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连续的两句表达诗人爱国之情的古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____文天祥《扬子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____徐锡麟《出塞》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____于谦《立春日感怀》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165秒