跟着妈妈参观了巴东民族文化公园,心情格外激动。
公园里景观很多,有寇准县衙、秋风亭、寇公祠、土家族古民居、寅宾桥等,每处景观都体现了巴东的民族文化特点。
在诸多景观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寇准县衙。走进正堂,就看见大门前的一面大鼓,要是老百姓有什么冤情,来到大堂,首先要击鼓鸣冤。接着映入我眼帘的是墙上的一幅背景图,一轮红日,在蓝色的海面上冉冉升起,听说,它叫“江牙山海图”,图中的红日象征着光明正大。大堂中间整齐地摆放着县太爷断案时用的公桌,桌上有一块惊堂木,它象征着威严。公桌的靠右侧放着两个圆竹筒,里面装着许多像剑一样的东西,这是县太爷用来发号施令的令牌。桌子后面靠着“县太爷”,他头上戴着黑色的乌纱帽,身着红色的官袍,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长靴,看上去 非常森严。正堂两侧有矛、枪等十八般武器,旁边还摆放了许多古代的刑具,尤其是铡刀,让我心惊胆战。
这次参观民族文化公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和熙的春风,把我带到了古老的巴东,让我享受着巴东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今天是大年初一,阳光明媚,我们全家来到了民族文化村游玩。
一进民族文化村,就看到了游人如织的场面。
很多人高兴地打着鼓,我们看到五彩缤纷的鲜花铺成了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和挂满了枝头的红色灯笼和鞭炮,我们参观了土家族、黎寨、苗寨、瑶寨、彝寨、景颇寨……他们的房屋都是非常古朴而又原始,有的是用茅草盖的、有的是用石头砌的,屋里放着他们的生活用品和我不认识的劳动工具,还有纺车和织布机,房屋前挂满了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我们观赏了苗寨的游戏和表演,游戏玩的是簸箕,是这样玩的:两个人,一人有两个簸箕,他们只能站在簸箕上,脚不能踩到地上,用两个簸箕交换着踩上去走,快速的到达地毯另一边,再转个身,回到出发的地方,谁先到谁就赢。有一个小哥哥手忙脚乱,把簸箕扔的太远,脚跳不过去,急的乱蹦,不小心又摔了一跤,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也不好意思的笑了。
苗寨的歌舞表演也非常精彩,他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男孩子吹着优美的芦笙,女孩子跳着欢快的舞蹈,一切都是那么美妙!
走过侗族有名的风雨桥、参观了傣族的竹楼、欣赏完摩梭族的歌舞表演……我们终于来到了科尔沁大草原,看到了一顶顶白色的蒙古包,蒙古包里传来了战马和击鼓声,原来这里正在举行大型表演《金戈王朝》。
民族文华村真是太有趣了,今天玩的真开心!
一进门,浓浓的墨香便吸引了我,走近一看,原来是毛笔展区,一位截眼镜的叔叔正拿着毛笔,在红色纸上写了一个大字:福,那里还贴着很多对联,皮影区更是让我别开生面,大开眼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被刻化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目不暇接。水墨画也是很精致,简单的线勾勒出让人身临其境的画面。对称的剪纸让人眼前一亮,不对称的更是叹为观止,面望区有专门为90周岁老人庆生的寿桃形的,上面刻字的月饼等,它们个个形态各异,其中最大的是一座非常雄伟的山,里面长着的枣、柿子、苹果都是孝义地区的特产,正所调:山花果满山。山前有一只雪白雪白的狗,也是用面做成的,狗后面有一户人家,它和玄武共同承担着护卫的责任,代表一生平平安安,狗吠之声类似“旺旺旺”代表家庭兴旺。这不就是21世纪的繁荣之景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互动区:我们自己动手刮画。哥哥宣布游戏规则:15分钟之内谁先完成谁是胜者,谁获得奖品,我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永争第一。开始创作了,拿笔试一试,哟!画是五颜六色的,我画了三个篮子,一个篮子里装着很多鱼,代表年年有鱼,一个篮子里装着苹果,代表平平安安,还有一个篮子里装着柿子,代表万事如意,中间还有一颗摇钱摇福树,上面挂着红包、铜钱、对联,整体代表了我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我们已经观光完毕,只好依依不舍地走了。民族文化之旅真让人无悔!
我们国家有56种花,每种花都有不同的美,要说最芬芳最鲜艳的花就要数汉族这朵花了,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勤劳,勇敢,朴实,聪明,热情好客,他们有着特别的风土人情,要说最特别的吗,就要数节日食品了。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会食用不同的食品,不同的地区饮食也不同,如春节除夕,北方汉族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汉族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汉族过年的餐桌上往往少不了鱼或者餐桌上要剩余一些食物,这样就会“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饼像天上银盘式的月亮,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快乐的祝福,这些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我为我是一名汉族人感到骄傲,我要继承和发扬汉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9月30日,是我们学校的第九届民族传统文化节—--仿真景点游览会。全校师生身着各个民族的服装,在校园里游“中国”。
走进我们六年级的“丝绸之路”主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高大的塔尔寺模型,塔上的纹路、色彩都被一一还原,让人觉得十分震撼。接着你就会发现篮球场上的“丝绸之路”。沿着它走,你就可以领略到月牙泉,嘉峪关的美丽风光,体会到当时人们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
来到操场,就能看见四年级搭建的蒙古包,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摆设赏心悦目,射箭、投壶等体验活动让你跃跃欲试,就好像你真的在那辽阔无垠的蒙古大草原上,过着蒙古族人的生活。
出操场,一抬头,发现头顶上挂着一串又一串紫红色的葡萄,让人恨不得摘下几颗来尝尝。原来,这是新疆的“葡萄沟”。说到新疆,那就不得不提那里的著名景点“天池”了。五年级的家长们用一块从地上一直延伸到三四米高的丝布,还原了那云雾缭绕的场景,许多人都纷纷前来拍照留念。
到了“杭州”,我们则可以了解家乡的文化:品品西湖龙井、赏赏八卦田、逛逛西泠印社……既了解谷物又欣赏了书法,真是收获颇多。
还有小操场上的傣园与苗寨,在那里我们可以品尝当地美食,进行扎染制作,了解特色建筑,甚至还可以体验苗族的趣味活动,同学们都玩的不亦乐乎。
一天的游览结束了,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心中的感想,再一次回味这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节。
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今天就来介绍一下我的民族——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华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早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è)西就出现过他们的身影。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以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yán)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páo)木板装壁,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银器,它叙说着湘西人遥远美丽的神话,象征着湘西人纯洁、善良的心灵。湘西的土家族人民,怀着对祖先蚩(chī)尤的崇敬之情,秉(bǐng)着对纯洁、美好事物无限的向往,每年在祭典和收获的季节,都会穿上自己的纯银手工制作的盛装,相聚一堂,举行盛大集会,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我们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田酒,冬天就吃一碗开水泡团饭,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这就是土家族礼仪习惯,让人觉得蕴涵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身为土家族人,我要多了解家乡风俗,并且永远热爱我的家乡。
今天中午,我和爸爸妈妈还有杨杰哥哥一起去民族文化村,我们很快的就到民族文化村了,爸爸很快的就买完了票,我们迅速得进去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又细又长、爪子又锋利的龙,上面挂满的红灯笼,有好多人围着龙在拍照。我和杨杰哥哥在哪里也照了一张相,
我突然看到旁边有好多二人电动车,我问妈妈能不能骑,我妈妈的第一句话是先逛逛等会在坐、第二句话是现在人太多等人少一点在坐,我说好吧。
我们去看了马术表演,马术有人在马上站立、空翻、上下上马,在马上用刀、枪、矛格斗等等精彩的表演。那个叫壮观啊,真精彩!看完表演,我还和表演的叔叔一起骑马溜了一圈,真是太好玩了!然后我们到了庙会,哪里有超多好吃的比如麻雀肉、鸽子肉、豆腐串、酸辣粉、武汉豆皮、臭豆腐、狗不理包子、羊肉串、鸡翅、肉丸等等特别好吃的东西,,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了晚上,我们来到了印象中国剧场观看了《东方云裳》大型表演,看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漂亮服装,真美呀!
我突然想起来座二人电动车的事,我赶快跑过去说妈妈该带我们去骑二人电动车了,谁知妈妈说电动车都没了怎么骑?下次再骑吧,我顿时头像火山爆发了一样,气愤极了、生气到了极点,最后玩了两个游戏,就高兴的回家了的。
民族文化的作文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民族文化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傣族民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听说过,今天我就详细给大家讲讲傣族民族吧!
傣族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民族,主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不骂人更不讲脏话。到傣族民族做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的时候,门口都有傣族民族小卜哨用银体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树叶轻轻洒到客人身上。走进傣族民族竹楼入座后,老人会给客人的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民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民族都要举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地高兴,脸上挂着笑容。
傣族民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傣族民族的居住物——傣族民族竹楼也小有名气。因为傣族民族人居住区气温高而竹楼又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民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傣族民族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城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全村人都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亲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傣族民族的民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只美丽的“花”——傣族民族。
在傣族民族的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民族的饮食。
傣族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以竹筒饭为代表。傣族民族把一节竹子一端挖通后装米。这些米要洗干净泡水后才能装。再用竹叶把竹筒口塞紧,要使米掉不出来,但同时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软。装好以后,放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烧焦后饭也就熟了。剖开后是香喷喷的竹筒饭。用酸菜、酸笋配上这带有竹子香味的米饭,百吃不厌,令人满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饭以外,傣族民族人的副食酸味儿食品、水产和昆虫菜也是别有风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民族人的最爱,像什么酸笋、酸菜、酸蚂蚁……这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产,如鱼类、青苔、蛙类也是傣族民族人无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别的是昆虫菜。这一特色符合傣族民族人的一句话:“只要是静的都是菜,只要是动的都是肉。”无论是较小的田鳖、蜘蛛、蚂蚁蛋,还是较大的竹虫、蝉、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傣族民族的食品还有苦瓜、苦笋,甜米酒,槟榔、酸肉、狗肉……而且个个美味无比。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那赶快去傣家的竹楼中好好过瘾一番吧!
中国的傣族民族是一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散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民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
泼水节是傣族民族最为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民族人民中还流传着一个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民族地区有一个恶魔,他作恶多端,人们恨透了他,可什么办法都对付不了恶魔。后来,七位姑娘发现了恶魔的致命弱点,只有恶魔的头发才可置于死地。一天夜里,姑娘们勇敢的杀害了恶魔。但恶魔的头一着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时,姑娘们立即轮流抱起头颅。每年换一次,当换人时。人们都给抱头颅的姑娘泼水,冲去身上的血污和疲倦。后来就形成了傣族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泼水节。
在“麦日”也就是节日的第一天。人们一清早就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但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洗浴”完毕,集体性的泼水便开始了。一群男女青年带着清水,涌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一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绽放。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各色各样的龙舟,船上坐者数十名强壮的选手,号令一响,龙舟便像离弦的箭往前飞去。到处都是锣声。鼓声。号子声。喝彩声,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另一项节目。高升是傣族民族人民一种自制的烟火,将竹竿底部添以火药和其他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在空中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族,光彩夺目,甚是美妙。泼水节是傣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快乐而幸福的节日。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