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查子·欧阳修(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江格尔》序诗
在那古老的黄金世纪
在佛法弘扬的初期
孤儿江格尔
诞生在宝木巴圣地
……
江格尔刚刚三岁
阿兰扎尔骏马也只有四岁
小英雄跨上神骏
冲破三大堡垒
征服了最凶恶的蟒古斯——高力金
……
江格尔的宝木巴地方
是幸福的人间天堂
那里的人们永葆青春
永远像25岁的青年
不会衰老,不会死亡
……
《蒙古 蒙古》
当我想象一场绿 想象
这一场浩劫
铺天盖地 沁人心脾
想象 这如命运无法逃离
腾格里 在草原上安睡
北在北方 北方之北
以马蹄的急
行千里的路
这绿 剑一样刺杀眼球
草原浩荡 扑面而来
呼啦啦 有个名字撞入胸怀
蒙古 蒙古
挂起弓箭和图腾
让千年的魂魄 亲近我
蒙古 蒙古
绿色滋养的蒙古
沉静如铁的蒙古
成吉思汗马蹄下的骁勇
忽必烈弯刀辉映的彪捍
诞生传奇与不朽
马背驮着历史
历史载着英雄
大喊一声 蒙古!
就有烽烟 滚滚而来
刀剑和铁骑
挥舞的光与影
战争悄无声息
当一切被时间掩埋
蒙古的盛大与豪情如云烟散去
王府的尊贵与奢华如春梦无痕
草原安详 天空平静
蒙古蒙古
我的血脉根源 我的父母兄长
我高高在上的君王
统领一度缦吹耐恋?
蒙古 我的生之惑
我的 魂之过
《走进蒙古》
走进蒙古
就走进 奶酒与马头琴
牧歌悠扬 琴声凄婉
牧马汉子长鞭甩落太阳
蒙古姑娘羞涩装扮月亮
说一声:赛拜努
就成为蒙古人
烈酒和烈马必不可少
奶茶与盛情必不可少
当金黄焦嫩的烤全羊芳香四溢
当哈达高举过头
这一刻庄严与隆重
不是想象
成为蒙古人吧
马奶酒一饮而尽
抛弃竹制的筷
用闪亮的蒙古刀解决问题
成为蒙古人
活成粗糙本性
简单纯粹的生活
一如 草原上的风肆无忌惮
一如 腾格里的天空永远明亮
蒙古族在节日宴庆场合,总少不了长者或专门的吟唱者、被称为“珲锦”或“和勒莫日其”(指善于辞令的祝赞者)吟诵祝词,以增加节日气氛。
祝词可根据其内容分为与牧民生产相关的祝词,如“制毡祝词”、“蒙古包祝词”等;与牧民生活习惯相关的祝词,如“祭火祝词”;与人生礼仪相关的祝词,如“婴儿诞生祝词”、“新人祝词”等;与竞技娱乐相关的祝词,如“游艺祝词”、“三项竞技祝词”等。祝词大致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吟诵者吟唱时,往往在开头交代吟唱祝词的原因理由,即吟诵者要说明自己是以大家的意愿吟唱祝词的,然后对所要祝福的事物进行真实的描述与赞颂,最后在结尾部分表达对未来的祝福意愿。 祝词的中心内容部分,以所祝愿的事物、事件并按时间顺序变化的场景为描述对象。
如“祭火祝词”: 杭盖罕山只有土丘大的时候, 汪洋大海只有水洼大的时候, 可汗用火石击燃, 皇后用嘴唇吹旺, 以火石为母, 以火镰为父, ——那发明火的火神圣母啊! 我们向你敬献醇香的奶酒, 我们向你敬献美味的肉食, 祈求你赐予最大的福分, 让我们在这幸福中永生。 表达美好愿望,祈求福、禄、寿的愿望,往往以诗的形式放置于结尾部分,是所有祝词共同的特点。
对于较短的祝词,可称之为祝福语。蒙古族的祝福语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由长者吟说,主要是对人、事、物的美好祝愿。
祝词是为祈求祝愿一切事物的美好而创造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人们相信语言魔力时代的产物,由长者或专业的吟诵者在节日庆典或集体收获劳动成果之时吟唱,以此祈求祝福人丁兴旺、牲畜安泰。 二、赞词 一首词句华丽动听的赞词,是蒙古族人民豪迈情感与审美情趣的体现。
赞词以赞美一切美好事物且从不同视角进行全面赞美为基本特征。在赞扬马的词中诵道: 它那飘飘欲舞的轻美长鬃, 好像闪闪放光的宝伞随风旋转; 它那炯炯发光的两只眼睛, 好像结缘的鱼儿在水中游戏; 它那宽敞而舒适的胸膛, 好像天上的甘露滴满了宝瓶; 它那聪颖而灵敏的双耳, 好像山顶上盛开的莲花瓣; 这匹马一身具备了八吉祥徽, 无疑是一匹举世无双的宝马。
赞词与祝词虽然都蕴涵着对事物赞颂的成分,但祝词是对事物未来的祝愿,而赞词主要是赞美景物,如对自己家乡的山川河流、新建的房屋、辛勤的劳动果实、优胜的骏马、相互馈赠的礼物等等进行赞美,即对事物现有的一切美好形式都可加以赞美和颂扬。 赞词同样也是蒙古族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劳作中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早先融会于各类习俗仪式中。
人们相信这样的赞美能够激发事物的活力,可增强壮志。早期的赞词并不仅仅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的文学形式,而是通过华丽的语句来取悦神灵以期望得到神的保佑与恩赐,这才是其真正的起源和早期的功能。
人们不了解自然变迁,无法掌握自然规律,因此深信通过语言可以打动神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赞词所赞美的对象更加宽泛,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内容,赞词大致可分为:习俗赞词、景物赞词、生计赞词三类。每一种赞词都有其特定的吟唱场合,且由专门的吟唱者对赞美对象进行全面的颂扬。
如“赛马颂”,从马匹的形貌起直到整个赛程中的每一细节,以及马的主人所做的赛马前的准备等,都会详尽地描述与赞美。 赞词是民间口头文学体裁,因此吟唱者并不拘泥于固定的语句,而是根据场景来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即兴吟诵。
因此,赞词不仅是集体的创作,同时也体现着吟唱者的智慧及其艺术表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蒙古族民间口头文学瑰宝—祝词与赞词所祝福与赞美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从以往的只融会于生产、生活诸仪式的形态中,渐渐趋于在舞台艺术与现实生活中并存发展,并且已成为蒙古族传统的语言艺术典范。
对于蒙古族祝赞词的整体研究并不是很多,其中,赵永铣先生在《蒙古族文学史》相关章节中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在此主要参考他的研究,对祝赞词做一介绍。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土番)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这首五律有如广角镜头,摄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书生们潇洒的游春,空中风筝争鸣,鸟雀啄食(土贲)间祭品。
哀欢相映,这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不过,清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风气也已形成。
唐诗人顾非熊的一首《长安清明言怀》诗道尽其间关系: 《长安清明言怀》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扫坟茔的习俗已经合二而一了。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墓祭这种户外活动业已具备冶游的条件。
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晚近以来,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
求神拜佛可视作迷信,作者心里也免忐忑,祭扫先茔则不,行此举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许多理由,怎么做也都心安理得。于是,北方便荷担挑盒,南方便行船载酒,热热闹闹地上坟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编辑本段]【清明节对联】 [2]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有胸中韬略无穷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落花残日几多愁。
1、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递鼻烟壶
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4、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答题不易 望采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